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教学网

作者: 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淘宝有卖的,刚买了一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章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章程。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一个标准。
3的倍数:21、24、27、30、33、36、39 2和3的倍数:24、30、36 3和5的倍数:30 2.3.5的倍数:30

小学数学教学网

2,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般人认为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甚远,事实上它们之间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思维形式方面都存在 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来理解小学数学,会使人感到小学数学的博大和精深;如果能把小学 数学的内容放在高等数学这一背景中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数学是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小学数 学教师都能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那将会对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起到非常积极的意 义。 所以需要啊
截止2018年目前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如下:1.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2.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3.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4.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截止2018年目前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如下:1.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2.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3.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4.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小学生新课标必读 有什么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建立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善。通过全新的创新思维来增加课堂的高效。
设货车速度为3x,则客车的速度4x 设从出发到相遇用时间为t 由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在离两站中点18千米处相遇 可得 货车比客车多行驶36千米 所以有 (4x-3x)t=36 xt=36 而甲乙两地相距=(3x+4x)t=7xt=252千米 这是典型的设而不求 希望你能满意哦
18*2/[4/(3+4)-3//(3+4)]=36/(1/7)=252千米
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1辆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在离两站中点18千米处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货车行了全程的3/7 客车行了全程的4/7 解: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4/7X-3/7X=18 X=126 126*2=252(千米)
解:设甲乙两地相距为x千米。 因为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所以他们相遇时的路程比也是3:4,所以相遇时货车的路程为3/7x千米,客车的路程为4/7x千米,而中点离两车出发点的路程为1//2x千米,所以 4/7x-1/2x=18 解得x=252 所以甲乙两地相距252千米。
18*2/(5*2-3-4)*(3+4)=84km
1辆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 题目没抄错吧?
书目名称(小学部分)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外神话传说 格林童话精选 安徒生童话精选 伊索寓言精选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 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 中国短篇童话精选 外国短篇童话精选 小兵张嘎
我是六年级的,我认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最起码必读的(最起码):一 ,二年级:《格林童话》 《 安徒生童话》 《中外神话传说》 《伊索寓言》 《成语故事》《中外现代童话》 《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童话》 《十万个为什么》 《阿凡提的故事》《益智故事》三,四年级:《365夜故事》 《科幻故事》 《 少年儿童不知道的世界》 《一千零一夜》 《木偶奇遇记》 《三毛流浪记》 《启迪你一生的小人物大智慧》 《绿野仙踪》 《克雷洛夫寓言》《苦儿流浪记》 《三国演义》五六年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绿山墙的安妮》《小海蒂》《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金银岛》《狼王梦》

小学生新课标必读 有什么书

4,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要学高数吗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也在世纪教育的浪潮中酝酿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提炼和创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靠近,而这也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将结合这次国培学习的收获和在新的课改要求下,谈谈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课标要求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工作准则。而这些要求要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转变教学策略,优化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需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和“学”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在做中学数学”的主体性地位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适当地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导入、数学游戏、生活案例、直观演示和模拟表演等都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自身认知基础上搭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创设出的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体现在能引出新旧知识的碰撞,能唤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思考,能辅助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现今教育者对于新型课堂,特别是合作交流式学习课堂的探索越来越重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绩的探究和尝试。例如,我所在地区所试行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阳光课堂”等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设置前置作业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取知识,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激情,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一个过程使我们的学习成为一个自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性活动,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结合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的导向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而要体现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来体现。钱学森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何时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从小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体现多尺度、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善教法学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结果评价重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进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评价方式也要求多样化,例如,利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与常模评价方式相结合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对待,尊重客观实际,注意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艺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做出评价,这也将从侧面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鉴于小学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差异性的体现是教学过程必然会呈现出来的特征,而合理地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发展需求,是满足不同学生知识需求,实现自身在数学上的适当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培优补差”,它是弥补现今教育体制的不足、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直接体现。补充后进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扩充知识接纳能力强的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以提升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 在不同的形势下,我们的课改在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着,而相伴课改进行的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足印。这一切的尝试和体验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可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新台阶。
有6节
一般人认为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甚远,事实上它们之间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思维形式方面都存在 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来理解小学数学,会使人感到小学数学的博大和精深;如果能把小学 数学的内容放在高等数学这一背景中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数学是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小学数 学教师都能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那将会对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起到非常积极的意 义。 所以需要啊

