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能力不太清楚,作为生化博士,基本功应该是不错的。第三是学术。个人觉得通过谷歌学术并不能全面而深入的看出老师的学术水平。学术打假需要良好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更需要严谨的逻辑思辩能力和态度。答题主所问,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评价人的学术水平至少要比被评价人高或者同等水准,才能有客观的深度评价能力。

王东岳的学术水平怎样

答题主所问,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评价人的学术水平至少要比被评价人高或者同等水准,才能有客观的深度评价能力。如果评价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比被评价者低,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被评价者认识不足,容易主观武断地做出不够理性的解读,对被评价者以偏概全、主观诽谤。第二种,则是对被评价者过度崇拜,一味地赞扬和维护。

目前为止,头条上的读者,基本属于这两者。笔者自身学养自认为没有能力客观评价东岳先生,但笔者确实听过他的网课和看过他的书,在此仅谈一下个人的体会,谈不上优劣评价。笔者是于2019年8月份在某收音节目中偶然收听到王东岳的课程。由于该课程是收费课程,我一开始只是有权收听2节免费课程。但是,听完这两节免费课程后,笔者本人的兴趣立即被勾引了起来,果断地购买了该课程。

这也是本人在该收音节目中第一次付费。到目前四个月为止,笔者已经读了三分之一该课程。笔者之所以进度这么慢,并非是读者偷懒,或者笔者阅读能力差,而是因为笔者读书习惯是对喜欢的书目或者内容细细品味、慢慢吸收。回过头来反思我当初被吸引的原因,我发现有以下几点:1、王东岳讲课语言比较精炼,废话很少,所讲内容基本上是干货。

有很多人说,他口才好。笔者认为口才好只是表面,思维精密,逻辑清晰,才是口才好的基础。2、王东岳讲课逻辑推理能力很强,且知识素材掌握丰富。针对某一文化现象,他会通过层层现象去追根溯源,并且在讲解文化现象的时候,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等不同的文化纬度进行对比,且能利用最新和前沿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等不同的知识去综合论证其观点。

逻辑论证相对严密,且信息量很大,听起来令人兴味十足。3、王东岳善于质疑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理论认知,令人有别开生面的感觉。比如“眼见不为实”(通过对光和颜色的解读来证明)、“真理并非来源于实践”(通过科学史上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产生过程来源证明)、“唯心主义并非是歪理邪说”(通过对感知过程的解剖来说明唯心观的价值)。

这种种的观点,与我们上学期间接受的传统知识认知,可谓是云泥之别,确实令人惊叹。4、王东岳的课程基本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在一些文化现象上有过度解读的嫌疑。比如,在谈中医问题时,其谈论中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无力站不住脚是因为“中医是基于过去古代的社会现状所生发的医学,其本身只能起到整体保健的作用,所以与西医临床实验的具体诊断性医学对比,功效无法比拟。

”而中医之所以在古代社会看起来有用,也同样是因为其功效不强,只能起到保健作用。所以在古代疾病不复杂、大部分疾病可以自愈的情况下,对人体反而是一种保护,这个观点还是很难令人认可的。另一个例子,其递弱代偿原理在谈到人类未来高度智能化、新技术的产生会立即被另一新技术替代时,表示未来的新技术会方生方死,越来越失稳。

我同意其新技术更新会越来越快的观点,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方生方死——旧技术刚研究出来还没有应用就被新技术替代的言论。事实上,在电脑程序研发方面早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但是我们往往会故意人为性地将新技术滞后,以提供良性的技术更替周期,保证产业化受益。比如,微软在刚发布win7系统不久,其win8系统已经研发成功,但是我们并非是立即全面更换新系统,而是人为性地给旧系统一定的运行周期,一方面不至于浪费资源,另一方面留足研发时间,确保我们使用win8更换win7时,win9或者 win10已经研发成功。

5、其课程通过文化现象层层的演绎式讲解,最终归纳出了一切物质发展演变的规律,递弱代偿原理。这个原理,打通了物质、意识、社会三个层面的发展演变的本质。对很多文明现象能够做出深层次的解读。但以笔者本人现在的能力,无法证明这种规律的普遍性,所以我无法得知这个规律是否最终成立。但是目前,也没有哲学大师或者其他专家来拿出有效的论证来证伪其学说。

如何评价方舟子的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不太清楚,作为生化博士,基本功应该还是不错的。但基本功与较高的学术水平之间还差得很远,尤其是当他长期不在科研第一线的时候。说下方先生的打假。之前是很支持方先生打假的,但最近有种奇怪的感觉~脱轨了。学术打假需要良好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更需要严谨的逻辑思辩能力和态度。因为任何逻辑上的不严谨都会导致整个体系体坍塌。

以最近因普洱茶引发的黄曲霉素致癌的争论为例~首先愿意相信方先生的本意是好的。他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世卫组织明确致癌物是没有安全剂量的。也就是说任何含致癌物的工具和食物都不能作用于人体,并由此论证普洱茶的不安全性。开始觉得方先生的论证过程没什么问题,但后来发现,现实中为什么x射线/CT/核磁共振这些工具并没有被禁止使用?放射疗法为什么还大行其道?为此请教过方先生,方先生自然没有必要理采我等吃瓜群众,就只能自己琢磨。

也许方先生的推导过程存在逻辑漏洞。~世卫组织虽然认为致癌物没有安全剂量,但并非禁止使用含致癌物的工具/药品,就好像并不禁止放射性疗法一样。~是药三分毒,而是否选择使用含致癌物的原则,应该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所以个人推断,世卫组织虽然认为致癌物没有安全剂量,但并不是无条件的禁止使用含致癌物的药物和工具。

但为什么方先生话只说了一半,并依此来作为辩论的依据呢?不知道。这几天美国人下调了高血压的标准,国内一些专家并不认同美国标准,认为中国人体质与美国人不同。估计惹恼了方先生,又怼上了。说实话,这次方先生的“怼”,是不能认同的。道理很简单~且不说方先生不是心血管问题的专家,最起码怼人还是要拿出证据吧?最近美国加州将草甘膦列入“已知可致癌物质”,这似乎也与方先生的一惯立场不同。

如何用谷歌学术看老师的学术水平?

