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税 价内税 价外税 包括哪些

直接税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税等 间接税: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等 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价外税:增值税。

直接税 价内税 价外税 包括哪些

2,直接税有哪些

00:00 / 00:39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直接税有哪些

3,税种中属于直接税的是

直接税是指直接向个人或企业开征的税,包括对所得、劳动报酬和利润的征税:直接税与间接税相对应;间接税是指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从而只是间接地以公众为征税对象。间接税包括销售税,还有对财产、酒类、进口品和汽油等所征的税。以我国为例,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印花税等税种为直接税。

税种中属于直接税的是

4,加拿大的税务制度是怎样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 GDP 了,在新闻里,它几乎就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对许多人来说,GDP 又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它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又是如何计算得出,可能我们也不甚清楚。我这就试图简要介绍一下 GDP 和它的计算方法。▲中美印三国 GDP 的增长GDP 的定义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两点:1、它衡量的范围仅限于国内;2、它和生产大有关系。再来看我国统计局给的定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定义非常精确,其中每个词都关系着具体的计算规则,我们一一来看。市场价格:GDP 最终的值是一个用货币单位来计算的价格,用来衡量所有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这里将经济生产的主体做了两个限定:地理限定(国内,地区之内)和时间限定(不能是临时的经济活动)。 显然 GDP 也包括外国人或外地人贡献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GDP 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量,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量。所以通常我们会说本季度或者本年度的 GDP 是多少,就像我们统计一个企业的利润一样,需要给定一个时间段。换句话说,GDP 是一个流量指标,而不是存量指标。生产活动:GDP 计算的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像二手交易这种纯资产转移,并不会计入到 GDP 中。最终成果:GDP 计算的是最终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不包括生产过程里中间品的价格,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 GDP 大概有个印象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大家一通生产、买卖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新的价值,看起来确实可以体现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下面就来看看具体怎么计算。GDP 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来简化一下经济活动,下面是曼昆《经济学原理》里面描述简单经济活动循环的一张图:▲循环流量图(曼昆《经济学原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体,只有两个参与者:家庭和企业。假设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都由家庭购买;而企业的所有工资、租金和利润又都给了家庭(劳动者、房东、企业所有者),那么 GDP 衡量的就是这个循环中货币的流量。其中有个重要的恒等式:家庭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 = 家庭的支出 + 企业的支出,也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因为对每一笔交易来说,必然是一方的收入等于一方的支出。而这个总收入(总支出)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 GDP。这里就引出了 GDP 的两种计算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本质的计算方法:生产法。下面分别说明。1、生产法:生产法之所以本质就在于它围绕的就是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计算的是生产活动中市场价值的增值,公式非常简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总产出就是大家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价,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外购非固定资产物品和对外支付服务的市价之和。比如一个面包店生产了 100 元的面包,在做的过程中烤箱坏了,花了 40 元请人修好了烤箱(对外支付服务),同时又用掉了买来的 20 元的面粉、牛奶、鸡蛋等原料(外购非固定资产的物品),那么计入 GDP 的就是 100 - 40 - 20 = 40 元。2、收入法收入法简而言之就是看都有哪些「人」赚到了钱,各自赚了多少。计算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等。公式如下: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计算其实就是对上面提到的生产法中的价值增值进行拆分,看看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分配给了哪些要素,也可看作收入分配。其中劳动者报酬最主要的就是薪资 [注1] ,生产税净额 [注2] 可以看作是政府在生产中拿到的收入,营业盈余可看作是生产单位(通常是企业)拿到的收入。还是拿面包店来说,假设这个月面包店生产了价值 1 万元(注意,这里是增值,已扣除原材料等成本)的面包,也就是贡献了 1 万元的 GDP。其中付给面包师傅和售货员的薪资是 5000 元(劳动者报酬),给政府缴了各种税和费用 600 元,收到政府补贴 100 元,即生产税净额为 500 元,店面房屋以及搅拌器、烤箱等设备的折旧为 1000 元(固定资产折旧),最后的留给面包店的营业盈余就是 10000 - 5000 - 500 - 1000 = 3500 元。这靠生产创造出的 1 万元的价值就如此分配给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让大家各自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入。3、支出法支出法简单来说就是看生产出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各自卖了多少钱。计算的是大家为购买这些货物与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对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公式如下: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 居民消费支出 [注3] + 政府消费支出 [注4] ) +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 ( 货物和服务出口 - 货物和服务进口 )这里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最终消费支出针对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不计入其中的。继续拿前面提到的面包店来说,假设面粉加工厂花了 10 元买了农户手中的小麦,将其加工成面粉,而面包店花了 25 元向面粉加工厂买了这些面粉,然后用它们做成面包,最终以 50 元的价格把面包卖给顾客。这里面包就是最终的产品,顾客支付的 50 元应计入 GDP 中,而小麦、面粉都只是中间产品,面粉加工厂给农户支付的 10 元和面包店给面粉加工厂支付的 25 元就不应计入 GDP 中,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这里小麦的买卖会被看作农户存货的减少和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增加,面粉的买卖会被看作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减少和面包店存货的增加,一减一加相互抵消,对 GDP 无影响,详见下面论述存货增加的部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最终消费的计算与生产法中的增值计算本质是相通的:支出法直接计算最终值,中间过程都略去,而生产法关注每一步的增值,将其累加起来,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将面包店的例子简化一下,忽略农民种植小麦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那整个面包生产就如下图所示,最后的 50 元 GDP 正是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市价增值的累加。▲面包生产中的 GDP其次,这里的消费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如果是二手交易,无论是在闲鱼上买的二手电器,还是在多抓鱼上买的二手书,这些消费都不包含生产的过程,而只是资产的转移,不会计入 GDP。然后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它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比如一家企业新建的厂房,一个家庭新买的住宅,都计算在内。同时注意要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增加值(也可为负),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售卖和折旧,售卖就和上面的二手交易一样,是资产的转移,故而要减掉,比如二手房的买卖,并不贡献 GDP ,卖家的减值就是为了抵消买家的增值。而折旧好理解,就是价值的减少,当然应该减去。举个二手房交易的例子。假设 A 在这一年内新买了一套 300 万的新房,然后将自己原有的一套房子以 100 万卖给了原来无房的 B。在这一年中,A 获得了 300 万的固定资产,处置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200 万;B 获得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无处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100 万。两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共正好是 300 万,也就是新房的价值。而二手房交易的 100 万为资产转移,在计算中被抵消。▲二手房交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存货增加 [注5] 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一个增加值,当期生产出来的存货都记上,之后无论是成功卖出还是烂在仓库里,都再减掉这部分。其实在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中可以看到 GDP 重点围绕的就是生产。只要不是当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售卖还是存货的售卖,其实都是资产的转移,卖家的减与买家的增相互抵消,这个过程对 GDP 并无贡献。最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 GDP 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之内的生产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由本国居民或政府消费,而是由国外(地区外)的人买了去,这部分得算进来。这就是 GDP 三种最主要的计算方法。当然,实际的统计和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运用生产法和收入法需要将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用不同的方法;支出法则要将支出项目分类,然后一一统计。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往往要互相结合。此外,由于一些产业的数据没法全部获取,也需要用到间接计算,即利用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一些比例关系来推算。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是政府管控之外的「地下经济」,这部分也没法完全统计到。因此 GDP 的计算肯定是有误差的,无法做到完全准确,但大致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前后变化。GDP 的不完美GDP 被视为最具概括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因为它紧紧围绕生产创造的价值,确实衡量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因为其过于简单的定义,必定会因不够全面而存在漏洞,因此遭到不少诟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盲目追求 GDP 增长而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就像那个著名的吃屎段子:两个经济学的学生走在路上,然后看到路边上有一坨屎,A 对 B 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B 为了钱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屎,A 也爽快的掏出了5000万的支票给 B。他们继续走着,但是心里都有了一个疙瘩。A 心想他吃了一坨屎,我就给他了 5000 万,真不值。B 心里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 5000 万,真不值。突然在路边,又出现了一坨屎。于是 B 要报复 A 说道: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还你 5000 万。A 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弥补损失,于是也毫不犹豫的吃了。但是两个人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两个人什么都没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他们把这个笑话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呐,你们刚才知道做了什么嘛,你们就在刚才创造了一个亿的 GDP 啊!」这当然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夸张情形,而且吃屎能否被视为一种服务,又是否会形成稳定的市场,都得打问号。但这个段子的讽刺性是明显的,不少浮夸的投资、交易都会让 GDP 变得虚高。由于 GDP 聚焦的是市场价值,它也无法衡量产品质量的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变化和我们的幸福感等更为具体的东西。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宏观经济的全貌,我们首先要看 GDP 的具体组成情况,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标来展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逐步看清这个复杂的经济世界。注释:[1]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2]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3] 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 疗和医药费、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等。特别注意,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4]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注意这里不包括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这部分只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而不用以交换产品与服务,不计入 GDP。[5] 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参考资料:[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2]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曼昆[3] 《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许宪春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 GDP 了,在新闻里,它几乎就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对许多人来说,GDP 又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它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又是如何计算得出,可能我们也不甚清楚。我这就试图简要介绍一下 GDP 和它的计算方法。▲中美印三国 GDP 的增长GDP 的定义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两点:1、它衡量的范围仅限于国内;2、它和生产大有关系。再来看我国统计局给的定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定义非常精确,其中每个词都关系着具体的计算规则,我们一一来看。市场价格:GDP 最终的值是一个用货币单位来计算的价格,用来衡量所有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这里将经济生产的主体做了两个限定:地理限定(国内,地区之内)和时间限定(不能是临时的经济活动)。 