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六个字回答你:高不成低不就。我也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好几年了,当初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说那几个字不是贬低,只是一种时期的心理表示,但我认为,在这个时间段里,千万不要急躁,也许你的一生就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决定,至于跳槽什么的,你认为会有你第一份工作给你的影响大吗?!!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2,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就业心理做好什么准备 搜狗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毕业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来各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和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对于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层的困惑和更严肃的课题。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具备以下三个就业心理准备,这三个系统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在人们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1、就业导向系统 就业导向系统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伦理。就业价值观对人们选择职业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决定了人们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2、就业动力系统 就业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个人在就业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信念、理想等。其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推动个体积极地树立特定的职业目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举持不懈地去争取职业目标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3、就业功能系统 就业功能系统主要包括个人在就业过程中的气质性格和能力。就业功能系统中的各种成分保证个体去适应和胜任相应的职业,在努力胜任挑战工作任务的同时个体心理功能也得到磨砺、发展和加强。 扩展资料: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表现出稳定、自信的心理状态,又表现出波动、复杂的情绪,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选择的主体性: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敢于通过个人能力的发挥,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大都具有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2、就业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心理素质也趋稳定,能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发挥等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3、就业心理倾向的波动性: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从生理发展来看已经成熟,心理素质也趋于稳定。 4、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心理矛盾、就业与择业的心理矛盾、享乐与创业的心理矛盾、观望与竞争的心理矛盾、自恃与自卑的心理矛盾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就业心理
平淡.......不要以为大学生就好牛B其实现在大把的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你自己选择的公司.....
敢于面对现实,不要沉浸在理想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要急于找 随便找一个 那样会害了自己的前程 要选择朝阳产业 。
树立自主选择职业,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竞争就业观。 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有优势劣势和实现可能性。 期望符合自身水平,心态平和,做好准备(包括专业知识,仪容仪表和礼仪,文化素养)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就业心理做好什么准备  搜狗

3,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

原发布者:上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大学生就业心态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主题:大学生就业心态   俞敏洪: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感谢今天邀请我到这里和大家聊聊,给我的题目就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我就自己随便聊一下。因为当初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没有就业心态。我们当时毕业的时候是国家分配,国家指向哪,我们就到哪。当时国家没有把我分到西藏,把我留到了北京大学。国家说到哪,我们就走到哪。现在你毕竟有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今天讲的主题,主要是三到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就业的大形势,第二是就业与职业的关系,第三大学生就业心态到底应该怎样,第四我现在从老板角度来看,我录取大学生最注重大学生什么东西。   第一就是大的形势。非常的不乐观,中国在大学生扩招的情况下,没有为大学生市场做好准备,中国在大学生就业这个层次上是没有的,比如说确实国有企业在发展,民营企业发展更快,新东方平均每年接纳400个大学生速度发展,既使这样,中国整个市场没有为大学生所准备的中国扩招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大学生毕业以后,该干什么。大学生该干什么?不知道,农民还有一点土地可做,工人阶级习惯了在机器跟前劳作,或者习惯了下岗,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可能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命运这样的一个准备。  第二个,这是一个大形势,从教育本身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没有什么过去大学教育当中反思过来,进大学就是学习知识,进了大学以后,大学四年轻松度过,很
<p>摘 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p><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www.wsdxs.cn%2fhtml%2frenliziyuan" target="_blank">www.wsdxs.cn/html/renliziyuan</a>
大多数刚毕业,都想找份能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学以致用,想着能学到知识及技术,觉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跟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不是靠那个吃饭的;工作半年到一年以后,不满现在的工作,牢骚开始多起来,开始想着换工作,三年以后发现原来工作也就那么回事,开始懒散,没有拼搏和学习的劲头,想找份稳定的工作,安稳的过日子。每个阶段的薪资都会是你发挥价值的体现,尽量去发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有的人到老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技术和知识是基础和平台,让你的起点和理解的程度不一样,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积累才是工作和发展的阶梯。尽量去多接触,谦虚谨慎最重要,多看多想,说的都容易,做起来的就跟每个人的性格和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关系很大,性格很难改变,有一点谁都可以去尝试和培养,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尽量回避能暴露别人缺点的事情,这样才能使关系融洽。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