个人觉得通过谷歌学术并不能全面而深入的看出老师的学术水平。下面,我仅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以下看法,希望对你有用。首先,我们通过谷歌学术去搜索某个老师的学术论文,我们需要去了解该篇论文的档次,比如分区情况,期刊在所在领域的档次,这些虽不能反映老师的情况,但是也大致会有所了解。其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老师在论文中担任几作,一般来说,一作或者通信作者是可以认可的。

虽然对于中国目前的科研氛围来说,很多时候论文的一作或者通信作者均是老师,学生写的论文却只有二作,并不能反映导师真实的学术水平,但个人觉得,如果导师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的话,即使论文是学生写的,我觉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很强的,毕竟不是谁都能指导学生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的。最后,个人觉得可以看看导师论文的引用情况,如果是高引用的话,则说明老师的学术水平已经受到领域内或相关领域内其他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同,个人觉得更加有说服力。

怎样评价一个导师的科研学术水平?

怎样评价一个导师的学术水平?这是一个人才评价的问题。而人才评价问题,又是当前高等教育最大的难题之一。别说真经,就是教育部、科技部的专家也不一定说清楚。但如果我们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老师来做导师,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准确地评价他的学术水平。学术水平也只是我们选择导师的一个考虑因素而已。学术好的导师在科研方面可能有过人之处,但不代表他就擅长研究生教育,也不代表他在学生前途问题上能帮多少忙。

甚至还有一些导师,表面上看有各种荣誉加身,但实际都是靠压榨学生换来的,这样的导师最好还是避而远之。所以,真经认为,选择导师还是应该综合考虑。可以参考几个方面的指标第一是品德。师德永远是第一位的,对研究生来说,学术水平再高,那也是导师的事,只有落在学生身上的关心和指导才是学生自己的福利。师德好的老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学生身上,不但会关心学生的学业,还会关心学生的品德培养,甚至学生的生活。

跟着这样的老师,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第二是作风。导师的作风虽然并不是一个决定你是否成功,但却可以决定你是否快乐。如果你不太想吃苦,想过得洒脱一点,那尽量不要去找那些要求很好,特别会push的导师,这样你多半会压力山大,甚至会频频出错,最后有可能丧失学术信心。反之,你则特别需要找一个严格的导师,这样更容易帮助自己提高。

第三是学术。学术不是唯一指标,但却是是必要指标。学术好的导师一般来说站的更前沿,可以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此外,学术水平高的老师,往往有较好的科研条件(有些老师甚至会自己搭建实验平台),这对学生科研产出有很大帮助。那么这些指标应该怎么去观察或者怎么去获取呢?首先应该去了解导师的口碑。同学、师兄弟、其他老师,只要有交集,都可以去问问。

科研和工作作风方面大家一般都会有大致的评价,而人品方面则很难说,大家只需要留意口碑很好和很差的就行,尽量跟着口碑很好的,回避口碑很差的。其次可以看看导师的论文。论文类型可以看出导师风格,比如是实验型、模拟型还是工程应用型;论文层次可以看出导师的学术高度;论文的作者排名则可以看出导师的人品,如果导师都占着第一作者,那需要回避一下,而基本都是学生第一作者,自己是通讯,那这样的基本都是合格的。

最后应该看看导师的项目。项目是一个导师开展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的生命线,导师申报的项目,很可能就是你进校后要做的项目,项目平台越好,意味着这项工作越前沿,当然,项目越大,经费越高,也意味着导师可支配的钱越多,这可能就是你上研究生后的直接福利。要判断一个导师是否可以选择,看这几个方面其实就足够了。绝大多数导师都是合格的导师,水平也都比作为学生的你要强,所以,只要注意避坑就行,也别太挑剔。

sci发的越多就说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越高吗?

我是硕士毕业,见过不少牛人一年能发好几篇sci,但是单纯看发表sci的数量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学术是否高。1. 现在很多双一流高校并不单纯看发表SCI的数量,而更注重质量,一篇重量级的论文能够秒杀几篇甚至十几篇普通期刊的论文。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nature,science, PNAS等,这种量级的论文一般报道的都是一些重大发现或创新,能够真正发映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思维。

而且现在很多985高校引进人才时要求都比较高,并不是只看sci的数量,期刊在业内的影响力,知名度,认可度等相对所占比重更大。2. 我有同学硕士时一年能发好几篇sci论文,但是创新性或实用性大吗?其实并不大,大部分论文都是换换污染物,换换模式生物等,实验方案基本都是类似的,像这种批量产出的论文意义有多大呢?能在多大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呢?我觉得是无法衡量的。

3. 科研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或者从存在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的,论文只是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最终目的,只不过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以及评价标准等影响,导致科研院所和个人一味追求论文数量,不过这种现象已经在慢慢改变,相信会越来越好。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才是科研的正确方式。


文章TAG:到底什么是英语学术能力  如何判断学术能力  到底  什么  英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