显然 GDP 也包括外国人或外地人贡献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GDP 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量,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量。所以通常我们会说本季度或者本年度的 GDP 是多少,就像我们统计一个企业的利润一样,需要给定一个时间段。换句话说,GDP 是一个流量指标,而不是存量指标。生产活动:GDP 计算的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像二手交易这种纯资产转移,并不会计入到 GDP 中。最终成果:GDP 计算的是最终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不包括生产过程里中间品的价格,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 GDP 大概有个印象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大家一通生产、买卖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新的价值,看起来确实可以体现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下面就来看看具体怎么计算。GDP 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来简化一下经济活动,下面是曼昆《经济学原理》里面描述简单经济活动循环的一张图:▲循环流量图(曼昆《经济学原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体,只有两个参与者:家庭和企业。假设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都由家庭购买;而企业的所有工资、租金和利润又都给了家庭(劳动者、房东、企业所有者),那么 GDP 衡量的就是这个循环中货币的流量。其中有个重要的恒等式:家庭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 = 家庭的支出 + 企业的支出,也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因为对每一笔交易来说,必然是一方的收入等于一方的支出。而这个总收入(总支出)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 GDP。这里就引出了 GDP 的两种计算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本质的计算方法:生产法。下面分别说明。1、生产法:生产法之所以本质就在于它围绕的就是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计算的是生产活动中市场价值的增值,公式非常简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总产出就是大家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价,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外购非固定资产物品和对外支付服务的市价之和。比如一个面包店生产了 100 元的面包,在做的过程中烤箱坏了,花了 40 元请人修好了烤箱(对外支付服务),同时又用掉了买来的 20 元的面粉、牛奶、鸡蛋等原料(外购非固定资产的物品),那么计入 GDP 的就是 100 - 40 - 20 = 40 元。2、收入法收入法简而言之就是看都有哪些「人」赚到了钱,各自赚了多少。计算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等。公式如下: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计算其实就是对上面提到的生产法中的价值增值进行拆分,看看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分配给了哪些要素,也可看作收入分配。其中劳动者报酬最主要的就是薪资 [注1] ,生产税净额 [注2] 可以看作是政府在生产中拿到的收入,营业盈余可看作是生产单位(通常是企业)拿到的收入。还是拿面包店来说,假设这个月面包店生产了价值 1 万元(注意,这里是增值,已扣除原材料等成本)的面包,也就是贡献了 1 万元的 GDP。其中付给面包师傅和售货员的薪资是 5000 元(劳动者报酬),给政府缴了各种税和费用 600 元,收到政府补贴 100 元,即生产税净额为 500 元,店面房屋以及搅拌器、烤箱等设备的折旧为 1000 元(固定资产折旧),最后的留给面包店的营业盈余就是 10000 - 5000 - 500 - 1000 = 3500 元。这靠生产创造出的 1 万元的价值就如此分配给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让大家各自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入。3、支出法支出法简单来说就是看生产出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各自卖了多少钱。计算的是大家为购买这些货物与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对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公式如下: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 居民消费支出 [注3] + 政府消费支出 [注4] ) +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 ( 货物和服务出口 - 货物和服务进口 )这里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最终消费支出针对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不计入其中的。继续拿前面提到的面包店来说,假设面粉加工厂花了 10 元买了农户手中的小麦,将其加工成面粉,而面包店花了 25 元向面粉加工厂买了这些面粉,然后用它们做成面包,最终以 50 元的价格把面包卖给顾客。这里面包就是最终的产品,顾客支付的 50 元应计入 GDP 中,而小麦、面粉都只是中间产品,面粉加工厂给农户支付的 10 元和面包店给面粉加工厂支付的 25 元就不应计入 GDP 中,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这里小麦的买卖会被看作农户存货的减少和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增加,面粉的买卖会被看作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减少和面包店存货的增加,一减一加相互抵消,对 GDP 无影响,详见下面论述存货增加的部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最终消费的计算与生产法中的增值计算本质是相通的:支出法直接计算最终值,中间过程都略去,而生产法关注每一步的增值,将其累加起来,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将面包店的例子简化一下,忽略农民种植小麦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那整个面包生产就如下图所示,最后的 50 元 GDP 正是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市价增值的累加。▲面包生产中的 GDP其次,这里的消费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如果是二手交易,无论是在闲鱼上买的二手电器,还是在多抓鱼上买的二手书,这些消费都不包含生产的过程,而只是资产的转移,不会计入 GDP。然后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它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比如一家企业新建的厂房,一个家庭新买的住宅,都计算在内。同时注意要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增加值(也可为负),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售卖和折旧,售卖就和上面的二手交易一样,是资产的转移,故而要减掉,比如二手房的买卖,并不贡献 GDP ,卖家的减值就是为了抵消买家的增值。而折旧好理解,就是价值的减少,当然应该减去。举个二手房交易的例子。假设 A 在这一年内新买了一套 300 万的新房,然后将自己原有的一套房子以 100 万卖给了原来无房的 B。在这一年中,A 获得了 300 万的固定资产,处置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200 万;B 获得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无处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100 万。两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共正好是 300 万,也就是新房的价值。而二手房交易的 100 万为资产转移,在计算中被抵消。▲二手房交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存货增加 [注5] 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一个增加值,当期生产出来的存货都记上,之后无论是成功卖出还是烂在仓库里,都再减掉这部分。其实在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中可以看到 GDP 重点围绕的就是生产。只要不是当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售卖还是存货的售卖,其实都是资产的转移,卖家的减与买家的增相互抵消,这个过程对 GDP 并无贡献。最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 GDP 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之内的生产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由本国居民或政府消费,而是由国外(地区外)的人买了去,这部分得算进来。这就是 GDP 三种最主要的计算方法。当然,实际的统计和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运用生产法和收入法需要将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用不同的方法;支出法则要将支出项目分类,然后一一统计。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往往要互相结合。此外,由于一些产业的数据没法全部获取,也需要用到间接计算,即利用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一些比例关系来推算。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是政府管控之外的「地下经济」,这部分也没法完全统计到。因此 GDP 的计算肯定是有误差的,无法做到完全准确,但大致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前后变化。GDP 的不完美GDP 被视为最具概括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因为它紧紧围绕生产创造的价值,确实衡量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因为其过于简单的定义,必定会因不够全面而存在漏洞,因此遭到不少诟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盲目追求 GDP 增长而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就像那个著名的吃屎段子:两个经济学的学生走在路上,然后看到路边上有一坨屎,A 对 B 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B 为了钱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屎,A 也爽快的掏出了5000万的支票给 B。他们继续走着,但是心里都有了一个疙瘩。A 心想他吃了一坨屎,我就给他了 5000 万,真不值。B 心里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 5000 万,真不值。突然在路边,又出现了一坨屎。于是 B 要报复 A 说道: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还你 5000 万。A 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弥补损失,于是也毫不犹豫的吃了。但是两个人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两个人什么都没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他们把这个笑话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呐,你们刚才知道做了什么嘛,你们就在刚才创造了一个亿的 GDP 啊!」这当然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夸张情形,而且吃屎能否被视为一种服务,又是否会形成稳定的市场,都得打问号。但这个段子的讽刺性是明显的,不少浮夸的投资、交易都会让 GDP 变得虚高。由于 GDP 聚焦的是市场价值,它也无法衡量产品质量的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变化和我们的幸福感等更为具体的东西。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宏观经济的全貌,我们首先要看 GDP 的具体组成情况,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标来展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逐步看清这个复杂的经济世界。注释:[1]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2]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3] 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 疗和医药费、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等。特别注意,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4]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注意这里不包括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这部分只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而不用以交换产品与服务,不计入 GDP。[5] 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参考资料:[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2]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曼昆[3] 《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许宪春间接税(IndirectTax)——“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中文名间接税外文名Indirect Tax对 称直接税属 于政府税收基本概况定义间接税间接税是“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所谓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企业间接税是指在流通型企业的税收,以此区别生产型企业的税收——直接税,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间接税税收的纳税人,虽然表面上负有纳税义务,但是实际上已将自己的税款加于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或用其他方式转嫁给别人,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目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间接税为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均将税款附加或合并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之中,从而使税负发生转移。间接税既然以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并且又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则间接税不仅无法根据私人的各种具体情况决定纳税能力,而且极易造成税负累迟现象。因此,间接税不能体现现代税法税负公平和量能纳税的原则。特点间接税的特点是,税款是可以转嫁给第三者,而且在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中相对不稳定。当政府向生产商或供应者收取税款,他们可把货品的价格提高,将部分或全部的税务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但间接税也有自身优点:1.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和劳务征收,征税对象普遍,税源丰富;同时,间接税是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为依据予以课征,无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高低、有无盈利以及盈利多少,只要商品和劳务一经售出,税金即可实现。因此,间接税具有突出的保证财政收入的内在功能。2.间接税的税收负担最终由消费者负担,故有利于节省消费,奖励储蓄。3.间接税的计算和征收,无须考虑到纳税人的各种复杂情况并采用比例税率,较为简便易行。地位间接税在不少国家财政收入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实行以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的多是发展中国家,也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在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增值税为主;二是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间接税计算方法:National Income= GNP- depreciation-Indirect tax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间接税的存在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商品流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的程度也较弱,间接税的大量征收不会由于价格的提高而对交易的竞争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相反,间接税税负易于转嫁的特点,还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相对较低,所得税税源不足,只能采用对商品课税的办法来解决财政收入问题。