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作为现代中医药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其也是我国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如何强化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现阶段中医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你必须要接触科研,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当医生,看病是基础,科研能力也需要,这里讲的科研能力,别理解为那些整天待在实验室的科学家那样的,临床上也可以做科研啊,比如对比两个手术方式的优劣,比较两个药品对治疗同一个疾病的疗效,如果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医疗技术怎么提高??所以医生看病非常重要,能做做一定的研究,那是锦上添花,能促进看病技术的提高。

中医药科研能力应该如何提升?

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提出新要求。中医院校是为我国输送现代合格医生前沿阵地,为了保证毕业生可以满足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需求,让中医药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科研能力作为现代中医药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其也是我国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如何强化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现阶段中医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培养中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积极意义  首先,通过各项科研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巨大帮助;其次,通过各项科研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具有一定帮助;最后,在新时期下,我国中医药行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提升中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教学途径分析  2.1创设良好科研气氛  中医院校的主要领导和相关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以高度重视,并且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科研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较多,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受到顶岗实习、考研以及就业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对科研活动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医学院校要积极邀请中医行业的专家到学校中举办学术座谈会,扩大科研创新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在具体教学中,院校要积极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举办各项科研创新活动  中医院校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积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首先,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为学生介绍中医药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以学术沙龙或者文献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科研活动,以学习小组对医学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理解、翻译和阅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在分享心得体会中感受科研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其次,教师要积极举办科研讲座,结合当前中医药学的发展趋势,多角度、多层次的为学生讲解我国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并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科研活动,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层次;最后,中医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内网中开设科研咨询、技术培训、学术讲座以及实验专区等功能模块,以微信公众账号的形式,发布最新中医药科研信息,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微课为主体,整理以及编辑实验技术和大型仪器的操作过程、操作规程和技术原理,便于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

  2.3完善导师科研制度  中医院校需要结合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探索以及完善导师科研制度,提升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在开展科研活动中,通过导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以“导师 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式,即一名导师和四名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到计划实施、课题设计、文献整理以及科研操作等环节,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且全面的科研思维,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4全面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是中医院校教育硬件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院校要以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为导向,全面开放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自主开展科学创新的实验场地和环境。首先,开放实验仪器,院校要进一步开放实验仪器,学生按照既定的预约程序就能够使用所需的实验仪器,实验室教师要全程陪同,给予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其次,开放实验技术,实验室要制定详尽的技术指导制度,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科研帮助;最后,实验室要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结合自身的时间安排,可以随时到实验室中开展科研活动。

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应该如何培养?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技术人员,我认为搞科研要具备如下品质:目标、坚持、好奇心、主动性,经验我会在视频里详细的说明,也希望你能够采纳。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1.toutiaoimg.com/origin/tos-cn-p-0000/b624093c58804c78b89aee06e3719b1c。

作为一名中医类医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一个好中医,不仅是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要提高自已的医术和对疾病的医治能力,最重要的有三点:1、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机要和精髓,即阴阳是什么,和疾病有什么联系,中药治病的机理是什么,为什么要扶正,扶正固本的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等等。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这是学习理论,掌握理论,为尔后正确的运用、自觉的运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换言上,理论上糊涂的人,是不能成为好医生和提高自已医治能力的;2、在真正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医疗实践,勤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博采众长,虚心学习。不仅学习中医、西医,还要学习同行中的先进经验,切忌同行相妒相互倾轧,更要向有经验的老前辈(包括中医西医)学习。3、临床治疗中,重在辩证施治,准确把握患者疾病的寒热性质(本质性质)、病程长短(表里)、虚实(本质性质)、阴阳属性(本质性质)。

临床医生看好病不就行了么,为什么还需要做科研?

