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烧而走也 打前出师表一句

以告先帝之灵.

可烧而走也 打前出师表一句

2,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是什么意思怎么

动词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二、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例2“王”为意动用法不是使动,译为,认为??为王或把??当王)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1.语义区别】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动名词作主语表示一般或抽象的多次性动作,不定式作主语表示具体的或一次性的动作(1)不定式和动名词作表语的区别同作主语一样。 (2)现在分词作表语表示主语所具有的特征,过去分词作表语表示主语所处的状态。

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是什么意思怎么看

3,高人帮忙翻译文言文句子

一部分是我自己翻的,有些不确定的地方专门在网上查过了.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百姓都以为大王很吝啬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非笑他 3.族庖月更刀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子孙对待它们不珍惜,拿起来送给别人 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后来的刺史名荣荐举臣为秀才 6.举类迩而见义远 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7.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起来! 8.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唯恐不能杀完,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 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骂他、 反对他,他决不改变自己的方向 10.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 11.人皆得以隶使之 人们得到了他都像对待奴隶那样奴役他 12.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大王派了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 13.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 1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15.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使犯死罪的人改过自新并完全交待自己的罪过 16.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侯生(侯嬴)竟然没有一言半语相赠 17.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18.归去来兮辞 回去咯(归去来兮辞是文章名) 19.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 20.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 21.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一把火烧了后离开 2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 2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祭祀之事,就像诸侯会见,瑞章甫(古代服装),愿意担任赞礼人 2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2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它成功与失败,兴盛和衰败的规律 26.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兴尽悲来,明了盈亏皆有天数,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2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 28.衡少善属丈 衡(一个人)在小时候擅长挥丈 29.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盘踞在几亿丈高的城上,面对深得不能预测底的深渊,以这些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30.蔺相如固止之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 31.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根基还不够牢固,而追求树木的高度 3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 33.险以远,则至者少 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34.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插茱萸时少了一个人.(诗中为: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3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

高人帮忙翻译文言文句子

4,常见文言现象有哪些 常见文言现象

1、古今通假现象。如,反-返,孰-熟2、古今异义现象。如“可怜”这个词,在古义中是指“可爱”,而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指“怜悯”。3、一词多义现象。如,绝,度4、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句式结构有: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倒装句 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5,求赤壁之战的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炎”通“焰”:顷之,烟炎张天。“邪”通“耶”: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雷”通“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豫”通“预”:豫备走舸,系于其尾。二、词类活用: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形容词→名词,释为“老交情”)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名词→动词,释为“礼遇,以礼相待”)3、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忧郁之计 (名词作状语,释为“对外,对内”)4、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释为“使……挫败”)5、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使动用法,释为“使……跟从”)6、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释为“使……逃跑”)7权以示群下(让……看)8操悉浮以沿江(使……浮)9甚失孤望(使……失望)10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建立)11、晨夜兼道:晨、夜,名作状,日夜。道,名作动,赶路。12、敬贤礼士:贤,形作名,贤能的人。礼,名作动,以礼相待。13、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共,作动词,共有。14、除残去秽:残、秽,形作名,坏人。15、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作名,精锐部队。三、古今异义: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古:恳切慰问 今:热情周到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中原地区 今:中国大陆及台港澳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古:态势形成 今:形成、造成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古:土地方圆 今: 地方、地区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丈夫的配偶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古:万一 今:偶尔遇见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 古:面北朝拜 今:北面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 今:表话题转换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 今:表转折关系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 今:表年级或日期四、文言句式:1、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倒装句,定语后置)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倒装句,定语后置)3、豫州今欲何至 (倒装句,宾语前置)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倒装句,定语后置;判断句)5、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倒装句,状语后置)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被动句:1、恐为操所先 。 2、受制于人。宾语前置句:1、豫州今欲何至? 2、何以言之?定语后置句:1、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2、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五、文学常识:1、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长江以外,指江南地区 )2、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会战的委婉说法 )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 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六、一词多义:卒1、鲁肃闻刘表卒 ( 死亡 ) 2、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 士兵 )3、五万兵难卒合 ( 通“猝”,仓促 )数 1、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计算 )2、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 几个 )3、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数量 )乃 1、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甚至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是 )3、乃罢会 ( 于是 )4、骑乃得过 ( 才 )
1: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和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2: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3: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4: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5:刘备、周瑜水陆并进:“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上和陆上”。

6,不能退让用古文怎么说

未可示弱。大体上只能这样说吧。
不能退,应用的古文怎么说?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不能退让,用古文怎么说,你可以待故人,他用都是用烟烟等之类的词语。
不能退让用古文怎么说就是不能退出的意思,没有别的
解释古文的方法: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望采纳

7,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是用法不同、应用场合不同、含义不同。1、用法不同: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其意就是表动作的谓语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其意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什么”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当什么”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2、应用场合不同: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3、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使动用法
一、性质不同1、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2、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二、谓语灵活性不同1、使动用法: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其意就是表动作的谓语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2、意动用法:其语义结构是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其意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什么”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什么”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三、构成词不同1、使动用法: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2、意动用法:构成意动用法的词,一般是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及名词。
百度百科-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2.语法区别】  1.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可  2.谓语灵活性不同
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古汉语 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 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以下各举一例:  尔欲吾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荀子·天论》)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http://210.41.176.13/lessons/ArticleShow.asp?ArticleID=1083http://www.cmr.com.cn/literaturestudy/chineseknowledge/yufa/19.htmhttp://www.cmr.com.cn/literaturestudy/chineseknowledge/yufa/16.htm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文章TAG:可烧而走也一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