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教兴邦,创新兴国。教育如何发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教育的观点看法具有个体差异性,下面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下我的观点和看法。线下实体教育就如病人住院,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的修正、点滴的熏陶。

教育如何发展?

教育如何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高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教育和科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又红又专劳动者的主体。谈教育就离不开教育观、学生观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如何发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教育的观点看法具有个体差异性,下面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教育观: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国家提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光基础知识要牢固扎实还要培养技能掌握技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展个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同时学生们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不同,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注重个体需求进行教育拓展培养能力,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阶段性、顺序性,循序渐进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并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践行者,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尽量要完善,遵从各学科的《大纲》要求授课,要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从而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一定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规定。

教学工作中强调尊重、帮助、引导、赞赏学生,对待自我评价上,强调反思、研究、合作、创新。四、教师要有师德,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观,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严格遵守《大纲》要求,落实《课程计划》,对待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做一名思想品德高尚、业务精良、又红又专,具有奉献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职业道德认真从教,遵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符文)。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教兴邦,创新兴国。同时教育是个大课题,是门科学,是门艺术,具有重要性,研究好教育才会实施好教育,教育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互配合促进教育,各尽所能给被施教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共同担当起这份社会责任,多弘扬正气,鄙视歪风,发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把教育这件事真正上升到高度,认真面对,积极对待,教育的公平要面对全社会,给贫苦边远山区的孩子们创造好的教育环境,这也是全社会的公平,整体提升全民族的素质。

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如何发展?

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如何发展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从小学到高中,应强化基础理论,增加选修课程,增设实践课,强化大学学习,宽进严出,这需要我国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发生根本性变化。直到有一天,不纯粹看分数,更看重实践能力,甚至语数外分值调成60分,极大激发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学录取参照实践能力,发明创新能力,新的局面开启。

在线教育与线下实体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在线教育与线下实体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肯定地说,线上教育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先说说线下实体教育。目前,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少儿、少年阶段,实体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从心理学角度讲,这部分群体心智不成熟,无法充分支持远程教学;从监护人的角度说,要支持远程教学,就得分配出相应的人力成本;从教育学角度说,缺乏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教师所能用的方法受到限制。

用生病来举例,大病必须要住院治疗。为什么呢?只有住院,才会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检查,医生能够跟据病情及时制定、调整治疗方案。线下实体教育就如病人住院,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的修正、点滴的熏陶。在幼儿至高中阶段,线下实体教育是主流,将来还是主流。线上教育只能是适当地辅助和补充。

其次, 再说一下线上教育。线上教育的优点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丰富,师资阵容宠大,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多用于各种成人培训,方便快捷。成年人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成年人心智成熟,自主性、主动性强,线上教育无疑是最佳选择。线上教育相比线下实体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一是服务对象广,线下实体教育服务对象仅为未成年学习者;二是服务方式多样化,教育双方均有多种菜单选择;三是效率高,学习者能用最短的学习时间能学到最多的知识和技能。

正以举国之力发展教育的新加坡,是怎样影响孩子的一生?

精英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茫茫人海中选出有特殊才智的精英,进行重点培养。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说说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每个新加坡的小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时会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叫“天才班选拔(Gifted education program)”的考试。成绩最好的1%有希望进入天才班。新加坡全国有9所学校提供天才班教学。

在我看来,这样的选拔制度弊大于利。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设立天才班的初衷开始说起。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有专门提到天才班的目标(Mission of Statement)。Our mission is to provide leadership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ly gifted. We are committed to nurturing gifted individuals to their full potential for the fulfilment of self and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我在这里翻译一下:我们的目标是对于那些天生智商高(intellectually gifted)的学生的教育提供楷模(leadership)。

为了他们自己和我们的社会,我们帮助培养这些天才以实现他们最高的潜能(full potential)。应当说这个初衷是很高尚的。每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同,如果将那么一小群(1%)天生对学术学科更擅长的孩子集中起来用最好的师资力量去提高教育,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可能是对有限的教学资源的更高效利用。事实上新加坡并不是唯一的用类似方法培养精英的国家。

在中国有少年大学生班,理科竞赛班,甚至奥运冠军集训队等等,背后遵循的都是类似的逻辑。问题在于,我们的筛选方法能够有效地辨别天才和“庸才”么?目前新加坡的天才班筛选机制是这样的:每年八月份,全国所有的三年级小学生会参加第一轮考试:数学和英语。在第一轮考试过后,大约有4,000名小学生会有资格进入第二轮考试。

