士兵使用的武器是固定的还是随机的?

为什么部队装备叫制式作用有哪些

从你正式进入部队后,如果是连队的兵,不管是什么兵种,你应该会领到一件属于你的武器。我是无线通信,从新兵连结束分到连队后,跟一老兵分到一部电台,另有冲锋枪一支(我是新兵,枪基本上有我擦式,平时放兵器室.遇紧急集合,必须带枪)这两样东西以后就是你的专用武器。电台放在宿舍,枪枝在兵器室并给专门标注,你一进门就知道那支是我的。

为什么部队装备叫制式?作用有哪些

孩子当兵在部队里的身份证,毕业证等重要物品一般都是怎么保管

问题是不准确的,不是部队的所有装备都叫“制式”,而是一个国家的军队必然有自身在各个领域的“制式”装备,同时,也存在着用于实验、研究、参考和学习的“非制式装备”。通俗地说,制式装备就是军工部门经过研发和测试成功后,确定标准的技术参数和正式的装备编号,再通过大规模采购或生产提供给部队的主流武器装备。(德械师的制式装备,但能够达到标准的极少)制式装备(武器)对于部队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武器装备在生产、维修、补给等多方面的标准化,也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军工综合能力,比如我国军队曾经装备的“五四式”手枪、“五六冲锋枪”、“八一式步枪”、“四零式火箭筒”、“八二无后座力炮”等大名鼎鼎的武器,都是正式定型的制式武器,有名称、有型号、有编号、有说明,制式武器的大规模装备部队被称为“列装”。

抗日战争时期,受限于国力的贫弱,中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少,难以满足部队的作战需要,只好通过国外采购或国际援助的形式获得各类武器装备,由于来源复杂难以形成“制式”而号称“万国造”,使部队的战损及弹药补给非常困难,战斗力也因此大打折扣。举例来说,国军一个步兵师编成内的轻重机枪、步枪的型号和口径五花八门,后勤部门如何进行弹药补给?别看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在某些性能上不及中国军队装备的几种步枪,但那是1907年就定型的日军制式武器“有坂三八式步枪”,几乎所有的日军步兵人手一支,弹药补给和零件更换、战场维修非常方便,辎重部队只管把弹药尽量多送到前线即可,无需考虑型号问题,同样,小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八九式掷弹筒”和“九二式步兵炮”全都是制式武器,有利于后勤单位和辎重部队的统计和输送。

当然,日军也进口了少量德制冲锋枪或驳壳枪,这就不是他们的“制式武器”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有几款制式武器,比如拿到图纸仿造的“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和“二四式水冷重机枪”等,对比日军轻武器的性能,这几款制式武器其实是不赖的,可惜由于生产能力有限,还做不到全国军队的普遍“列装”。在1942年之前,仅有中央军嫡系部队可以全额配发国产制式武器,比如抗日铁军第74军的步兵就装备一水的“中正式”,这已经让许多杂牌部队羡慕不已了。

在上高战役中,李天霞第51师所部装备的“二四式重机枪”(马克芯仿制品)由于数量较多、弹药充足,曾经让日军独立第20混成旅团吃尽了苦头,伤亡惨重。(二四式重机枪)制式装备还包括刺刀、子弹盒(袋)、防毒面具、手榴弹等等军队必需品,国军也是进口和仿制并存,并且仅能装备部分主力部队,比如防毒面具就列装数量太少,经常在日军毒气战中吃大亏。

正是因为自身军工能力有限,以及种种历史原因,使国民党军队无法拥有成体系的“制式武器装备”,它的恶果不仅是抗战时期的被动,在解放战争中尤甚,30年代初期的德械、30年代末期的苏械和40年代的美械、缴获的日械充斥国军各部队,还有各地方杂牌部队进口的英械、法械甚至是阎锡山的“晋造”,一师一团还好说,在大兵团作战中让后勤补给困难重重,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一层需要客观,另外一方也不仅仅是“小米加步枪”。

(二四式重机枪训练中)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百废待兴和作战需要,曾经购置了大批苏械,但一切零件和弹药均需进口,这些武器装备对于苏军来说是“制式”,对我军则成为了进口货,是要被“卡脖子”的;因此,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中国开始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军工事业,逐步淘汰五花八门的战利品和舶来品,从轻武器到重武器形成了国产化和制式化,现如今则是飞机、坦克、军舰都形成了国产制式,比如下饺子一般的“054、056”等新型水面主力舰艇,“歼10、歼15、歼16”等主力战机,对强军意义重大。

孩子当兵在部队里的身份证,毕业证等重要物品一般都是怎么保管?

身份证、毕业证等物品个人保管,重要档案部队存档管理。2021年10月1日新《兵役法》实施前入伍的军人,他们在入伍前根据规定要注销户籍地的户口,身份证同样不能使用。新《兵役法》实施后规定,入伍后军人户口不用注销。新《兵役法》实施前入伍的军人,户口注销后地方身份证不能使用,入伍后部队统一办理新的驻地身份证,身份证由本人保管。

部队统一办理的身份证和普通身份证功能一样,唯一的不同点是户籍地址一栏写的是部队驻地的地址。新《兵役法》实施后入伍的,户口不再注销,身份证属于个人物品,到部队后由本人自己保管。毕业证也属于个人物品,到部队后由自己保管。从大学入伍的士兵,按照档案跟着人走的原则,其学籍、学历档案会通过机要途径到达士兵服役所在地的部队,在这里和士兵的军人档案合并到一处,形成统一的军人档案。

毕业证书属于学校发给个人的毕业凭证,一般不存入个人档案,由毕业生本人保管。服役期间,军人档案会变得越来越多。军人服役后,其档案会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而变多,这些档案包括:奖励档案、晋级晋衔档案、工资福利待遇档案、病例档案等,这些档案服役者本人看不到,由部队专门的档案保管人员整理存档。退役后军人的身份证、毕业证等重要物品由本人随身携带,其他服役档案通过机要途径回到军人户籍所在地退役军人主管部门。

退役军人的主管部门不是军人人事档案的保管部门。士兵退役后,其档案将由所在单位通过保密渠道发送到其户籍所在地退役士兵主管部门。退役士兵主管部门审核后,将档案移交给以下两个部门:退役士兵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档案移交给当地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档案移交县级武装部。退役士兵年满35周岁前,本人档案将存放在县级武装部。35岁以后,由县级武装部移交给退役士兵户籍所在地的乡级武装部。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