间接税普遍、及时、可靠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管理、税收管理水平较低,间接税简便易行的特点有利于税收的征收。[1]同直接税的区分目前,对税收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区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的观点还有几种不同看法。(1)从管理角度上解释,认为直接对最终纳税人所征收的税就是直接税,而要通过第三者(如批发商)征收的税则是间接税。按这种解释,所得税是对收入取得者征收的税,没有经过第三者,称为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不是对消费者征收,而通过了第三者,这些都是间接税。(2)以立法者的意图为标准。凡立法预定税收负担不会由纳税人直接承受,而可以顺利转嫁给别人,这些税就是间接税;凡立法者的意图是使某种税的纳税人即是税负实际负担者,不能转嫁给别人,为直接税。(3)以税源为划分标准,对收入征税的就是直接税,而对支出征税的则为间接税。按这种分法,所得税为直接税,消费税为间接税。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 GDP 了,在新闻里,它几乎就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对许多人来说,GDP 又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它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又是如何计算得出,可能我们也不甚清楚。我这就试图简要介绍一下 GDP 和它的计算方法。▲中美印三国 GDP 的增长GDP 的定义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两点:1、它衡量的范围仅限于国内;2、它和生产大有关系。再来看我国统计局给的定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定义非常精确,其中每个词都关系着具体的计算规则,我们一一来看。市场价格:GDP 最终的值是一个用货币单位来计算的价格,用来衡量所有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这里将经济生产的主体做了两个限定:地理限定(国内,地区之内)和时间限定(不能是临时的经济活动)。 显然 GDP 也包括外国人或外地人贡献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GDP 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量,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量。所以通常我们会说本季度或者本年度的 GDP 是多少,就像我们统计一个企业的利润一样,需要给定一个时间段。换句话说,GDP 是一个流量指标,而不是存量指标。生产活动:GDP 计算的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像二手交易这种纯资产转移,并不会计入到 GDP 中。最终成果:GDP 计算的是最终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不包括生产过程里中间品的价格,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 GDP 大概有个印象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大家一通生产、买卖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新的价值,看起来确实可以体现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下面就来看看具体怎么计算。GDP 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来简化一下经济活动,下面是曼昆《经济学原理》里面描述简单经济活动循环的一张图:▲循环流量图(曼昆《经济学原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体,只有两个参与者:家庭和企业。假设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都由家庭购买;而企业的所有工资、租金和利润又都给了家庭(劳动者、房东、企业所有者),那么 GDP 衡量的就是这个循环中货币的流量。其中有个重要的恒等式:家庭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 = 家庭的支出 + 企业的支出,也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因为对每一笔交易来说,必然是一方的收入等于一方的支出。而这个总收入(总支出)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 GDP。这里就引出了 GDP 的两种计算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本质的计算方法:生产法。下面分别说明。1、生产法:生产法之所以本质就在于它围绕的就是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计算的是生产活动中市场价值的增值,公式非常简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总产出就是大家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价,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外购非固定资产物品和对外支付服务的市价之和。比如一个面包店生产了 100 元的面包,在做的过程中烤箱坏了,花了 40 元请人修好了烤箱(对外支付服务),同时又用掉了买来的 20 元的面粉、牛奶、鸡蛋等原料(外购非固定资产的物品),那么计入 GDP 的就是 100 - 40 - 20 = 40 元。2、收入法收入法简而言之就是看都有哪些「人」赚到了钱,各自赚了多少。计算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等。公式如下: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计算其实就是对上面提到的生产法中的价值增值进行拆分,看看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分配给了哪些要素,也可看作收入分配。其中劳动者报酬最主要的就是薪资 [注1] ,生产税净额 [注2] 可以看作是政府在生产中拿到的收入,营业盈余可看作是生产单位(通常是企业)拿到的收入。还是拿面包店来说,假设这个月面包店生产了价值 1 万元(注意,这里是增值,已扣除原材料等成本)的面包,也就是贡献了 1 万元的 GDP。其中付给面包师傅和售货员的薪资是 5000 元(劳动者报酬),给政府缴了各种税和费用 600 元,收到政府补贴 100 元,即生产税净额为 500 元,店面房屋以及搅拌器、烤箱等设备的折旧为 1000 元(固定资产折旧),最后的留给面包店的营业盈余就是 10000 - 5000 - 500 - 1000 = 3500 元。这靠生产创造出的 1 万元的价值就如此分配给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让大家各自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入。3、支出法支出法简单来说就是看生产出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各自卖了多少钱。计算的是大家为购买这些货物与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对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公式如下: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 居民消费支出 [注3] + 政府消费支出 [注4] ) +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 ( 货物和服务出口 - 货物和服务进口 )这里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最终消费支出针对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不计入其中的。继续拿前面提到的面包店来说,假设面粉加工厂花了 10 元买了农户手中的小麦,将其加工成面粉,而面包店花了 25 元向面粉加工厂买了这些面粉,然后用它们做成面包,最终以 50 元的价格把面包卖给顾客。这里面包就是最终的产品,顾客支付的 50 元应计入 GDP 中,而小麦、面粉都只是中间产品,面粉加工厂给农户支付的 10 元和面包店给面粉加工厂支付的 25 元就不应计入 GDP 中,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这里小麦的买卖会被看作农户存货的减少和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增加,面粉的买卖会被看作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减少和面包店存货的增加,一减一加相互抵消,对 GDP 无影响,详见下面论述存货增加的部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最终消费的计算与生产法中的增值计算本质是相通的:支出法直接计算最终值,中间过程都略去,而生产法关注每一步的增值,将其累加起来,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将面包店的例子简化一下,忽略农民种植小麦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那整个面包生产就如下图所示,最后的 50 元 GDP 正是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市价增值的累加。▲面包生产中的 GDP其次,这里的消费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如果是二手交易,无论是在闲鱼上买的二手电器,还是在多抓鱼上买的二手书,这些消费都不包含生产的过程,而只是资产的转移,不会计入 GDP。然后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它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比如一家企业新建的厂房,一个家庭新买的住宅,都计算在内。同时注意要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增加值(也可为负),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售卖和折旧,售卖就和上面的二手交易一样,是资产的转移,故而要减掉,比如二手房的买卖,并不贡献 GDP ,卖家的减值就是为了抵消买家的增值。而折旧好理解,就是价值的减少,当然应该减去。举个二手房交易的例子。假设 A 在这一年内新买了一套 300 万的新房,然后将自己原有的一套房子以 100 万卖给了原来无房的 B。在这一年中,A 获得了 300 万的固定资产,处置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200 万;B 获得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无处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100 万。两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共正好是 300 万,也就是新房的价值。而二手房交易的 100 万为资产转移,在计算中被抵消。▲二手房交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存货增加 [注5] 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一个增加值,当期生产出来的存货都记上,之后无论是成功卖出还是烂在仓库里,都再减掉这部分。其实在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中可以看到 GDP 重点围绕的就是生产。只要不是当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售卖还是存货的售卖,其实都是资产的转移,卖家的减与买家的增相互抵消,这个过程对 GDP 并无贡献。最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 GDP 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之内的生产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由本国居民或政府消费,而是由国外(地区外)的人买了去,这部分得算进来。这就是 GDP 三种最主要的计算方法。当然,实际的统计和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运用生产法和收入法需要将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用不同的方法;支出法则要将支出项目分类,然后一一统计。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往往要互相结合。此外,由于一些产业的数据没法全部获取,也需要用到间接计算,即利用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一些比例关系来推算。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是政府管控之外的「地下经济」,这部分也没法完全统计到。因此 GDP 的计算肯定是有误差的,无法做到完全准确,但大致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前后变化。GDP 的不完美GDP 被视为最具概括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因为它紧紧围绕生产创造的价值,确实衡量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因为其过于简单的定义,必定会因不够全面而存在漏洞,因此遭到不少诟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盲目追求 GDP 增长而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就像那个著名的吃屎段子:两个经济学的学生走在路上,然后看到路边上有一坨屎,A 对 B 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B 为了钱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屎,A 也爽快的掏出了5000万的支票给 B。他们继续走着,但是心里都有了一个疙瘩。A 心想他吃了一坨屎,我就给他了 5000 万,真不值。B 心里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 5000 万,真不值。突然在路边,又出现了一坨屎。于是 B 要报复 A 说道: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还你 5000 万。A 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弥补损失,于是也毫不犹豫的吃了。但是两个人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两个人什么都没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他们把这个笑话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呐,你们刚才知道做了什么嘛,你们就在刚才创造了一个亿的 GDP 啊!」这当然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夸张情形,而且吃屎能否被视为一种服务,又是否会形成稳定的市场,都得打问号。但这个段子的讽刺性是明显的,不少浮夸的投资、交易都会让 GDP 变得虚高。由于 GDP 聚焦的是市场价值,它也无法衡量产品质量的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变化和我们的幸福感等更为具体的东西。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宏观经济的全貌,我们首先要看 GDP 的具体组成情况,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标来展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逐步看清这个复杂的经济世界。注释:[1]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2]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3] 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 疗和医药费、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等。特别注意,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4]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注意这里不包括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这部分只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而不用以交换产品与服务,不计入 GDP。[5] 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参考资料:[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2]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曼昆[3] 《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许宪春间接税(IndirectTax)——“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中文名间接税外文名Indirect Tax对 称直接税属 于政府税收基本概况定义间接税间接税是“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所谓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企业间接税是指在流通型企业的税收,以此区别生产型企业的税收——直接税,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间接税税收的纳税人,虽然表面上负有纳税义务,但是实际上已将自己的税款加于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或用其他方式转嫁给别人,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目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间接税为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均将税款附加或合并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之中,从而使税负发生转移。