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人?作为感染科医生,长期接触艾滋病病人,甚至很多的医生同行都觉得我们很危险,经常会问到:艾滋病病人会伤害你吗?艾滋病病人会不会很变态?艾滋病病人会不会全身皮肤溃烂,你可以想象,连众多的医务人员都不了解艾滋病,群众更加是“谈艾色变”,所以正确的宣传艾滋病防护及基础知识刻不容缓。

你对艾滋病有什么看法?

你对艾滋病有什么看法

一、艾滋病当以预防为主,治病于未生之时,避免不洁性生活。 万恶淫为首,人人能自重,自爱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控制艾滋病。二、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当抵御风寒侵袭,预防感冒。艾滋病患者平时并无明显不适,但是面对感冒、伤口感染等却失去抵抗能力,容易转变成肺炎、甚至器官衰竭,最终死亡。三、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

艾滋病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你对艾滋病有什么看法

首先我不去长篇阔论,只是实实在在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北京的孟林,他是在95年查出来感染了HIV,和他同病房的人几乎都死掉了,只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美国,买到了药物才活到了今天,如今整整22年了,当时他的CD4才仅仅26个,并且呈发病的状态。如果他没有服用抗病毒药物的话,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艾滋病怎么可能是世纪骗局呢?再举个小例子,所有的感冒药上都是用于缓解感冒以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为什么不写治愈,因为所有的感冒药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真正战胜感冒的是你自身的免疫力,艾滋病病毒从理论上来说,的确不会引起疾病,但是它攻击的是你的免疫系统,当你免疫力极低的情况下,空气中的任何微小细菌都可能造成你的感染,给你服用任何药物也无济于事,比如北京地坛医院的专家张福杰曾指出,2000年之前,他们给艾滋病人采用最再好的药物都几乎没有用,这种感染者服用了抗病毒药物之后,免疫力得到恢复,他说眼睁睁看着这些人有一种起死回生的感觉,所以感染者一定要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我记得非洲某国就不认同有艾滋病这个说法,结果当地感染者大量死亡,我国自2003年推广给予感染者抗病毒药物,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北京甚至降到0.18%,我国目前感染者死亡的,70%以上都是还没有来得及给予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就死掉了,剩余30%的绝大部分都是检查出来的时候CD4比较低,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绝对正确的。

所以无论是从提问者还是感染者,还是普通大众不要相信艾滋病是骗局这样的说法,及时检测,规范治疗,艾滋病感染者会达到与正常人差不多的预期寿命,至于有些人说永远都治愈不了,国家给予的药物不好,纯粹是他们自己心理黑暗。这么多乙肝感染者,国家没有免费提供一盒药物,而艾滋病感染者,国家不但给予免费药物的治疗而且还免费每年一次的病载和CD4检查,所以检查出来要尽早上药,不要道听途说。

你怎么看待大学生艾滋病?

你对艾滋病有什么看法

艾滋病似乎总是跟不正当性关系、绝症这些词挂钩,人们对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的恐惧也从未停止。最新数据显示,艾滋病发病率近几年持续升高,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近5年来青年学生艾滋病人数年增长35%,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不断升高。推荐阅读放任的自由 缺失的教育 隐匿的风险——一名艾滋大学生的生活与困境  (健康时报记者 徐 瑶 徐婷婷)都到了嘴边,杨光还是狠狠地把话给咽了回去。

  自己一直都是母亲的骄傲,班里唯一考入北京的学生,每年都能拿到国家级奖学金,还当选了学生会部长。  可现在,“一切都回不去了,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  每天晚上九点半是杨光的吃药时间,三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一种都不能少。  为了不让妈妈发现,杨光提前准备了一周的药,先拿卫生纸把药团起来,再拿胶带缠住,  放进一个透明的袋子,藏在衣服里,每晚躲在房间里偷偷吃。

  可能是自己的一些奇怪举动还让妈妈察觉到了,过完年的回程火车上,杨光收到母亲略带哭腔的微信语音:  “儿子,你有啥病一定要跟妈说,大不了咱们好好治。”  听完微信,杨光把脸贴在冰冷的车窗玻璃上,拳头用力抵住心脏的位置,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如果没被感染,未来肯定不一样  2015年9月的这天是杨光人生的分水岭,隐匿在他体内的艾滋病毒被发现了。