4,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哪些心理特征

一、功利心理和求名心理:这两种心理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当今有些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不再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而更多的是为了获取高收入、高地位。有些大学生并不了解某些职业的内在要求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二、安全心理: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甚至是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冒什么奉献去赚大钱,有份稳定工作就可以。   三、求闲心理和求便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有些追求离家近或生活便利。由于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这些心理。   四、竞争心理:竞争心理与安全、求闲和求便心理形成对比。有些大学生本来已经找到了收入稳定且待遇高的工作,但是却不满足于一成不变,整天清闲无所作为,他们更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   五、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 自身实际出发,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六、奉献心理:这是一种良好的择业心理。凡是拥有这样心理的人,大多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人。只有我们大学生这样的拥有心理,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实力不如他人,学校名气不如名校,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导致自己丧失就业机会。 2、焦虑心理。这一时期,很多同学会过多考虑自己愿望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3、怯懦心理。有些同学在面试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有些同学在面试或试教中怕说错话以致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从而小声说话或不敢说话。 4、依赖心理。有些同学不愿把自己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身上,依赖他们找工作,产生一种非常不积极的求职态度。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1、自我反省。遇到困难要冷静思考,重新评价、定位自己。应当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多想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自己择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只有通过客观评价,才能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更有利的2、适度宣泄。因受到挫折而造成心理失衡时,可以向老师、朋友倾诉,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3、正视现实。现实是客观的,对自已有利有弊,关键是怎样用“利”来消除“弊”。同时也要调整期望值。 4、敢于竞争。不敢竞争,是就业咨询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与过去的分配制度相比,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同学们可以结合实际,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推荐自己,要敢想、敢说、敢干,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敢于竞争,还要善于竞争,单靠“勇”还不行,要“有谋”,面对职位、面对对手,要深思熟虑,掌握技巧,抓住重点。 5、不怕挫折。有些同学遭受挫折后,就抱怨社会不公,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在这样的心态下去求职,一般都不会成功。试想: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谁还能相信你 因此,必须保持平衡的心态,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去面对新的竞争。

5,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般存在以下问题: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职业决策能力、气质与职业的联系、性格与职业的选择、个人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而大学生具体的就业心理问题,首先表现在职业需求模糊,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事业发展会怎么样,找工作时看牌子,再就是哪的单位的地方好,哪家单位待遇高,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事实上是大学生因为刚踏入社会,很多想法与社会现实有差别,很难一毕业就明确干什么。其次,大学生往往职业期望过高。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而对用人单位估计过低,习惯性将用人单位的门槛放得很低,将自己看的很高。 三是职业起点偏高,往往认为一个人的起点很重要,觉得如果毕业时站位不稳,将来调整起来很困难。高起点包括:地域优势、收入优势、专业优势,要求这些一个也不能少。 四,职业准备不足,心理、技术、能力相对准备都不足。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 . 想做什么? 首先问五个问题:我要去哪里?我在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我要怎么做? . 以上五个问题涵盖了目标、定位、条件、距离、计划等诸多方面, 只要在以上几个关键点上加以细化和精心设计,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到最大程度的契合, 对实施过程加以控制,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知晓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实际意义。 做好职业定位 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 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 检视个人特质 (一)欲望(desires)) (做事的能力)在此人生阶段 ,你究竟要什么? (二)能力(ability) 你擅长什么?(一般技术以及特别技术) (三)性格特质(气质、性质) (temperament) (气质、性质)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最佳表现? (四)资产(assets) (有形与无形)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 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 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 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 所以,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 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思路是,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 找工作同做其它事情一样, 也有方法和技巧。 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事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谓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找工作之前,你必须先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那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找工作不能眼高手低,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做的工作却偏要做,那结果一定是被拒之门外的。 ⑵.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可以向亲朋好友中做过相关工作的人了解有关情况,也可以向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其他人请教,他们经验丰富,体会深刻,能给你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对你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他们的成功经验又是你可以借鉴的。 ⑶.自我推荐。在了解自己和工作的基础上,就开始求职了。求职就是寻找和得到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获得用人的信息、争取面试、谈话、签约等环节。找工作就像推销商品一样,要让顾客买你的产品,你必须告诉对方,你的商品质量如何的高,价格怎样公道,才能吸引人们来买这种商品。同样,找工作时也要围绕着“我真正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而我提出的要求也是十分合理的”这样一个中心来展开。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认可和录用你 . 最后祝早日找到称心的工作开始美丽人生~
问题太大了,问题有很多,主要选一个方面,找个事评价方法,如量表,可以自己设计。
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两方面!第一方面:社会的混乱体系导致分工收入极度不合理性。第二方面:大学生自身问题