间接税既然以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并且又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则间接税不仅无法根据私人的各种具体情况决定纳税能力,而且极易造成税负累迟现象。因此,间接税不能体现现代税法税负公平和量能纳税的原则。特点间接税的特点是,税款是可以转嫁给第三者,而且在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中相对不稳定。当政府向生产商或供应者收取税款,他们可把货品的价格提高,将部分或全部的税务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但间接税也有自身优点:1.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和劳务征收,征税对象普遍,税源丰富;同时,间接税是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为依据予以课征,无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高低、有无盈利以及盈利多少,只要商品和劳务一经售出,税金即可实现。因此,间接税具有突出的保证财政收入的内在功能。2.间接税的税收负担最终由消费者负担,故有利于节省消费,奖励储蓄。3.间接税的计算和征收,无须考虑到纳税人的各种复杂情况并采用比例税率,较为简便易行。地位间接税在不少国家财政收入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实行以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的多是发展中国家,也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在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增值税为主;二是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间接税计算方法:National Income= GNP- depreciation-Indirect tax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间接税的存在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商品流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的程度也较弱,间接税的大量征收不会由于价格的提高而对交易的竞争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相反,间接税税负易于转嫁的特点,还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相对较低,所得税税源不足,只能采用对商品课税的办法来解决财政收入问题。间接税普遍、及时、可靠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管理、税收管理水平较低,间接税简便易行的特点有利于税收的征收。[1]同直接税的区分目前,对税收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区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的观点还有几种不同看法。(1)从管理角度上解释,认为直接对最终纳税人所征收的税就是直接税,而要通过第三者(如批发商)征收的税则是间接税。按这种解释,所得税是对收入取得者征收的税,没有经过第三者,称为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不是对消费者征收,而通过了第三者,这些都是间接税。(2)以立法者的意图为标准。凡立法预定税收负担不会由纳税人直接承受,而可以顺利转嫁给别人,这些税就是间接税;凡立法者的意图是使某种税的纳税人即是税负实际负担者,不能转嫁给别人,为直接税。(3)以税源为划分标准,对收入征税的就是直接税,而对支出征税的则为间接税。按这种分法,所得税为直接税,消费税为间接税。加拿大的许多福利事业,例如学校、健康医疗保险、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警察等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种种政府负担的公共事业,其开支都是通过税收来支付的。因此,加拿大的税收制度十分完善,每人每年都要填报税表并按时交纳所得税。加拿大的税务系统是联邦政府与各省和地区立法机构共同享有的特权。 联邦税收由加拿大税务局(CRA)收取。根据税收协议,CRA征集和发放给各省:● 通过统一的纳税申报制度,征收除了魁北克以外所有省份的省级个人所得税● 除了魁北克省和阿尔伯塔省以外的所有省份的公司税● 对于已实施统一销售税(HST)的省份,超过联邦商品和服务税(GST)税率的部分注意:Agence du Revenudu Québec代表联邦政府在魁北克收集消费税,并将其汇给渥太华。加拿大税收种类 1、个人所得税 Personal income taxes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对个人征收所得税,这些是占政府税收收入45%以上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除魁北克省外,联邦政府征收大部分个人所得税,各省政府收费率略低。加拿大各地的所得税都是渐进式的,高收入居民支付的比例高于低收入者。 如果收入以资本利得(Capital Gain)的形式获得,则只有一半的收益包含在税收收入中;另一半不进行征税。 在雇佣关系中因违反合同而产生损害(除了未付工资),法律损害赔偿通常也不征税。 联邦和省的所得税税率显示在加拿大税务局的网站上(https://www.canada.ca/en/revenue-agency/services/tax/individuals/frequently-asked-questions-individuals/canadian-income-tax-rates-individuals-current-previous-years.html) 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延迟(可能包括共同基金和其他金融工具),旨在帮助个人做退休储蓄。免税储蓄账户(TFSA)允许人们持有金融工具而不对所得收入征税。 2、公司税 Corporate taxes政府向公司和公司利润收入和资本征税。这些占税收总额的一小部分。在公司分红给个人股东之前,需要在公司层面上缴纳税款。由于在公司层面已经缴纳了税款,一般税务局会给获得分红的个人提供税收减免。但是这个减免并不会完全消除收入的双重征税 (double taxation),这会导致分红收入的税收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的收入。 (如果收入以资本利得(Capital Gain)的形式获得,则只有一半的收益包含在税收收入中;另一半不征税。) 公司可以根据资本成本补贴规定扣除资本成本。加拿大最高法院以相当宽泛的方式解释了资本成本补贴,允许扣除在很短的时间内拥有资产的成本,以及重新租赁给原卖家的资产。 3、国际税收 International taxation加拿大居民和公司根据其全球收入缴纳所得税。加拿大人原则上受到双重征税 (double taxation)的保护,居民可以从某些国家获得收入,这些国家通过外国税收抵免与加拿大达成协议,允许纳税人从其他国家支付的所得税中扣除加拿大所得税。目前非居民的加拿大公民可以请求CRA改变其身份,以便加拿大境外的收入不征税。 如果您是非居民并且您在加拿大有应税收入(例如租金收入和财产处置收入),您将需要为这些金额支付加拿大所得税。支付给非居民的租金需要对“总租金”征收25%的预扣税,这笔预扣税必须由付款人(即非加拿大居民的代理商或者租房者)扣留并汇给加拿大税务局(“CRA”)。每次租赁收据都需由付款人支付并记入非居民的账户。如果付款人在付款给非居民之后的第15天之前没有汇出所需的预扣税,则付款人将受到处罚和未付款项的利息。 4、 消费税 Consumption taxes①销售税 Sales taxes联邦政府征收5%的增值税,称为商品和服务税(GST),并在5个省征收统一销售税(HST)。BC省,萨省和曼省征收零售税,魁北克征收自己的增值税,称为魁北克销售税。阿尔伯塔省以及努纳武特地区,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地区不征收自己的销售税。②消费税 Excise taxes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对非弹性(非必须性)商品征收消费税,如香烟,汽油,酒和汽车空调。加拿大是全世界对卷烟和酒类征收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税收占消费者支付的卷烟和酒精零售总价的很大一部分。这些有时被称为罪恶税(Sin taxes)。人们普遍认为,较高的价格阻碍了这些物品的消费,这些物品被认为会增加消费者的医疗保健费用,尽管这种想法有待商榷。 目前,每个汽车空调征税100加币。 5、财富税 Wealth taxes①财产税 Property taxes市级政府的资金主要来自住宅、工业和商业地产的财产税。这些税收的总量占加拿大总税收的10%左右。财产税有两种类型,第一项是对房产价值征收的年税(土地以及建筑物);第二项是对除阿省,萨省和新斯科舍省偏远农村以外的所有物业的销售价格征收的土地转让税。 ②遗产税 Estate tax遗产税被认为是有效的“省内直接税”,但是,如果财产留在省外,受益人不属于该省居民或居住在该省,则不能收取遗产税。 遗产税最初是根据1941年的“自治领导法”在联邦一级引入的,曾经不受地域限制而影响省里的税收,后来在1958年被“遗产税法”取代。后者在1971年底被废除。 在1972年废除联邦遗产税后,所得税制度被修改,纳税人死亡后也可能导致欠税: ● 遗产的财产以公平市场价值“假定出售”(deemed disposition),从而引发资本利得和其他税务责任● 关于资本利得可以获得某些扣除和延期● 有多种方法可用于解决任何未偿还的净资本损失● 截至死亡日期累计赚取的收入,按正常税率计算死者的最终报税表(final tax return),但对于某些类型的收入,还可以提交若干额外的可选纳税申报表● 死亡日期后赚取的收入将在该遗产的信托中单独申报● 受益人需要对从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和注册退休收入基金(RRIF)获得的金额缴税,但可以获得某些延期或者减免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 GDP 了,在新闻里,它几乎就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对许多人来说,GDP 又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它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又是如何计算得出,可能我们也不甚清楚。我这就试图简要介绍一下 GDP 和它的计算方法。▲中美印三国 GDP 的增长GDP 的定义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两点:1、它衡量的范围仅限于国内;2、它和生产大有关系。再来看我国统计局给的定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定义非常精确,其中每个词都关系着具体的计算规则,我们一一来看。市场价格:GDP 最终的值是一个用货币单位来计算的价格,用来衡量所有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这里将经济生产的主体做了两个限定:地理限定(国内,地区之内)和时间限定(不能是临时的经济活动)。 显然 GDP 也包括外国人或外地人贡献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GDP 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量,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量。所以通常我们会说本季度或者本年度的 GDP 是多少,就像我们统计一个企业的利润一样,需要给定一个时间段。换句话说,GDP 是一个流量指标,而不是存量指标。生产活动:GDP 计算的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像二手交易这种纯资产转移,并不会计入到 GDP 中。最终成果:GDP 计算的是最终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不包括生产过程里中间品的价格,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 GDP 大概有个印象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大家一通生产、买卖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新的价值,看起来确实可以体现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下面就来看看具体怎么计算。GDP 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来简化一下经济活动,下面是曼昆《经济学原理》里面描述简单经济活动循环的一张图:▲循环流量图(曼昆《经济学原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体,只有两个参与者:家庭和企业。假设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都由家庭购买;而企业的所有工资、租金和利润又都给了家庭(劳动者、房东、企业所有者),那么 GDP 衡量的就是这个循环中货币的流量。其中有个重要的恒等式:家庭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 = 家庭的支出 + 企业的支出,也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因为对每一笔交易来说,必然是一方的收入等于一方的支出。而这个总收入(总支出)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 GDP。这里就引出了 GDP 的两种计算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本质的计算方法:生产法。下面分别说明。1、生产法:生产法之所以本质就在于它围绕的就是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计算的是生产活动中市场价值的增值,公式非常简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总产出就是大家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价,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外购非固定资产物品和对外支付服务的市价之和。比如一个面包店生产了 100 元的面包,在做的过程中烤箱坏了,花了 40 元请人修好了烤箱(对外支付服务),同时又用掉了买来的 20 元的面粉、牛奶、鸡蛋等原料(外购非固定资产的物品),那么计入 GDP 的就是 100 - 40 - 20 = 40 元。2、收入法收入法简而言之就是看都有哪些「人」赚到了钱,各自赚了多少。计算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等。公式如下: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计算其实就是对上面提到的生产法中的价值增值进行拆分,看看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分配给了哪些要素,也可看作收入分配。其中劳动者报酬最主要的就是薪资 [注1] ,生产税净额 [注2] 可以看作是政府在生产中拿到的收入,营业盈余可看作是生产单位(通常是企业)拿到的收入。还是拿面包店来说,假设这个月面包店生产了价值 1 万元(注意,这里是增值,已扣除原材料等成本)的面包,也就是贡献了 1 万元的 GDP。其中付给面包师傅和售货员的薪资是 5000 元(劳动者报酬),给政府缴了各种税和费用 600 元,收到政府补贴 100 元,即生产税净额为 500 元,店面房屋以及搅拌器、烤箱等设备的折旧为 1000 元(固定资产折旧),最后的留给面包店的营业盈余就是 10000 - 5000 - 500 - 1000 = 3500 元。这靠生产创造出的 1 万元的价值就如此分配给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让大家各自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入。3、支出法支出法简单来说就是看生产出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各自卖了多少钱。计算的是大家为购买这些货物与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对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公式如下: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 居民消费支出 [注3] + 政府消费支出 [注4] ) +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 ( 货物和服务出口 - 货物和服务进口 )这里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最终消费支出针对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不计入其中的。继续拿前面提到的面包店来说,假设面粉加工厂花了 10 元买了农户手中的小麦,将其加工成面粉,而面包店花了 25 元向面粉加工厂买了这些面粉,然后用它们做成面包,最终以 50 元的价格把面包卖给顾客。这里面包就是最终的产品,顾客支付的 50 元应计入 GDP 中,而小麦、面粉都只是中间产品,面粉加工厂给农户支付的 10 元和面包店给面粉加工厂支付的 25 元就不应计入 GDP 中,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这里小麦的买卖会被看作农户存货的减少和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增加,面粉的买卖会被看作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减少和面包店存货的增加,一减一加相互抵消,对 GDP 无影响,详见下面论述存货增加的部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最终消费的计算与生产法中的增值计算本质是相通的:支出法直接计算最终值,中间过程都略去,而生产法关注每一步的增值,将其累加起来,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将面包店的例子简化一下,忽略农民种植小麦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那整个面包生产就如下图所示,最后的 50 元 GDP 正是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市价增值的累加。▲面包生产中的 GDP其次,这里的消费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如果是二手交易,无论是在闲鱼上买的二手电器,还是在多抓鱼上买的二手书,这些消费都不包含生产的过程,而只是资产的转移,不会计入 GDP。