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大家好,我是师者说,有17年的教学经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不考虑家长因素的情况下,要提高班级的成绩,主要在于教师,教师一定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也就是上好每一节课,孩子们上课时能把知识点都掌握了,课后作业也会写得比较轻松,孩子们也能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成绩也会很好。反之,由于教师的种种原因,导致孩子们上课没有精神,没有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小学阶段,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认真备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制作选用合适的课件,并且熟悉它。一堂课要做到,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快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设计要重难点突出,结构清晰流畅。这些,教学设计上都有,那么在备课时,教师要熟悉整个小学阶段教材的内容编排情况,在备一节课时,要了解孩子之前已经学了什么

既要备书上的重难点,还要备预设,要想到孩子们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甚至有的细心的老师,每一个环节应该说什么话,都会写下来。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一堂课,知识点只有那么多,结构也大同小异,甚至于同一教案,同一个课件,让不同的老师来教,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备好了一堂课,只是能上好课的前提。

那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素质。语言方面,教师上课的语言一定要精炼,不能太啰嗦,而且要具有感染力,有激情,能吸引住孩子们,年轻的教师们可以对着镜子多练习,找到孩子们最喜欢的样子。也可以在网上多看那些名师上课,比如:吴正宪、张齐华等等名师,相信能给您启发!课堂上用好"评价",如果能积极有效地评价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不要用"你很棒","你很聪明"等笼统的字眼,要多用具体的,如"你听得真认真","你真爱动脑筋"等等。再比如,"刚刚小组活动时,孩子们都能做到分工明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真是好的学习方法"等等。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备课和教师自身能力提高上下功夫。当然方法有很多,只要大家认真学习,一定会有很多的提高。

德育是如何实现并达到效果最优化?

德育是如何实现并达到效果最优化?加强德育教育,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懂感恩、肯拼搏、乐助人的高尚品德,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注重实践体验。古今中外之德育,历来重视实践体验。育人者应广泛开展有利于受育者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高尚品德。

育人者可充分挖掘有关格言、楷模、国学经典等传统道德教育资源,通过诵读、演讲、表演等形式,遇德育于活动之中。亦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道德楷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提高德性修养。 2.优化育人环境 。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充满正气的份围中薰陶出来的人,传递的一定是正能量。因此教育者应为受教育者营造一种知荣辱、讲正气、懂感恩、肯拼搏、乐助人的充满正能量的良好的求学环境,激发受教育者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热情。3.师者以身作则。 师者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纯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德育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统统都融入了“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德育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有效的发挥校园文化德育的功能?

1、立德树人:始终置德育于现代学校教育的首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但是,回顾中国德育的发展史,关于德育的历史地位也一直在静悄悄地发生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地位的变化: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从“教育的最高目的” 发展到“教育的普通目的”,这一现象给予我们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育人为先。就学校教育而言,更好地培养人,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时代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的时代诉求,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以形成了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序列化体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全员教育、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推动德育现代化,促进德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因此,在我国德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学校传统的“银行储蓄式”的教育模式,应该始终置“德育”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推进德育现代化,必须重新认识“德育”的地位问题,德育应然是学校教育中的最高目标,也应然是学校教育中最美丽的风景。2、历史转型:加大促进德育模式现代化范式转变有论者认为:中国现代德育范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第一,从德育思维方式来看,由“人伦规训”思维方式向主体创造型思维方式转型;第二,从德育过程看,从外在灌输过程向内在生长过程转型;第三,从德育内容看,有“显现德目”向“缄默意义”和“生活实践”转型;第四,从德育方式看,由接受方式向平等建构方式转型。

综观德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主要有:主体性德育模式、德目接受模式、问题解决模式、集体教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自我教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心理辅导模式和整体构建德育模式,其中,目前尤其以欣赏性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生态体验模式、生命叙事模式等在德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更为活跃,也更为耀眼。