6,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求教

然后你改正, 这一段时间重要的要去磨练自己,大学生在转换角色以及在新角色扮演上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实震动。现实震动是职业设计中的专用名词,意思是个体在进入社会以后的种种不适应状态或现象,原因是个体对自己与社会的不真实了解。职业设计最重要的不是找寻好角色,而是把角色扮演好;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来说。大学生应意识到在将来人生和职业发展道路上重要的是把多种角色扮演好,而不是一味的寻觅好角色。对现实震动要去承受。 刚刚加入工作叫职业的初期阶段,职业初期阶段的任务简单得讲,就是去做事上级与老员工给你指正 ,第一次求职在哪一个岗位并不重要,知道你做好了,最后不断提升。 最后我想真诚告诉你一句话你所遇到的不舒服在职业生涯理论中叫“现实震动” 走向社会后,社会角色是多种的,评价标准也是复杂多样的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 . 想做什么? 首先问五个问题:我要去哪里?我在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我要怎么做? . 以上五个问题涵盖了目标、定位、条件、距离、计划等诸多方面, 只要在以上几个关键点上加以细化和精心设计,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到最大程度的契合, 对实施过程加以控制,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知晓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实际意义。 做好职业定位 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 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 检视个人特质 (一)欲望(desires)) (做事的能力)在此人生阶段 ,你究竟要什么? (二)能力(ability) 你擅长什么?(一般技术以及特别技术) (三)性格特质(气质、性质) (temperament) (气质、性质)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最佳表现? (四)资产(assets) (有形与无形)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 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 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 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 所以,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 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思路是,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 找工作同做其它事情一样, 也有方法和技巧。 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事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谓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找工作之前,你必须先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那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找工作不能眼高手低,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做的工作却偏要做,那结果一定是被拒之门外的。 ⑵.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可以向亲朋好友中做过相关工作的人了解有关情况,也可以向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其他人请教,他们经验丰富,体会深刻,能给你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对你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他们的成功经验又是你可以借鉴的。 ⑶.自我推荐。在了解自己和工作的基础上,就开始求职了。求职就是寻找和得到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获得用人的信息、争取面试、谈话、签约等环节。找工作就像推销商品一样,要让顾客买你的产品,你必须告诉对方,你的商品质量如何的高,价格怎样公道,才能吸引人们来买这种商品。同样,找工作时也要围绕着“我真正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而我提出的要求也是十分合理的”这样一个中心来展开。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认可和录用你 . 最后祝早日找到称心的工作开始美丽人生~
其实很简单的阿,多观察,多看,多动手,不懂就问,忙也可以回答的至少它们不会打断他们手里的工作! 票务公司里的事情起很简单的,就接电话和别人沟通好后,下单,安排人手等等,这些重点是在财务这块,多看看别人是怎么结帐的方式。 只要用心 ,一切放心
开始都是这样,不是你的问题,漫漫去努力,过后就能改善了,加油哦
调整自己适应环境阿,要不然就换工作。可是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心理,什么样的工作,恐怕最后什么也干不好啊
票务是做什么的