然后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它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比如一家企业新建的厂房,一个家庭新买的住宅,都计算在内。同时注意要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增加值(也可为负),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售卖和折旧,售卖就和上面的二手交易一样,是资产的转移,故而要减掉,比如二手房的买卖,并不贡献 GDP ,卖家的减值就是为了抵消买家的增值。而折旧好理解,就是价值的减少,当然应该减去。举个二手房交易的例子。假设 A 在这一年内新买了一套 300 万的新房,然后将自己原有的一套房子以 100 万卖给了原来无房的 B。在这一年中,A 获得了 300 万的固定资产,处置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200 万;B 获得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无处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100 万。两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共正好是 300 万,也就是新房的价值。而二手房交易的 100 万为资产转移,在计算中被抵消。▲二手房交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存货增加 [注5] 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一个增加值,当期生产出来的存货都记上,之后无论是成功卖出还是烂在仓库里,都再减掉这部分。其实在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中可以看到 GDP 重点围绕的就是生产。只要不是当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售卖还是存货的售卖,其实都是资产的转移,卖家的减与买家的增相互抵消,这个过程对 GDP 并无贡献。最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 GDP 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之内的生产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由本国居民或政府消费,而是由国外(地区外)的人买了去,这部分得算进来。这就是 GDP 三种最主要的计算方法。当然,实际的统计和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运用生产法和收入法需要将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用不同的方法;支出法则要将支出项目分类,然后一一统计。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往往要互相结合。此外,由于一些产业的数据没法全部获取,也需要用到间接计算,即利用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一些比例关系来推算。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是政府管控之外的「地下经济」,这部分也没法完全统计到。因此 GDP 的计算肯定是有误差的,无法做到完全准确,但大致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前后变化。GDP 的不完美GDP 被视为最具概括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因为它紧紧围绕生产创造的价值,确实衡量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因为其过于简单的定义,必定会因不够全面而存在漏洞,因此遭到不少诟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盲目追求 GDP 增长而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就像那个著名的吃屎段子:两个经济学的学生走在路上,然后看到路边上有一坨屎,A 对 B 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B 为了钱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屎,A 也爽快的掏出了5000万的支票给 B。他们继续走着,但是心里都有了一个疙瘩。A 心想他吃了一坨屎,我就给他了 5000 万,真不值。B 心里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 5000 万,真不值。突然在路边,又出现了一坨屎。于是 B 要报复 A 说道: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还你 5000 万。A 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弥补损失,于是也毫不犹豫的吃了。但是两个人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两个人什么都没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他们把这个笑话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呐,你们刚才知道做了什么嘛,你们就在刚才创造了一个亿的 GDP 啊!」这当然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夸张情形,而且吃屎能否被视为一种服务,又是否会形成稳定的市场,都得打问号。但这个段子的讽刺性是明显的,不少浮夸的投资、交易都会让 GDP 变得虚高。由于 GDP 聚焦的是市场价值,它也无法衡量产品质量的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变化和我们的幸福感等更为具体的东西。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宏观经济的全貌,我们首先要看 GDP 的具体组成情况,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标来展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逐步看清这个复杂的经济世界。注释:[1]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2]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3] 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 疗和医药费、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等。特别注意,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4]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注意这里不包括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这部分只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而不用以交换产品与服务,不计入 GDP。[5] 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参考资料:[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2]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曼昆[3] 《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许宪春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 GDP 了,在新闻里,它几乎就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对许多人来说,GDP 又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它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又是如何计算得出,可能我们也不甚清楚。我这就试图简要介绍一下 GDP 和它的计算方法。▲中美印三国 GDP 的增长GDP 的定义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两点:1、它衡量的范围仅限于国内;2、它和生产大有关系。再来看我国统计局给的定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定义非常精确,其中每个词都关系着具体的计算规则,我们一一来看。市场价格:GDP 最终的值是一个用货币单位来计算的价格,用来衡量所有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这里将经济生产的主体做了两个限定:地理限定(国内,地区之内)和时间限定(不能是临时的经济活动)。 显然 GDP 也包括外国人或外地人贡献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GDP 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量,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量。所以通常我们会说本季度或者本年度的 GDP 是多少,就像我们统计一个企业的利润一样,需要给定一个时间段。换句话说,GDP 是一个流量指标,而不是存量指标。生产活动:GDP 计算的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像二手交易这种纯资产转移,并不会计入到 GDP 中。最终成果:GDP 计算的是最终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不包括生产过程里中间品的价格,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 GDP 大概有个印象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大家一通生产、买卖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新的价值,看起来确实可以体现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下面就来看看具体怎么计算。GDP 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来简化一下经济活动,下面是曼昆《经济学原理》里面描述简单经济活动循环的一张图:▲循环流量图(曼昆《经济学原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体,只有两个参与者:家庭和企业。假设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都由家庭购买;而企业的所有工资、租金和利润又都给了家庭(劳动者、房东、企业所有者),那么 GDP 衡量的就是这个循环中货币的流量。其中有个重要的恒等式:家庭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 = 家庭的支出 + 企业的支出,也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因为对每一笔交易来说,必然是一方的收入等于一方的支出。而这个总收入(总支出)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 GDP。这里就引出了 GDP 的两种计算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本质的计算方法:生产法。下面分别说明。1、生产法:生产法之所以本质就在于它围绕的就是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计算的是生产活动中市场价值的增值,公式非常简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总产出就是大家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价,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外购非固定资产物品和对外支付服务的市价之和。比如一个面包店生产了 100 元的面包,在做的过程中烤箱坏了,花了 40 元请人修好了烤箱(对外支付服务),同时又用掉了买来的 20 元的面粉、牛奶、鸡蛋等原料(外购非固定资产的物品),那么计入 GDP 的就是 100 - 40 - 20 = 40 元。2、收入法收入法简而言之就是看都有哪些「人」赚到了钱,各自赚了多少。计算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等。公式如下: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计算其实就是对上面提到的生产法中的价值增值进行拆分,看看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分配给了哪些要素,也可看作收入分配。其中劳动者报酬最主要的就是薪资 [注1] ,生产税净额 [注2] 可以看作是政府在生产中拿到的收入,营业盈余可看作是生产单位(通常是企业)拿到的收入。还是拿面包店来说,假设这个月面包店生产了价值 1 万元(注意,这里是增值,已扣除原材料等成本)的面包,也就是贡献了 1 万元的 GDP。其中付给面包师傅和售货员的薪资是 5000 元(劳动者报酬),给政府缴了各种税和费用 600 元,收到政府补贴 100 元,即生产税净额为 500 元,店面房屋以及搅拌器、烤箱等设备的折旧为 1000 元(固定资产折旧),最后的留给面包店的营业盈余就是 10000 - 5000 - 500 - 1000 = 3500 元。这靠生产创造出的 1 万元的价值就如此分配给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让大家各自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入。3、支出法支出法简单来说就是看生产出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各自卖了多少钱。计算的是大家为购买这些货物与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对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公式如下: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 居民消费支出 [注3] + 政府消费支出 [注4] ) +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 ( 货物和服务出口 - 货物和服务进口 )这里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最终消费支出针对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不计入其中的。继续拿前面提到的面包店来说,假设面粉加工厂花了 10 元买了农户手中的小麦,将其加工成面粉,而面包店花了 25 元向面粉加工厂买了这些面粉,然后用它们做成面包,最终以 50 元的价格把面包卖给顾客。这里面包就是最终的产品,顾客支付的 50 元应计入 GDP 中,而小麦、面粉都只是中间产品,面粉加工厂给农户支付的 10 元和面包店给面粉加工厂支付的 25 元就不应计入 GDP 中,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这里小麦的买卖会被看作农户存货的减少和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增加,面粉的买卖会被看作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减少和面包店存货的增加,一减一加相互抵消,对 GDP 无影响,详见下面论述存货增加的部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最终消费的计算与生产法中的增值计算本质是相通的:支出法直接计算最终值,中间过程都略去,而生产法关注每一步的增值,将其累加起来,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将面包店的例子简化一下,忽略农民种植小麦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那整个面包生产就如下图所示,最后的 50 元 GDP 正是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市价增值的累加。▲面包生产中的 GDP其次,这里的消费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如果是二手交易,无论是在闲鱼上买的二手电器,还是在多抓鱼上买的二手书,这些消费都不包含生产的过程,而只是资产的转移,不会计入 GDP。然后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它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比如一家企业新建的厂房,一个家庭新买的住宅,都计算在内。同时注意要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增加值(也可为负),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售卖和折旧,售卖就和上面的二手交易一样,是资产的转移,故而要减掉,比如二手房的买卖,并不贡献 GDP ,卖家的减值就是为了抵消买家的增值。而折旧好理解,就是价值的减少,当然应该减去。举个二手房交易的例子。假设 A 在这一年内新买了一套 300 万的新房,然后将自己原有的一套房子以 100 万卖给了原来无房的 B。在这一年中,A 获得了 300 万的固定资产,处置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200 万;B 获得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无处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100 万。两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共正好是 300 万,也就是新房的价值。而二手房交易的 100 万为资产转移,在计算中被抵消。▲二手房交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存货增加 [注5] 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一个增加值,当期生产出来的存货都记上,之后无论是成功卖出还是烂在仓库里,都再减掉这部分。其实在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中可以看到 GDP 重点围绕的就是生产。只要不是当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售卖还是存货的售卖,其实都是资产的转移,卖家的减与买家的增相互抵消,这个过程对 GDP 并无贡献。最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 GDP 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之内的生产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由本国居民或政府消费,而是由国外(地区外)的人买了去,这部分得算进来。