“出结果的那天晚上,一个人在校园里一圈一圈漫无目地走着,感觉再也看不见未来了。”那时的杨光是一名大三学生。  从小到大,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杨光都是标准的好学生。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每年都能拿到国家级奖学金、当选学生会部长……杨光身上,有很多耀眼的光芒。  然而,有件事却让他纠结不已。从大一开始,身边的同学陆续都有了女朋友,杨光也试着跟女孩相处,但他只感觉到别扭。

这件事甚至一度让他自卑,怀疑自己不正常。  纠结了一年,杨光才渐渐在内心承认了自己——同性恋。他搜集资料,了解到同性恋与异性恋都是正常性向,同时也了解到,男男性行为是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行为。  这些理论知识,杨光都知晓了。可是,在一次约会中,意外还是发生了。大三上学期,通过一个同性恋交友软件,杨光和一位聊得来的男生私下见面,很快发生了性关系。

虽然杨光一直要求对方做好保护措施,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在中途对方取下了安全套。  就是那一次,杨光被感染了。  那年暑假,杨光上吐下泻,高烧不退,检查怀疑是急性肠胃炎。输液一周,症状虽然有缓解,但没好彻底。独自去一家服务“同志”的公益检测室做检查,结果是“两道杠”,“当时心里就清楚,基本上就是HIV了。

”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直言不讳:“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传播途径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  之后,全国各地不断报出青年艾滋感染情况。在北京,2016年15~24岁青年感染者和病人数增幅超过了艾滋病整体增幅。

上海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男性为主,有1794例,其中18~24岁年龄段占1/4。湖北累计有139所学校的537名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  杨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如果我没被感染,我的未来一定是另一番结果。可现在,一切都回不去了,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自由的大学生活,暗藏的风险  知识都懂,可还是被感染了,为什么?  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4个城市的高校本科生的摸底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67.1%接受婚前性行为。

  健康时报记者近日在北京一些高校随机采访发现,很多学生都知道艾滋病相关知识,但都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大学给人的感觉就是自由,同时又很安全,”杨光说。而这样的自由和安全背后,却隐藏着风险。  “没有人告诉你,艾滋病离你有多近;没有人告诉你,在交往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没有人告诉你,一旦感染了,该怎么办。

”杨光回忆,初中生物课讲男女生殖器构造,老师只是照着课本念一遍。高中时讲精子和卵子如何结合形成受精卵,也仅停留在生物课的层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教育课。  大学里有时会举办艾滋病讲座,真正认真听的没几个人。“去听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发生高危性行为,还有些同学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学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曾表示,中国目前约3亿在校青少年学生,每年有2000万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开展学校防艾和性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迈向成人社会的十字路口,脱离了家长的约束。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北川说,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理也在逐渐成熟。可学生们不懂的是,更大的自由确实可能带来更大的快乐,但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  正确的性教育缺课,错误扭曲的信息就会入侵。杨光说,“A片”才是他的性教育老师,高中时宿舍里的男生偷偷看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成人电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说,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青少年了解性知识,更多是通过网络。  红石榴公益组织木木经常会在个人微博上动员一些有高危性行为的学生尽早去做检测。这些年,他服务过不少大学生感染者。最深刻的感受是,“这些孩子太稚嫩了,稚嫩的同时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在没被感染之前,总是怀着侥幸的心理,为了一时快感铤而走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曾建议,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防艾知识宣传面,比如,在一些游戏设置弹出框,介绍防艾知识。每年艾滋病日,是最不愿意打开手机的一天  感染艾滋病病毒之后,杨光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的。

  为了不让室友发现,杨光把药瓶藏在衣柜里,把柜子上了锁。每天晚上到点,趁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情,假装喝水,很快把药吃下去。  “我们宿舍的关系很好,我知道只要我的血液不沾到他们,就不会有问题,但我绝不敢告诉他们,”杨光说。  也不敢告诉妈妈。“母亲是很要强的人,我怕她接受不了,我一直是她的骄傲,”杨光说。