5,为什么说小学五年级数学是最难学的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五年级数学要学习因数与倍数,这里面包含了质数,合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约分,通分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抽象,还比较难理解,也是后面分数运算的基础,更是初中代数直接关联的基础,比如初中数学的整式运算,因式分解,方程,函数等等内容,几乎贯穿着初中代数。
好吧.....数学 不等于 算术小学, 初中的那点东西, 如果只会课本知识的话, 那叫算术, 不叫数学..... 到高中才接触了一点点数学知识.... 是 "数学知识", 仍然不算 "数学"你知道某方面的知识, 不等于你了解这门科学, 对吧? 比如说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但能不能说我们都懂地理学? 我们知道 3x7=7x3, 乘法交换率这个 "知识", 知道有个"哥德巴赫猜想".... 但不等于说我们懂数学..... 我们还知道有黑洞, 知道原子弹会爆炸, 也不能说我们懂物理学.....现阶段小学, 初中课本上的数学和物理, 化学..... 充其量是 "知识"..... 小学数学 = 算术..... 说实话覆盖面还没有 "算术" 大呢, 说是 "算数" 更准确但是, 所有的数学人, 数学家, 或者说, 懂一点点数学的人, 都是从算数-算术-走进数学走过来的.... 如果你小学的时候, 没有问过自己很多课本以外的问题, 比如说, 1+2 为什么等于 3, 1+2 为什么等于 2+1, 加法为什么有结合律成立, 乘法为什么有分配律? 鸡兔同笼问题有没有通解....如果上初中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些..... 恭喜你, 这辈子你跟数学没什么关系了.... 从这点来说, 小学5年级的时候, 的确, 是一个人学习数学的一个标志点.....换成比较通用的衡量方式: 找些奥数题, 不依赖答案和老师, 独立思考, 第一要求能钻进去, 不把它当负担; 第二要求能解出其中的一部分, 哪怕十个里面有两三个也好.... (伪奥赛题不算, 就是老师讲过的, 可以照猫画虎的那些一概不算); 第三要有 "这类问题能解不? 有没有通用解" 的想法.... 如果这些都没有, 那就说明, 你学会的都是 "算数", 离数学很远.....小学数学不难学, 因为谁认真点都能考个95-100的分数; but, 小学数学知识所能涵盖的题, 你真的会解吗? 如果说它很难学, 起码, 你得认识到自己和数学的距离(在次次考满分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其实不怎么会数学,还是挺难的 :), 并努力走进数学思维..... 往往这时候没什么人能给你帮助和指导 (最起码, 名牌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水平才够), 也往往因为“成绩还不错”认识不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缺陷..... 积攒下去,等到了数学上运用高中,大学知识的阶段,那时候再培养数学能力就有点晚了..... 时间也不够.....
数学的考察主要还是基础知识,难题也不过是在简单题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所以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
我觉得有有俩点,1说这话的人他数学5年级就学的不怎么样。2,5年级是学数学习惯的养成期,这个时间段,习惯养好,以后学的会跟省力
五年级数学要学习因数与倍数,这里面包含了质数,合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约分,通分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抽象,还比较难理解,也是后面分数运算的基础,更是初中代数直接关联的基础,比如初中数学的整式运算,因式分解,方程,函数等等内容,几乎贯穿着初中代数。
好吧.....数学 不等于 算术小学, 初中的那点东西, 如果只会课本知识的话, 那叫算术, 不叫数学..... 到高中才接触了一点点数学知识.... 是 "数学知识", 仍然不算 "数学"你知道某方面的知识, 不等于你了解这门科学, 对吧? 比如说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但能不能说我们都懂地理学? 我们知道 3x7=7x3, 乘法交换率这个 "知识", 知道有个"哥德巴赫猜想".... 但不等于说我们懂数学..... 我们还知道有黑洞, 知道原子弹会爆炸, 也不能说我们懂物理学.....现阶段小学, 初中课本上的数学和物理, 化学..... 充其量是 "知识"..... 小学数学 = 算术..... 说实话覆盖面还没有 "算术" 大呢, 说是 "算数" 更准确但是, 所有的数学人, 数学家, 或者说, 懂一点点数学的人, 都是从算数-算术-走进数学走过来的.... 如果你小学的时候, 没有问过自己很多课本以外的问题, 比如说, 1+2 为什么等于 3, 1+2 为什么等于 2+1, 加法为什么有结合律成立, 乘法为什么有分配律? 鸡兔同笼问题有没有通解....如果上初中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些..... 恭喜你, 这辈子你跟数学没什么关系了.... 从这点来说, 小学5年级的时候, 的确, 是一个人学习数学的一个标志点.....换成比较通用的衡量方式: 找些奥数题, 不依赖答案和老师, 独立思考, 第一要求能钻进去, 不把它当负担; 第二要求能解出其中的一部分, 哪怕十个里面有两三个也好.... (伪奥赛题不算, 就是老师讲过的, 可以照猫画虎的那些一概不算); 第三要有 "这类问题能解不? 有没有通用解" 的想法.... 如果这些都没有, 那就说明, 你学会的都是 "算数", 离数学很远.....小学数学不难学, 因为谁认真点都能考个95-100的分数; but, 小学数学知识所能涵盖的题, 你真的会解吗? 如果说它很难学, 起码, 你得认识到自己和数学的距离(在次次考满分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其实不怎么会数学,还是挺难的 :), 并努力走进数学思维..... 往往这时候没什么人能给你帮助和指导 (最起码, 名牌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水平才够), 也往往因为“成绩还不错”认识不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缺陷..... 积攒下去,等到了数学上运用高中,大学知识的阶段,那时候再培养数学能力就有点晚了..... 时间也不够.....
数学的考察主要还是基础知识,难题也不过是在简单题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所以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
我觉得有有俩点,1说这话的人他数学5年级就学的不怎么样。2,5年级是学数学习惯的养成期,这个时间段,习惯养好,以后学的会跟省力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个是表示什么意思