这就是 GDP 三种最主要的计算方法。当然,实际的统计和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运用生产法和收入法需要将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用不同的方法;支出法则要将支出项目分类,然后一一统计。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往往要互相结合。此外,由于一些产业的数据没法全部获取,也需要用到间接计算,即利用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一些比例关系来推算。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是政府管控之外的「地下经济」,这部分也没法完全统计到。因此 GDP 的计算肯定是有误差的,无法做到完全准确,但大致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前后变化。GDP 的不完美GDP 被视为最具概括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因为它紧紧围绕生产创造的价值,确实衡量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因为其过于简单的定义,必定会因不够全面而存在漏洞,因此遭到不少诟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盲目追求 GDP 增长而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就像那个著名的吃屎段子:两个经济学的学生走在路上,然后看到路边上有一坨屎,A 对 B 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B 为了钱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屎,A 也爽快的掏出了5000万的支票给 B。他们继续走着,但是心里都有了一个疙瘩。A 心想他吃了一坨屎,我就给他了 5000 万,真不值。B 心里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 5000 万,真不值。突然在路边,又出现了一坨屎。于是 B 要报复 A 说道: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还你 5000 万。A 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弥补损失,于是也毫不犹豫的吃了。但是两个人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两个人什么都没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他们把这个笑话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呐,你们刚才知道做了什么嘛,你们就在刚才创造了一个亿的 GDP 啊!」这当然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夸张情形,而且吃屎能否被视为一种服务,又是否会形成稳定的市场,都得打问号。但这个段子的讽刺性是明显的,不少浮夸的投资、交易都会让 GDP 变得虚高。由于 GDP 聚焦的是市场价值,它也无法衡量产品质量的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变化和我们的幸福感等更为具体的东西。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宏观经济的全貌,我们首先要看 GDP 的具体组成情况,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标来展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逐步看清这个复杂的经济世界。注释:[1]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2]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3] 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 疗和医药费、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等。特别注意,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4]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注意这里不包括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这部分只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而不用以交换产品与服务,不计入 GDP。[5] 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参考资料:[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2]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曼昆[3] 《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许宪春间接税(IndirectTax)——“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中文名间接税外文名Indirect Tax对 称直接税属 于政府税收基本概况定义间接税间接税是“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所谓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企业间接税是指在流通型企业的税收,以此区别生产型企业的税收——直接税,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间接税税收的纳税人,虽然表面上负有纳税义务,但是实际上已将自己的税款加于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或用其他方式转嫁给别人,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目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间接税为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均将税款附加或合并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之中,从而使税负发生转移。间接税既然以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并且又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则间接税不仅无法根据私人的各种具体情况决定纳税能力,而且极易造成税负累迟现象。因此,间接税不能体现现代税法税负公平和量能纳税的原则。特点间接税的特点是,税款是可以转嫁给第三者,而且在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中相对不稳定。当政府向生产商或供应者收取税款,他们可把货品的价格提高,将部分或全部的税务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但间接税也有自身优点:1.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和劳务征收,征税对象普遍,税源丰富;同时,间接税是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为依据予以课征,无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高低、有无盈利以及盈利多少,只要商品和劳务一经售出,税金即可实现。因此,间接税具有突出的保证财政收入的内在功能。2.间接税的税收负担最终由消费者负担,故有利于节省消费,奖励储蓄。3.间接税的计算和征收,无须考虑到纳税人的各种复杂情况并采用比例税率,较为简便易行。地位间接税在不少国家财政收入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实行以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的多是发展中国家,也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在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增值税为主;二是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间接税计算方法:National Income= GNP- depreciation-Indirect tax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间接税的存在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商品流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的程度也较弱,间接税的大量征收不会由于价格的提高而对交易的竞争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相反,间接税税负易于转嫁的特点,还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相对较低,所得税税源不足,只能采用对商品课税的办法来解决财政收入问题。间接税普遍、及时、可靠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管理、税收管理水平较低,间接税简便易行的特点有利于税收的征收。[1]同直接税的区分目前,对税收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区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的观点还有几种不同看法。(1)从管理角度上解释,认为直接对最终纳税人所征收的税就是直接税,而要通过第三者(如批发商)征收的税则是间接税。按这种解释,所得税是对收入取得者征收的税,没有经过第三者,称为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不是对消费者征收,而通过了第三者,这些都是间接税。(2)以立法者的意图为标准。凡立法预定税收负担不会由纳税人直接承受,而可以顺利转嫁给别人,这些税就是间接税;凡立法者的意图是使某种税的纳税人即是税负实际负担者,不能转嫁给别人,为直接税。(3)以税源为划分标准,对收入征税的就是直接税,而对支出征税的则为间接税。按这种分法,所得税为直接税,消费税为间接税。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 GDP 了,在新闻里,它几乎就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对许多人来说,GDP 又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它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又是如何计算得出,可能我们也不甚清楚。我这就试图简要介绍一下 GDP 和它的计算方法。▲中美印三国 GDP 的增长GDP 的定义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两点:1、它衡量的范围仅限于国内;2、它和生产大有关系。再来看我国统计局给的定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定义非常精确,其中每个词都关系着具体的计算规则,我们一一来看。市场价格:GDP 最终的值是一个用货币单位来计算的价格,用来衡量所有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这里将经济生产的主体做了两个限定:地理限定(国内,地区之内)和时间限定(不能是临时的经济活动)。 显然 GDP 也包括外国人或外地人贡献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GDP 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量,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量。所以通常我们会说本季度或者本年度的 GDP 是多少,就像我们统计一个企业的利润一样,需要给定一个时间段。换句话说,GDP 是一个流量指标,而不是存量指标。生产活动:GDP 计算的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像二手交易这种纯资产转移,并不会计入到 GDP 中。最终成果:GDP 计算的是最终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不包括生产过程里中间品的价格,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 GDP 大概有个印象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大家一通生产、买卖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新的价值,看起来确实可以体现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下面就来看看具体怎么计算。GDP 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来简化一下经济活动,下面是曼昆《经济学原理》里面描述简单经济活动循环的一张图:▲循环流量图(曼昆《经济学原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体,只有两个参与者:家庭和企业。假设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都由家庭购买;而企业的所有工资、租金和利润又都给了家庭(劳动者、房东、企业所有者),那么 GDP 衡量的就是这个循环中货币的流量。其中有个重要的恒等式:家庭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 = 家庭的支出 + 企业的支出,也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因为对每一笔交易来说,必然是一方的收入等于一方的支出。而这个总收入(总支出)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 GDP。这里就引出了 GDP 的两种计算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本质的计算方法:生产法。下面分别说明。1、生产法:生产法之所以本质就在于它围绕的就是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计算的是生产活动中市场价值的增值,公式非常简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总产出就是大家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价,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外购非固定资产物品和对外支付服务的市价之和。比如一个面包店生产了 100 元的面包,在做的过程中烤箱坏了,花了 40 元请人修好了烤箱(对外支付服务),同时又用掉了买来的 20 元的面粉、牛奶、鸡蛋等原料(外购非固定资产的物品),那么计入 GDP 的就是 100 - 40 - 20 = 40 元。2、收入法收入法简而言之就是看都有哪些「人」赚到了钱,各自赚了多少。计算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等。公式如下: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计算其实就是对上面提到的生产法中的价值增值进行拆分,看看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分配给了哪些要素,也可看作收入分配。其中劳动者报酬最主要的就是薪资 [注1] ,生产税净额 [注2] 可以看作是政府在生产中拿到的收入,营业盈余可看作是生产单位(通常是企业)拿到的收入。还是拿面包店来说,假设这个月面包店生产了价值 1 万元(注意,这里是增值,已扣除原材料等成本)的面包,也就是贡献了 1 万元的 GDP。其中付给面包师傅和售货员的薪资是 5000 元(劳动者报酬),给政府缴了各种税和费用 600 元,收到政府补贴 100 元,即生产税净额为 500 元,店面房屋以及搅拌器、烤箱等设备的折旧为 1000 元(固定资产折旧),最后的留给面包店的营业盈余就是 10000 - 5000 - 500 - 1000 = 3500 元。这靠生产创造出的 1 万元的价值就如此分配给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让大家各自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入。3、支出法支出法简单来说就是看生产出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各自卖了多少钱。计算的是大家为购买这些货物与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对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公式如下: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 居民消费支出 [注3] + 政府消费支出 [注4] ) +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 ( 货物和服务出口 - 货物和服务进口 )这里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最终消费支出针对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不计入其中的。继续拿前面提到的面包店来说,假设面粉加工厂花了 10 元买了农户手中的小麦,将其加工成面粉,而面包店花了 25 元向面粉加工厂买了这些面粉,然后用它们做成面包,最终以 50 元的价格把面包卖给顾客。这里面包就是最终的产品,顾客支付的 50 元应计入 GDP 中,而小麦、面粉都只是中间产品,面粉加工厂给农户支付的 10 元和面包店给面粉加工厂支付的 25 元就不应计入 GDP 中,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这里小麦的买卖会被看作农户存货的减少和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增加,面粉的买卖会被看作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减少和面包店存货的增加,一减一加相互抵消,对 GDP 无影响,详见下面论述存货增加的部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最终消费的计算与生产法中的增值计算本质是相通的:支出法直接计算最终值,中间过程都略去,而生产法关注每一步的增值,将其累加起来,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将面包店的例子简化一下,忽略农民种植小麦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那整个面包生产就如下图所示,最后的 50 元 GDP 正是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市价增值的累加。