如果公开性取向和病情,不仅是自己,父母也会受到周遭的压力甚至歧视,这个社会对于艾滋病的正确认知仍然很欠缺。  小时候,杨光就在老家听到过传言,说有人得了艾滋病,见人就砍,把自己的血溅到别人的伤口上,由此传染艾滋病病毒。这些荒谬的传言,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于艾滋的认知。  一位大学生感染者说,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那天,是艾滋感染者最不愿意打开手机的一天。

很多人都在制造恐慌,很少有人谈HIV是什么,而是去质疑,为什么他们会感染,为什么没有好好保护自己。还有人在文章下留言,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  “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尊重那些同样肩负着未来的少数孩子的生命呢?”张北川认为,教育应该细化在根上,这个“根”就是反歧视,但目前这样的工作在中国还未真正开展。

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对家长和社会的教育更应加强。性教育,是预防艾滋最好的疫苗  杨光在日记本中曾写下这样一句话:走出校门的那一刻,青春便不在。趁青春,把握剩下的两年时光。那是2014年3月,他还是一个没有被艾滋病毒打扰的青年,对于未来,他有着太多憧憬和希望。  但如今,病毒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其他学生一样,面临就业选择,是否留京。

和其他学生不一样的是,他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病,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不适合做什么。  最后,他选择了一份时间相对灵活的工作,这样可以不用请假去医院定期检查。他很想回到父母身边,但他说要等混好了,再回去。  杨光的经历并非个案。在各类大学生艾滋病交流群中,记者看到太多的“杨光们”。杨光说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社会了解到学生性教育的重要性,让以后和他一样的孩子,不会再遭遇类似的事情。

  近些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一直建议,将“性教育”写入教学大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性教育课程的真正落实。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更是建议,制定《艾滋病防治法》,要注意艾滋病不仅是入侵大学校园,更逐步向高中生、初中生蔓延,感染人群日趋低龄化。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也提出,对于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应当强化艾滋病感染风险及道德法治教育,避免和减少易感染艾滋病行为。  目前国内已有地方开始重视学校性教育。例如,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通过募集社会资金,向全国53个地区的大中小学幼儿园援建了805所“青爱小屋”,帮助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性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青爱工程”在云南省盈江县负责人杨春艳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让教育部门重视性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现在,盈江县所有学校每周有固定的性教育课时,跟其他课程一样被纳入考核中,杨春艳说“对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我们就会讲艾滋病的知识。初中阶段我们会讲性别认同,告诉孩子们同性恋也是正常的。”  教育部门的重视、多部门的协作、全社会的支持,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绝非空话。

怎么看待感染HIV的人群?

我们村里有一个男的感染了这玩意儿。12年开始就被广东那边抓起来隔离了,但是家中他是独生子,他母亲希望把他接回来养到死,但是,整个村的人都反对,说是老家蚊虫多,叮了这个叮那个的,不安全,在广东隔离起来,至少人家什么治疗啥的都是专业的,所以不允许他回家。对于这个事情从个人安全角度来说,我还是支持村民做法。

怎么看待大学生患艾滋病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性话题及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2015年,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34个城市的高校本科生,分男女、年级进行摸底调查研究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60.5%接受性解放、性自由,67.1%接受婚前性行为,近七成大学生接受未婚同居行为。业内人士分析,高校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性观念开放、随意。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大学生刚从高中学业压力释放出来,对男男同性性行为感到新鲜,就想“尝试一下”,但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风险。二是,性安全知识缺乏,不知如何保护自己。感染者阿新表示,“当时觉得自己离这个病很远,完全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三是,高校性教育滞后。据介绍,很多来自珠三角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了解甚少。

高校性教育普遍滞后,而政府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在大学生防艾方面的资源又未得到有效整合,使得大学生防艾形势变得更为严峻。艾滋病似乎总是跟不正当性关系、绝症这些词挂钩,人们对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的恐惧也从未停止。最新数据显示,艾滋病发病率近几年持续升高,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近5年来青年学生艾滋病人数年增长35%,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不断升高。大学生日常生活防控措施自艾滋病发生十多年来,医学界的专家们在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诊断学、预防学等领域里,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今后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人们应当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因此,预防艾滋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可以做得到的。