通过对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各种德育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1)各种德育模式都是随着德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德育模式,各德育模式各有所长,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是不同于传统的侧重德育模式,传统的德育模式更多侧重教育目的德育方法、德育程序,而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更多地侧重生活、体验、情感、生命、生态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建构,很多的德育模式来源于实践,有高于实践,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2)不管是传统德育模式还是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它们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是,彼此之间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多种德育模式共同建构了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的“根深叶茂”,所以,不能把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时期的德育模式想割裂,而是要达到各种德育模式之间的相互融合,达到德育模式组合的一体化之境界,只有对上述德育模式进行适当地“分解”和“综合”,才能更清晰地看出德育现代化时期德育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转型,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德育现代化的发展浪潮。

3、本土生成:德育现代化理论缺失与本土化建构系统地研究西方的德育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德育理论比我国的德育理论更为系统和丰富,有学者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系新道德教育理论的建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和杜威的生活道德教育理论;20世纪50-60年代,系道德教育理论的沉寂时期,20时间70年代以来,是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主要有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新精神分析模式、品德教材学派、反省价值教育理论、宗教道德教育学说、自由主义道德理、朴素道德教育理论等 。

”与西方德育理论的“多元与繁荣”景象相比,中国德育现代化理论就显得相对“单一与贫乏”,为此,在德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对本土化德育的构建就显得更为迫切,为此,首先,就必须构建德育的理论视野,强调道德德性论与道德德行论的统一。有学者将德育分为两种基本范式:“一种是开展道德知性教育,解决道德认知问题,另外一种是开展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解决道德行为问题,于是,就形成了道德的德性论和道德的德行论。

” 其次,要理清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关系,传统的德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严重影响德育现代化进程。最后,要确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强化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法和范式的构建和创新是德育理论构建与成熟的前提条件,所以德育现代化研究就必须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德育现代化的学科群。从德育的哲学层面到德育基本原理层次,再到德育工艺学层次,构建德育现代化的学科群,提高德育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多元性和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的实效性。近年来,我国关于外国德育理论的研究已经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从早期德育研究的视野和目光投入国外,国内德育理念的传播与研究主要通过大量引用、移植和借鉴国外的德育理论为主,发展到现在的立足与中国德育实践和德育发展的国情,强调以本土化改造的“内源性德育生长模式”,大量的本土化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德育现代化充满活力,孕育着新的探索和实践价值。

在目前形势下,应怎样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校德育创新势在必行1.德育永远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与关键,忽视德育和缺乏实效的德育会使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学校的发展。德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势在厉行、势在速行。2.教务处、德育处、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学科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相互配合,让德育工作更细致、更有效、更全面。3.德育要同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各种教育教学形式中将教学德育真正无障碍的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德育,在德育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这要求每一个学校领导、管理干部、学科组、备课组、班主任、年级组、教务处、德育处、教辅人员必须通力协作。4.抓好德育的队伍主体——班主任、学科教师,管理部门以教务处、德育处、年级组为主;学科组、备课组也同样是需要在教学研究中,将学生教育问题列入教学基础内容之中;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年级组、教研处要协调配合进行有效的班主任和教师的培训,尤其是案例研讨式的培训应该成为主要手段。

5.德育的内容——一是基本规范教育(强制性的、不理解也要执行的、不得随意改变或拒不执行的规则),需要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以及干部教师视而不见的现象,确保在学校的任何时间段、任何地点都有人监督管教;二是耐心细致的转变工作,深入地引导、转变和细致反复,甚至长期的工作,不急、不躁、不弃,在对每一件学生教育事例中积累经验和素材,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新学年要在各个方面的基本规范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即养成自觉习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6.德育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应自己的发展,比如认知特点、职业倾向、道德行为、心理特点、人际关系、价值人生等诸方面的指导。7.要加大对老师和学生中的优秀者进行宣传和表彰,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弘扬正气、宣传学校;通过创造过多的形式,宣传优秀、宣传学校的进步和成绩,达到促使师生逐渐热爱学校、维护学校、建设学校的目标。


文章TAG: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简述如何提高招聘有效性  如何  提高  德育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