从第二轮考试中,大约有500名学生会被最后被入取进天才班,在9所学校中的1所中完成其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习。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八岁时考的两场试决定了他是否是一个天才。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小,八岁看老”。如果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那么上述的选拔机制确实是合理的。很幸运的,在过去30年中很多学者在相关领域做了不少高质量的研究工作,让我们在这里简要的了解一下。

加拿大心理学家Roger Barnsley曾经对加拿大少年冰球联赛队员做过不少细致的研究,他惊奇的发现在那些16岁到20岁全国顶级冰球运动员中,70%左右的少年出生在一月份到三月份之间。这项发现是很有趣的,因为一般来说,我们应该看到少年们的出生年份从一月份到十二月份平均分布。那么为什么绝大部分的顶级运动员出生于每年的头三个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加拿大冰球竞赛的年龄组划分以12月31号为界。

也就是说,被划入同一年龄组的孩子,他们最大的年龄差距可能高达整整一年。而一月到三月出生的孩子,他们相比于那些下半年出生的孩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年龄。类似的情况并不仅见于加拿大冰球界。比如捷克在2007年参加足球少年世界杯的国家队员中,76%的球员出生于1月份到3月份之间。又比如美国的棒球联盟划分年龄段的截止时间是7月31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出生于8月份,那么他就是同年龄组中最大的,有相当的年龄优势。事实恰恰如此:2005年美国棒球联盟中的所有职业球员中,8月份出生的球员数量比7月份出生的球员数量多出61%。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你上面举的都是体育界的例子。在体育运动中,年龄差距可能对孩子的运动成绩有直接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年龄对智力竞赛(比如新加坡的天才班选拔)也有类似的作用。

那么让我们再看看相关的研究证据。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Kelly Bedard和Elizabeth Dhuey,研究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国际数学和科学竞赛(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的成绩统计分析。有很多国家会让该国的四年级小学生参加这个选拔考试来甄选“天才”。

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在全世界多个国家的四年级小学生(9岁-10岁)中,年龄最大的小学生比年龄最小的小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好4%到12%之间。这项研究和新加坡的全国性天才班选拔考试是很接近的。在新加坡小学生的年龄分组截止于12月31日。也就是说同一年龄组中,1月份出生的孩子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大接近1岁,而以上的研究表明,年龄优势在智力竞赛中也有相当明显的作用。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年龄大的孩子在智力比赛中有更大的优势呢?我们都知道,到了成年之后,年龄对智商的影响似乎不那么明显。这就涉及到孩子和成年人的区别了。事实上在8-9岁这个年龄段,智力竞赛比的除了智商以外,更重要的是成熟度。成熟度指的是孩子能否听话专心看书,反复练习,按时完成作业,提高专注力等等。这些能力并不是智力,但是年龄小的孩子有明显的劣势。

很遗憾的笔者并没有新加坡历年天才班学生的出生年月信息。如果新加坡教育部有意不妨回过头去统计一下从1984年开始的所有天才班学生的出生月份。如果最后发现他们的出生月份并不是在1月到12月之间平均分配,或者有绝大部分的学生出生于每年头几个月,那么就能验证上面提到的推理。如果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在全国范围去甄选天才,到头来选出来的只是一群年龄更大的孩子,是不是有点违背一开始的初衷呢?不要小看这4%-12%的优势。

有孩子的家长朋友们都明白,有时候即使是1分的差别,也足够决定孩子将来的命运,更别说高达12%的差距了。很多时候孩子在选拔阶段的差距是很小的,并没有事后回过头来看起来介于天才和蠢才之间的差别。事实上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天才和蠢才的差别更多的在于后天的训练。比如莫扎特经常被世人称为音乐神童,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是莫扎特从6岁开始就谱曲了。

但英国心理学家Michael Howe的研究发现,莫扎特在少年时期谱的曲都很平常,大部分都是将别人的曲子重新编一下而已。莫扎特的第一部真正自己原创的巨著(N9,K271)一直要到21岁。那时候他已经练习谱曲超过10年了。各种天才班的选拔造成的“马太效应”也是类似的。即由于一开始随机性很高的选拔,在两个能力差不多的孩子中间,那个比较幸运的(比如年龄更大)孩子被选中了,于是他有机会接受更好的师资培训,享受更好的学习环境,经历更多的针对性训练,于是这个一开始微不足道的优势慢慢积累增加,直到多年以后变成巨大的天才和蠢才之间的差距。


文章TAG:未来高中教育如何发展  教育如何发展的文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