7,谈谈大学生的就业心里

骄傲自大,什么工作都看不上,在校园里时,人们给大学生带上天之骄子的光环,毕业后走出校园的他们就养成了骄傲自大的习惯,什么都看不上,也就是“刚毕业,就面临失业问题”
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不能完全归结于几年前大学的扩大招生。因为这几年都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只不过由于大学的扩大招生,一下子使今年的大学生增加了许多,于是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去年下半年我刚刚进到这个论坛,论坛上正在热火朝天的讨论这个问题,我也发表了两篇文章:《大学生下乡的一管之见》和《质疑“不要把自己当骡子和马给卖了”》,文章发出之后,也收不少回复,赞同的有,反对的也有。我坚持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还是要提出来讨论。就是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让大学生有准确的定位、对应聘要有信心和对争取职位要有勇气。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实际情况也要审时度势,实事求是,不一定要求一次到位,可以骑着马找马,因为人才流动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了。   现在名牌大学的学生总的签约率确实是高一些,就业后的待遇也会相应的高一些,这只是一个一般情况,不是绝对的,一旦把自己神话了,非要什么样的待遇或者什么样的企业,不然就不就业,这种心理是非常不对的,搞得不好会高不就低不成,进退两难。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评价也要客观,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话,有信心的话,也应当有勇气有信心去争取。这里讲的两种情况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不是政府的指定分配。这种务实的态度尤为重要。   现在大家谈论的问题还涉及到大学生究竟是多还是少?去年一个网友就说:“高校扩大招生与社会就业压力没有因果关系。能够扩大教育面,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素质,使我国经济更快发展,就能增加就业率。”我以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这种评估对大学生就业不但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会有积极促进作用。既然不多,那么就业的问题又如此突出,这是什么缘故?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既有学生本身的问题,比如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并不好,几年学业不佳,也没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大学生对自己的估价太高,并不切合实际,总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非得要一份如意工作,所以难找到工作;也有一些用人单位的思想不够解放,可以说顽固不化,这些单位死守老观念不放,一些职位宁可让一些无能之人占有,也不愿意引进大学生,不过这些单位并不多,可以说是极少极少。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原因之外,我考虑还有两个因素决不能忽视。一个是高等学校的招生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这种现象在扩大招生的第一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是就需要调整,及时改行就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关于大学生改行就业,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就有,而且还出了一些人才。有许多人应当采取先就业再说,到了岗位上,缺什么就补什么,进行继续教育,这应当是上上策。另一个就是一些地方急需大学生,但大学生就不愿意去。比如西部的工作,乡村的工作,还有一些即便不是乡村,也不是西部,而是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大学生不愿意去。   今年除了出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大学生到西部工作给了明确的优惠政策,将选派5000至6000人,国家给与一些明确的优惠政策之外,各地对于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也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政策只要能落到实处,我想大学生中总会有相当的一部分,积极响应,主动提出到这些地方去工作。这种积极性应当支持、保护,关键还是要落实这些优惠的政策。   有人提出来让大学生自己创业,这也是一条出路,如果大学生自己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的话,这条路是有很大的风险。当然看准了市场,看准了技术,下海创业也是应当提倡的,比尔·盖茨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但这里确有许多风险,这一点大学生们务必要有清醒的头脑。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政府的行政工作必须跟上,今年受到sars的影响,人才交流的活动受阻,学生签约率较低,我以为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而且学生放假之后,一切都可以补回来。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在行政执法当中要坚决惩处一些违法行为。一些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试用一年之后以不合格为由再推出去,用人单位廉价用了一年不说,实际上是害了学生。其中一些学校在招生简章上有过承诺,毕业后学校推荐工作单位,这种问题劳动人事部门要跟踪,如有违法现象一定要严惩,这是有意在破坏就业市场。一些学生为了就业,把架子放下来了,一些用人单位只用人却拒签合同,或者签了合同不能按合同执行,凡此种种现象,政府的执法部门要管,并且要管到底,要确实维护大学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一定是有的,只要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得当;政府牵线搭桥积极;执法部门严格执行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我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面试过很多大学生,99.9%的大学生给我的感觉是:要求企业满足他(她)哪些条件,但是重来没有想过,你能带给企业多少效益?我很想招大学生作为储备干部,但是,我真的无能为力!