▲面包生产中的 GDP其次,这里的消费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如果是二手交易,无论是在闲鱼上买的二手电器,还是在多抓鱼上买的二手书,这些消费都不包含生产的过程,而只是资产的转移,不会计入 GDP。然后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它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比如一家企业新建的厂房,一个家庭新买的住宅,都计算在内。同时注意要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增加值(也可为负),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售卖和折旧,售卖就和上面的二手交易一样,是资产的转移,故而要减掉,比如二手房的买卖,并不贡献 GDP ,卖家的减值就是为了抵消买家的增值。而折旧好理解,就是价值的减少,当然应该减去。举个二手房交易的例子。假设 A 在这一年内新买了一套 300 万的新房,然后将自己原有的一套房子以 100 万卖给了原来无房的 B。在这一年中,A 获得了 300 万的固定资产,处置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200 万;B 获得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无处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100 万。两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共正好是 300 万,也就是新房的价值。而二手房交易的 100 万为资产转移,在计算中被抵消。▲二手房交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存货增加 [注5] 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一个增加值,当期生产出来的存货都记上,之后无论是成功卖出还是烂在仓库里,都再减掉这部分。其实在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中可以看到 GDP 重点围绕的就是生产。只要不是当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售卖还是存货的售卖,其实都是资产的转移,卖家的减与买家的增相互抵消,这个过程对 GDP 并无贡献。最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 GDP 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之内的生产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由本国居民或政府消费,而是由国外(地区外)的人买了去,这部分得算进来。这就是 GDP 三种最主要的计算方法。当然,实际的统计和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运用生产法和收入法需要将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用不同的方法;支出法则要将支出项目分类,然后一一统计。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往往要互相结合。此外,由于一些产业的数据没法全部获取,也需要用到间接计算,即利用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一些比例关系来推算。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是政府管控之外的「地下经济」,这部分也没法完全统计到。因此 GDP 的计算肯定是有误差的,无法做到完全准确,但大致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前后变化。GDP 的不完美GDP 被视为最具概括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因为它紧紧围绕生产创造的价值,确实衡量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因为其过于简单的定义,必定会因不够全面而存在漏洞,因此遭到不少诟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盲目追求 GDP 增长而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就像那个著名的吃屎段子:两个经济学的学生走在路上,然后看到路边上有一坨屎,A 对 B 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B 为了钱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屎,A 也爽快的掏出了5000万的支票给 B。他们继续走着,但是心里都有了一个疙瘩。A 心想他吃了一坨屎,我就给他了 5000 万,真不值。B 心里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 5000 万,真不值。突然在路边,又出现了一坨屎。于是 B 要报复 A 说道: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还你 5000 万。A 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弥补损失,于是也毫不犹豫的吃了。但是两个人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两个人什么都没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他们把这个笑话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呐,你们刚才知道做了什么嘛,你们就在刚才创造了一个亿的 GDP 啊!」这当然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夸张情形,而且吃屎能否被视为一种服务,又是否会形成稳定的市场,都得打问号。但这个段子的讽刺性是明显的,不少浮夸的投资、交易都会让 GDP 变得虚高。由于 GDP 聚焦的是市场价值,它也无法衡量产品质量的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变化和我们的幸福感等更为具体的东西。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宏观经济的全貌,我们首先要看 GDP 的具体组成情况,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标来展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逐步看清这个复杂的经济世界。注释:[1]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2]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3] 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 疗和医药费、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等。特别注意,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4]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注意这里不包括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这部分只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而不用以交换产品与服务,不计入 GDP。[5] 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参考资料:[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2]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曼昆[3] 《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许宪春间接税(IndirectTax)——“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中文名间接税外文名Indirect Tax对 称直接税属 于政府税收基本概况定义间接税间接税是“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所谓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企业间接税是指在流通型企业的税收,以此区别生产型企业的税收——直接税,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间接税税收的纳税人,虽然表面上负有纳税义务,但是实际上已将自己的税款加于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或用其他方式转嫁给别人,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目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间接税为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均将税款附加或合并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之中,从而使税负发生转移。间接税既然以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并且又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则间接税不仅无法根据私人的各种具体情况决定纳税能力,而且极易造成税负累迟现象。因此,间接税不能体现现代税法税负公平和量能纳税的原则。特点间接税的特点是,税款是可以转嫁给第三者,而且在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中相对不稳定。当政府向生产商或供应者收取税款,他们可把货品的价格提高,将部分或全部的税务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但间接税也有自身优点:1.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和劳务征收,征税对象普遍,税源丰富;同时,间接税是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为依据予以课征,无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高低、有无盈利以及盈利多少,只要商品和劳务一经售出,税金即可实现。因此,间接税具有突出的保证财政收入的内在功能。2.间接税的税收负担最终由消费者负担,故有利于节省消费,奖励储蓄。3.间接税的计算和征收,无须考虑到纳税人的各种复杂情况并采用比例税率,较为简便易行。地位间接税在不少国家财政收入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实行以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的多是发展中国家,也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在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增值税为主;二是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间接税计算方法:National Income= GNP- depreciation-Indirect tax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间接税的存在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商品流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的程度也较弱,间接税的大量征收不会由于价格的提高而对交易的竞争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相反,间接税税负易于转嫁的特点,还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相对较低,所得税税源不足,只能采用对商品课税的办法来解决财政收入问题。间接税普遍、及时、可靠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管理、税收管理水平较低,间接税简便易行的特点有利于税收的征收。[1]同直接税的区分目前,对税收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区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的观点还有几种不同看法。(1)从管理角度上解释,认为直接对最终纳税人所征收的税就是直接税,而要通过第三者(如批发商)征收的税则是间接税。按这种解释,所得税是对收入取得者征收的税,没有经过第三者,称为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不是对消费者征收,而通过了第三者,这些都是间接税。(2)以立法者的意图为标准。凡立法预定税收负担不会由纳税人直接承受,而可以顺利转嫁给别人,这些税就是间接税;凡立法者的意图是使某种税的纳税人即是税负实际负担者,不能转嫁给别人,为直接税。(3)以税源为划分标准,对收入征税的就是直接税,而对支出征税的则为间接税。按这种分法,所得税为直接税,消费税为间接税。加拿大的许多福利事业,例如学校、健康医疗保险、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警察等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种种政府负担的公共事业,其开支都是通过税收来支付的。因此,加拿大的税收制度十分完善,每人每年都要填报税表并按时交纳所得税。加拿大的税务系统是联邦政府与各省和地区立法机构共同享有的特权。 联邦税收由加拿大税务局(CRA)收取。根据税收协议,CRA征集和发放给各省:● 通过统一的纳税申报制度,征收除了魁北克以外所有省份的省级个人所得税● 除了魁北克省和阿尔伯塔省以外的所有省份的公司税● 对于已实施统一销售税(HST)的省份,超过联邦商品和服务税(GST)税率的部分注意:Agence du Revenudu Québec代表联邦政府在魁北克收集消费税,并将其汇给渥太华。加拿大税收种类 1、个人所得税 Personal income taxes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对个人征收所得税,这些是占政府税收收入45%以上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除魁北克省外,联邦政府征收大部分个人所得税,各省政府收费率略低。加拿大各地的所得税都是渐进式的,高收入居民支付的比例高于低收入者。 如果收入以资本利得(Capital Gain)的形式获得,则只有一半的收益包含在税收收入中;另一半不进行征税。 在雇佣关系中因违反合同而产生损害(除了未付工资),法律损害赔偿通常也不征税。 联邦和省的所得税税率显示在加拿大税务局的网站上(https://www.canada.ca/en/revenue-agency/services/tax/individuals/frequently-asked-questions-individuals/canadian-income-tax-rates-individuals-current-previous-years.html) 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延迟(可能包括共同基金和其他金融工具),旨在帮助个人做退休储蓄。免税储蓄账户(TFSA)允许人们持有金融工具而不对所得收入征税。 2、公司税 Corporate taxes政府向公司和公司利润收入和资本征税。这些占税收总额的一小部分。在公司分红给个人股东之前,需要在公司层面上缴纳税款。由于在公司层面已经缴纳了税款,一般税务局会给获得分红的个人提供税收减免。但是这个减免并不会完全消除收入的双重征税 (double taxation),这会导致分红收入的税收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的收入。 (如果收入以资本利得(Capital Gain)的形式获得,则只有一半的收益包含在税收收入中;另一半不征税。) 公司可以根据资本成本补贴规定扣除资本成本。加拿大最高法院以相当宽泛的方式解释了资本成本补贴,允许扣除在很短的时间内拥有资产的成本,以及重新租赁给原卖家的资产。 3、国际税收 International taxation加拿大居民和公司根据其全球收入缴纳所得税。加拿大人原则上受到双重征税 (double taxation)的保护,居民可以从某些国家获得收入,这些国家通过外国税收抵免与加拿大达成协议,允许纳税人从其他国家支付的所得税中扣除加拿大所得税。目前非居民的加拿大公民可以请求CRA改变其身份,以便加拿大境外的收入不征税。 如果您是非居民并且您在加拿大有应税收入(例如租金收入和财产处置收入),您将需要为这些金额支付加拿大所得税。支付给非居民的租金需要对“总租金”征收25%的预扣税,这笔预扣税必须由付款人(即非加拿大居民的代理商或者租房者)扣留并汇给加拿大税务局(“CRA”)。每次租赁收据都需由付款人支付并记入非居民的账户。如果付款人在付款给非居民之后的第15天之前没有汇出所需的预扣税,则付款人将受到处罚和未付款项的利息。 4、 消费税 Consumption taxes①销售税 Sales taxes联邦政府征收5%的增值税,称为商品和服务税(GST),并在5个省征收统一销售税(HST)。BC省,萨省和曼省征收零售税,魁北克征收自己的增值税,称为魁北克销售税。阿尔伯塔省以及努纳武特地区,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地区不征收自己的销售税。②消费税 Excise taxes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对非弹性(非必须性)商品征收消费税,如香烟,汽油,酒和汽车空调。加拿大是全世界对卷烟和酒类征收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税收占消费者支付的卷烟和酒精零售总价的很大一部分。这些有时被称为罪恶税(Sin taxes)。人们普遍认为,较高的价格阻碍了这些物品的消费,这些物品被认为会增加消费者的医疗保健费用,尽管这种想法有待商榷。 目前,每个汽车空调征税100加币。 5、财富税 Wealth taxes①财产税 Property taxes市级政府的资金主要来自住宅、工业和商业地产的财产税。这些税收的总量占加拿大总税收的10%左右。财产税有两种类型,第一项是对房产价值征收的年税(土地以及建筑物);第二项是对除阿省,萨省和新斯科舍省偏远农村以外的所有物业的销售价格征收的土地转让税。 ②遗产税 Estate tax遗产税被认为是有效的“省内直接税”,但是,如果财产留在省外,受益人不属于该省居民或居住在该省,则不能收取遗产税。 遗产税最初是根据1941年的“自治领导法”在联邦一级引入的,曾经不受地域限制而影响省里的税收,后来在1958年被“遗产税法”取代。后者在1971年底被废除。 在1972年废除联邦遗产税后,所得税制度被修改,纳税人死亡后也可能导致欠税: ● 遗产的财产以公平市场价值“假定出售”(deemed disposition),从而引发资本利得和其他税务责任● 关于资本利得可以获得某些扣除和延期● 有多种方法可用于解决任何未偿还的净资本损失● 截至死亡日期累计赚取的收入,按正常税率计算死者的最终报税表(final tax return),但对于某些类型的收入,还可以提交若干额外的可选纳税申报表● 死亡日期后赚取的收入将在该遗产的信托中单独申报● 受益人需要对从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和注册退休收入基金(RRIF)获得的金额缴税,但可以获得某些延期或者减免