对个人预防来说,除掌握有关艾滋病知识外,尚须做到:(一)洁身自爱,不去非法采血站卖血,不涉足色情场所,不要轻率地进出某些娱乐场所;任何场合都应保持强烈的预防艾滋病意识;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要因好奇而尝试吸毒。(二)生病时要到正规的诊所、医院求治,注意输血安全,不到医疗器械消毒不可靠的医疗单位特别是个体诊所打针、拔牙、针炙、手术。

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文身、美容。(三)不与他人共享剃须刀、牙刷等,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体液、血液,对被他人污染过的物品要及时消毒。(四)注意与艾滋病病人的接触:给艾滋病病人采血及注射时,注射器应采用一次性用品,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应进行彻底焚烧。病人的器皿及医用器械要专人专用,如病人的刮脸刀、牙刷、毛巾、茶杯等应专人专用,排尿、排便后要用肥皂洗手,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人?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人? 作为感染科医生,长期接触艾滋病病人,甚至很多的医生同行都觉得我们很危险,经常会问到:艾滋病病人会伤害你吗?艾滋病病人会不会很变态?艾滋病病人会不会全身皮肤溃烂,你可以想象,连众多的医务人员都不了解艾滋病,群众更加是“谈艾色变”,所以正确的宣传艾滋病防护及基础知识刻不容缓。

在门诊的接触当中,艾滋病患者很好管理,因为医生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因为疾病的需要性艾滋病患者服药都很规律、生活上也会非常注意,从这一点来说,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都在改变。在生活当中,由于很多患者心中存在顾虑,都会比以前更加珍惜生活,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比常人更加在乎,对于生命的渴望只有长期接触了他们才能感受到。

如何理解北京协和医院发现世界首例成人HIV抗体阴性艾滋病合并肺卡波济氏肉瘤?

抗体阴性艾滋病本身不是新闻,从10几年前就有类似文章出现,国内也有零散报道,艾滋病医生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其实会经常提到类似的案例。首先需要明确一些观念:1.艾滋病的检测分为初筛和确证实验,初筛就是大家最常听说的去医院或者检测艾滋病抗体,一般都写HIV抗体检测,或者HIV-Ab检测,现在很多医院引进了第四代检测,也就是增加了P24抗原检测,缩短了窗口期,一般化验单写的是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就是常说的四代检测。

而初筛有问题,一般会换其他检测方法重复检测,如果两次检测都有异常,会把血液标本送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去做确证实验,协和报道的案例,初筛是弱阳性,确证实验是阴性,核酸是阳性。换句话说,并不存在很多人担心的那种,艾滋病居然检测不出来,实际上大家去医院检查,接触都是初筛,而这个病人初筛还是发现了问题的,一般医生不会把一个弱阳性的初筛结果轻易漏掉不管的,肯定会重复检测或者寻找其他原因。

2.初筛阳性,确证阴性,一般见于两种情况,患者刚感染,处于急性期,所以抗体出现不多,初筛发现了问题,因为初筛的目的就是不要漏过一个感染者,所以灵敏度很高。而确证实验的意义在于确证,其目的是不要冤枉任何一个非感染者,所以要求特异性感染,不要误诊,所以如果出现抗体不够多,就会报阴性,或者要求几周后重新复查。

第二种情况,就是艾滋病晚期,由于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所以没有了足够的抗体,确证实验抗体还是不够多,就会报阴性,根据以往报道,这样的人员,在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减少,免疫功能恢复,确证实验反而由阴性转为阳性。图A 是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确证实验中确诊所需要的条带数量不够,图B是抗病毒治疗后条带够了后结果解读为阳性。

3.尽管有很多种分析,因为这种案例太罕见,并没有确切的解释老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而且基本这些个案都是艾滋病晚期患者,因为罕见,临床意义不大,因为对于医生来说,一个晚期艾滋病人除了化验,肯定还有很多其他临床表现,如果真的考虑是艾滋病,还可以做核酸检测来协助诊断。4.如果不仔细阅读,很容易漏掉这个案例中患者其实初筛是弱阳性,会被很多恐艾的人误解。


文章TAG:如何看待艾滋病的论文  浅谈艾滋病的论文  如何  如何看待  看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