8,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有哪些

1. 期望过高——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 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本人、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另外很多海外归来人员未能顺利就业也和这种“精英情结”有很大关系。 和国内这种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的状况相比,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高科技行业收缩和北美经济低靡,加拿大的失业率达到7.8%,大学生就业很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短期临时工作来暂时解决饭碗问题。巴西失业率达到12%,大学生们已经习惯“先就业再择业”。俄罗斯大学生毕业后大约只有30%从事与本专业挂钩的工作。而西班牙的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作“蓝领”工人了。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国外大学生能够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和观念值得国内大学生反思。 2. 规划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 对自我的了解是职业规划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同时,大学期间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行业和职业。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媒体、听讲座、实习、职场访谈等途径进行。做好这两部分工作,是确保找到和自己优势匹配的职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上学期间可以按照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来塑造自己,到了求职的时候已经具备目标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并且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 约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大学生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业。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对“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真没用。” 这种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又如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我本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这种静态的眼光,怎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还有一些同学对自我的认识过于自负,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类,对“职业”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我从事的工作要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这份工作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很严格的,我或许不合适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否则人生多没有乐趣啊!”,“这个行业不适合我的性别”……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大地缩减了,成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类,对“就业”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换工作”,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同学又过于慎重:“这个决定我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变了”。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觉得“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四类,对“发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为这里机会更多,利于我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点、工资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状况和自己行业的性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机会看起来多一些,但是优秀人才也多、竞争也大,个人相对竞争优势不一定能够体现出来,相反,如果能够在其他城市,或许更为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功。 以上这些求职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在决定就业后一定不要用各种各样的主观推测“锁住自己”,而对职业环境以及自我追求的变化无动于衷。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要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 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方面,并以一些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这些就业心理常见问题,除了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关之外,也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相连。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将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9,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同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往往大于男大学生。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过多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较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一是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中只考虑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二是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三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会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四)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焦虑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 2、消极等待与抑郁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还有些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此外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 3、攀比与“怀才不遇”心理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而且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1. 期望过高——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 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本人、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另外很多海外归来人员未能顺利就业也和这种“精英情结”有很大关系。 和国内这种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的状况相比,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高科技行业收缩和北美经济低靡,加拿大的失业率达到7.8%,大学生就业很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短期临时工作来暂时解决饭碗问题。巴西失业率达到12%,大学生们已经习惯“先就业再择业”。俄罗斯大学生毕业后大约只有30%从事与本专业挂钩的工作。而西班牙的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作“蓝领”工人了。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国外大学生能够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和观念值得国内大学生反思。 2. 规划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 对自我的了解是职业规划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同时,大学期间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行业和职业。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媒体、听讲座、实习、职场访谈等途径进行。做好这两部分工作,是确保找到和自己优势匹配的职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上学期间可以按照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来塑造自己,到了求职的时候已经具备目标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并且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 约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大学生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业。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对“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真没用。” 这种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又如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我本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这种静态的眼光,怎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还有一些同学对自我的认识过于自负,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类,对“职业”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我从事的工作要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这份工作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很严格的,我或许不合适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否则人生多没有乐趣啊!”,“这个行业不适合我的性别”……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大地缩减了,成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类,对“就业”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换工作”,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同学又过于慎重:“这个决定我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变了”。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觉得“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四类,对“发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为这里机会更多,利于我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点、工资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状况和自己行业的性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机会看起来多一些,但是优秀人才也多、竞争也大,个人相对竞争优势不一定能够体现出来,相反,如果能够在其他城市,或许更为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功。 以上这些求职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在决定就业后一定不要用各种各样的主观推测“锁住自己”,而对职业环境以及自我追求的变化无动于衷。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要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 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方面,并以一些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这些就业心理常见问题,除了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关之外,也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相连。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将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这个不好升级哦啊

文章TAG: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大学  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