除法运算中,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商,就是将被除数按照除数的大小分成一份一份,能得到多少份;也就是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简单的说,当说“除以”的时候,前面是被除数,说“除”的时候,除数在前面。
除以是先读被除数,除是先读除数。如:2÷1读成2除以1或1除2。
小学数学说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克和千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再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尤其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更多的需要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 = 1000克 。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盐(500克)两袋、1千克砂糖、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教学设想: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和感受活动,充分的体验和感受1千克与1克之间1000倍的大小、轻重关系,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和区分这两个质量单位。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让班上一个瘦小的同学和一个个子高大的同学互相背,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和售货员阿姨在说什么?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物体有轻有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板题。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入手,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克的认识 (1)猜一猜: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教师出示三样物品:一枚二分硬币、一个鸡蛋、一颗糖,让学生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2)认一认:要想准确知道一件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你们都在哪见过什么秤?(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汇报)看看这些常用的秤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天平、电子秤、盘秤、台秤、磅秤) (3)称一称:量比较轻比较小的物品时用哪种秤更合适呢?明确: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用法。课件演示:将三个物品分别放在天平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硬币重1克。)   (4)掂一掂:“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让学生举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接下来再用手分别掂一掂自己的数学书、橡皮、尺子等。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物品,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估计数学书的质量,拓展学生对克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仅停留在1克的层面上。】 2、千克的认识 (1)1克我们知道很轻,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拿出重1千克的砂糖,请同学上来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同学轮流用不同“方式”( 如拎、掂、举)体验1千克的质量。 (3)再让学生同时拿1千克的重量与1克的重量进行比较,说感受。 (4)体验几千克的质量。让学生估计自己书包的质量,然后小组内分工合作(小组长组织安排:有摆物品的,有读数的,有记录的),用电子秤称量验证。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1千克的质量上,然后通过对比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表象,然后设计了小组合作称量书包质量的活动,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探究克和千克的关系: (1)师举实物说明: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板书: 1000克    (2)1000克的盐和1千克的糖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用秤称一称(演示),得出 1000克 = 1千克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关系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1克和1千克之间的进率的理解。】 4、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通过完成书上的练习来掌握新知识。这节课引主要是: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只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时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的欲望才能被激活。 2.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低年级孩子受年龄限制,他们好动、好玩,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掂、量等活动,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体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的快乐。 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感受别人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同时也能使学生相互帮助,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这节课我预想通过学生实际参与说、估、掂、量的过程,达到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小明1/2+1/4=3/4 爸爸1-1/4=3/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章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章程。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一个标准。

7,小学数学新课标总目标中的基本技能是什么

精要预习,专心听课,独立思考,认真作业,坚持验算。大胆尝试,逐步学会用已有知识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逐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解决同样的问题,并能筛选简易的方法;善于通过复习,整理单元知识,逐步形成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习惯有哪些,应该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小学生要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家们也都认为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学习是具有重要性的。如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而什么是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一、倾听的习惯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只有会听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听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创设情境,乐于倾听课堂上的倾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一方面是生生之间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二)明确目标,引导倾听生生之间的倾听交流因为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三)恰当评价,鼓励倾听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学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二、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需要理性思维、逻辑推理、体验和感悟,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该要学会主动去思考、推理、思考和反思。但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要为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自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所以我们老师要教给孩子思考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渐成为一名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第四,要不断鼓励学生,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再次思考的欲望。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勤于思考,还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敢于提问。作为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好问的天性,在数学课堂上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大胆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解答问题的学生更聪明,其聪明之处就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其次教学时,教师要创设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同时还应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三、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习惯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除了接受学习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都是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索的结果,必须要经过交流,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而在合作交流中则必须运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才能达到合作的目标,也才能完成任务。数学又是是一门科学,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应该用科学的,严谨的语言。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完整话等,到高年级就应该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同学争辩,讨论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或不完整的语言。习惯,它具有支配行为的力量,但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学生审题的习惯,学生书写的习惯,学生做题的习惯,学生自我检查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才能有不断的生成,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数学课堂的精彩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 学 思 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 决 问 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 感 与 态 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 决简单的问题。 2.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 学 思 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 决 问 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 感 与 态 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 决简单的问题。 2.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文章TAG:小学数学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网  小学  小学数学  数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