这个话其实很有道理,同时也戳中了中国目前医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的医生的等级制度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既杂糅了职称,又包含了医生培养过程。仔细算来,一个医学生在医学院毕业以后需要经历实习医生,考试合格后获得医师资格,然后需要轮转定岗,接下来是住院医师培养阶段,结束后获得主治医师资格,最后最难翻越的两个步骤,就是和学术相关的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

这两个步骤不仅需要临床经验,还需要有相应的学术成果。最近又开始进行所谓的规范培养改革,也就是所谓的规培过程。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都有长度不等的规培阶段。某些专业研究生可以加研究生就读阶段和规培阶段合一。所以在事实上又凭空增加了规培医生这样一个新的种类。除了医生这样一个职称体系以外,很多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是双职称体系,还有高校教师的职称,需要同步的进行晋升。

所以现在很多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实际上承担了三个方向的工作,分别是医疗教学和科研。从医生的本职工作来看,当然是以医疗为主。但是所有的医生在晋升到主治医生以后,如果要继续向上,就不得不将相当多的精力分到科研上面。如果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还需要把一部分精力分到教学上面。虽然非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一般没有教学任务,但同样有对年轻医生的带教任务。

所以从职称晋升的角度来说,医生必须花出大量的精力放到教学和科研上。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样自然导致医疗方面的精力就相对有限。当然会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晋升职称?在中国,医生在医疗机构内的待遇,挣外快的能力,以及退休后的待遇都和职称密切相关。可以说每一个级别都是质的差异。除了极少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主动放弃了职称的晋升,大部分医生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尽可能高的职称。

这是人的本性,没有必要指责。所以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中国目前的医生职称晋升体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的评选,高度偏向教学与科研,这就导致很多医生到了后期职称晋升的时候,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与科研上面,导致对于医疗的精力投入不足。这样一种体制更加不好的地方在于很多中小医院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医院,由于本身没有科研能力导致医生很难评定职称,因此就不得不找枪手买论文。

医学领域是目前中国论文崇拜最严重的区域,也是期刊灌水最严重的。在这个问题上,确实应该学习美国的管理模式。美国的医生管理体系,如果看过一些美国医疗剧的观众应该都会有所了解。美国的医生从临床层面上只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实习医生,医生和主治医生。实习医生不能单独行医,需要在医生或者主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和主治医生的区别在于,后者具备丰富的行医经验,可以在任何一所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中独当一面,出任主任职责。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如何在临床上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呢?

在临床上提升科研能力?那是不可能的。临床医生都知道临床思维这一说法,其实还有一种思维叫科研思维。你必须要接触科研,实际操作才能提高。我是科学型硕士,硕士期间主要就是搞科研,自己做实验也发表了文章,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所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实验室看看学学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从来没接触过科研,还想有一定的科研能力,那只能多读文献了,通过文献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一点点耳濡目染可能会有一定的科研思维的,也可以做临床方面的研究,这样不用做实验,还能发文章,应该是最优解了。

现在的医生基本上都是既看病又搞科研,你觉得哪个更重要?

当医生,看病是基础,科研能力也需要,这里讲的科研能力,别理解为那些整天待在实验室的科学家那样的,临床上也可以做科研啊,比如对比两个手术方式的优劣,比较两个药品对治疗同一个疾病的疗效,如果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医疗技术怎么提高??所以医生看病非常重要,能做做一定的研究,那是锦上添花,还能促进看病技术的提高。

一个临床水平佳科研能力差的年轻医生,在大型三甲医院会是什么结果?

问题说明有点浮躁!在三甲医院年轻医生的临床水平不可能有多“佳”,科研能力肯定“差”,这毫无疑问。只有到了中年医生,才有资格说自己的临床水平“佳”,科研能力一般,升职称没有论文遇到瓶颈和压力。临床水平“佳”?能佳到什么地步?别人治不好的你能治好?临床水平“佳”除非是外科的动手能力强,别人做不下来的手术,你可以救台,轻松拿下。


文章TAG:浅谈如何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doc  如何提高医生科研能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