5,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事

人与自然界为生?什么意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吗?如果是这样就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指的是人的意志、精神为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b.c.d a是绝对运动得观点,bcd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得本源是意识

6,下列各项属于抗原的是

1。 属于同种异型抗原
2。疫苗泛指所有用减毒或杀死的病原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或其抗原性物质所制成,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产生抗体。
选c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7,生产税和产品税哪个是直接税哪个是间接税

政府缴纳的税金,如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农牧业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等;二是不含在货物和服务价格中而由购买者直接缴纳并由生产者代征的税金,如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关税、进口税、特别消费税等;三是从专营专卖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中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和利润,如烟、洒等商品的专项收入;四是依照规定向政府支付的有关规费。生产(销售)税金即含在货物和服务价格中,为价内税,主要有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建税、资源税等。上述应交税金均通过“产品(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营业(经营)税金及附加”等计入当期生产(经营)费用,属生产增加值部分。1993年实行新税制后取消了产品税,所以生产(销售)税中也要取消产品税。 增值税目前新会计制度增值税为价外税,不含在货物和服务价格中,会计核算不通过“产品(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而是在“应交税金”中的明细科目“应交增值税”中单独核算。增值税核算较其他税种复杂,分“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已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减免税额”、“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等专栏。由于增值税的特殊性,核算生产增加值中的增值税时是采用“应交税金”还是“已交税金”应当明确。增值税不计入产品(商品)和劳务费用中,因此也不含在货物劳务价格中,各部门、各单位实际上交国税局的部分为增值税中的“已交税金”,这部分是对国家的贡献,为实际追加的价值。应
你好!产品税为直接税,身生产税为间接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8,十三经指的是什么

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按,这四经在当时都有实用意义,《易》卜筮,据《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礼》即《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比如成年的冠礼、葬礼的丧服等等。都有实用意义,掌握这些,也是当时社会对一个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其中《春秋》一书,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行了。《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周易》《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论语》《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孟子》《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9,7按税收能否转嫁分类税收可分为

根据税收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所谓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同时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人不能或不便于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直接税的这类纳税人,不仅在表面上有纳税义务,而且实际上也是税收承担者,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目前,在世界各国税法理论中,多以各种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险税等税种为直接税。  直接税以归属于私人(为私人占有或所有)的所得和财产为课税对象,较之对流通中的商品或劳务的课税而言,有突出的优点:(1)直接税的纳税人较难转嫁其税负;(2)直接税税率可以采用累进结构,根据私人所得和财产的多少决定其负担水平;同时,累进税率的采用,使税收收入较有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动平抑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3)直接税中的所得税,其征税标准的计算,可以根据纳税人本人及家庭等的生活状况设置各种扣除制度以及负所得税制度等,使私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保障。因此,直接税较符合现代税法税负公平和量能负担原则,对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满足具有特殊的调节职能作用。  直接税也有不足:(1)税收损失较大,纳税人直接负担重,征收阻力大,易发生逃税、漏税。(2)征税要求高。征收方法复杂,要有较高的核算和管理水平。  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间接税税收的纳税人,虽然表面上负有纳税义务,但是实际上已将自己的税款加于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或用其他方式转嫁给别人,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  目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间接税为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均将税款附加或合并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之中,从而使税负发生转移。因此,间接税不能体现现代税法税负公平和量能纳税的原则。  优点:1.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和劳务征收,征税对象普遍,税源丰富;无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高低、有无盈利以及盈利多少,只要商品和劳务一经售出,税金即可实现。因此,间接税具有突出的保证财政收入的内在功能。2.间接税的税收负担最终由消费者负担,故有利于节省消费,奖励储蓄。3.间接税的计算和征收,无须考虑到纳税人的各种复杂情况并采用比例税率,较为简便易行。  间接税的存在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商品流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的程度也较弱,间接税的大量征收不会由于价格的提高而对交易的竞争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相反,间接税税负易于转嫁的特点,还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相对较低,所得税税源不足,只能采用对商品课税的办法来解决财政收入问题。间接税普遍、及时、可靠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管理、税收管理水平较低,间接税简便易行的特点有利于税收的征收。  目前,对税收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区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的观点还有几种不同看法。(1)从管理角度上解释,认为直接对最终纳税人所征收的税就是直接税,而要通过第三者(如批发商)征收的税则是间接税。按这种解释,所得税是对收入取得者征收的税,没有经过第三者,称为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不是对消费者征收,而通过了第三者,这些都是间接税。(2)以立法者的意图为标准。凡立法预定税收负担不会由纳税人直接承受,而可以顺利转嫁给别人,这些税就是间接税;凡立法者的意图是使某种税的纳税人即是税负实际负担者,不能转嫁给别人,为直接税。(3)以税源为划分标准,对收入征税的就是直接税,而对支出征税的则为间接税。按这种分法,所得税为直接税,消费税为间接税。
A.直接税 B.间接税

10,直接税和间接税分别有哪些

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同时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人不能或不便于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直接税的这类纳税人,不仅在表面上有纳税义务,而且实际上也是税收承担者,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 直接税以归属于私人(为私人占有或所有)的所得和财产为课税对象,主要内容:各种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险税等。 优点: (1)直接税的纳税人较难转嫁其税负; (2)直接税税率可以采用累进结构,根据私人所得和财产的多少决定其负担水平;同时,累进税率的采用,使税收收入较有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动平抑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 (3)直接税中的所得税,其征税标准的计算,可以根据纳税人本人及家庭等的生活状况设置各种扣除制度以及负所得税制度等,使私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保障。 因此,直接税较符合现代税法税负公平和量能负担原则,对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满足具有特殊的调节职能作用。 不足:(1)税收损失较大,纳税人直接负担重,征收阻力大,易发生逃税、漏税。(2)征税要求高。征收方法复杂,要有较高的核算和管理水平。 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始于19世纪中期,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是当今西方各国税收中使用较多的两个基本税收术语,许多国家按照这种方法对税收进行分类。并且各种直接税特别是所得税不仅成为现在世界上各经济发达国家(除法国外)税制中的主要税种,构成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这些国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 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间接税税收的纳税人,虽然表面上负有纳税义务,但是实际上已将自己的税款加于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或用其他方式转嫁给别人,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 目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间接税为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均将税款附加或合并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之中,从而使税负发生转移。因此,间接税不能体现现代税法税负公平和量能纳税的原则。 优点:1.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和劳务征收,征税对象普遍,税源丰富;无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高低、有无盈利以及盈利多少,只要商品和劳务一经售出,税金即可实现。因此,间接税具有突出的保证财政收入的内在功能。 2.间接税的税收负担最终由消费者负担,故有利于节省消费,奖励储蓄。 3.间接税的计算和征收,无须考虑到纳税人的各种复杂情况并采用比例税率,较为简便易行。 间接税的存在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商品流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的程度也较弱,间接税的大量征收不会由于价格的提高而对交易的竞争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相反,间接税税负易于转嫁的特点,还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相对较低,所得税税源不足,只能采用对商品课税的办法来解决财政收入问题。间接税普遍、及时、可靠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管理、税收管理水平较低,间接税简便易行的特点有利于税收的征收。 目前,对税收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区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的观点还有几种不同看法。(1)从管理角度上解释,认为直接对最终纳税人所征收的税就是直接税,而要通过第三者(如批发商)征收的税则是间接税。按这种解释,所得税是对收入取得者征收的税,没有经过第三者,称为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不是对消费者征收,而通过了第三者,这些都是间接税。(2)以立法者的意图为标准。凡立法预定税收负担不会由纳税人直接承受,而可以顺利转嫁给别人,这些税就是间接税;凡立法者的意图是使某种税的纳税人即是税负实际负担者,不能转嫁给别人,为直接税。(3)以税源为划分标准,对收入征税的就是直接税,而对支出征税的则为间接税。按这种分法,所得税为直接税,消费税为间接税。

文章TAG:属于直接税的是属于  直接  直接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