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自救自强学习过程中都学了些什么?结局如何为什么

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由一批有识之士(以汉臣为主导的洋务派)在面对列强侵略时,国家被迫割土赔款的痛定思痛后,引进西方军事装备、利器制造、科学技术等以挽救清朝统治,以图自强、以实现近代化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前期口号是“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由此可见“国强民富”是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中,洋务派还是脱离不了儒学的约束。

故而,洋务的主要指导思想为八个字,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也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根本不可能改变当时的中国政体。在保留封建皇权的前提下,“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谋国之道能够成功是微乎其微的。而代表这场自救运动失败的事件就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洋务运动的鼎峰)的全军覆没,以清王朝签署《马关条约》求和而告终。

那么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否能说明其没有任何的历史功绩呢?恰恰相反,洋务运动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洋务运动离不开器和人,所以抛开其他光看这两点,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1.洋务运动改变了人们对“器”的认识!先秦时期,格物学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研究“物之理”的理论基础,它是儒家“三纲八目”中“八目”基石,也是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方向。

但因为文化断层,自汉以降,士大夫们对“格物”的认知产生偏差。尤其是宋元以来“理学”成为社会主流后,“格物”在士大夫们的心中位置一落千丈。朝廷虽然设有工部,社会也有“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但总体上“工”还是上不了台面,“商”往往还能超越“农、工”,隐隐位居社会层次的第二位。尤其到了乾隆后期,士大夫们大都视科技或发明创造为“奇淫技巧”,并被围追堵截,视“格物”为异类!但是西方列强的炮声告诉大清朝的士大夫,“格物”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有多重要,“格物”和“理学”都对稳固皇权统治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味排斥“格物”,等待大清国的就只有灭亡!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的本质就是纠正了儒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偏移,恢复了“格物学”应有的地位,提高了“器”的作用,在客观上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洋务运动改变了社会对“人”的认识!自科举取士成为定制后,读书、做官是当时社会上最高尚的情操,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当然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是皇权时代,但社会分工已经细化,不可能人人都去走科举道路,这就使得社会必须对人群进行分流。洋务运动的意义就在于,为那些无法在科举道路上取得成绩的人们找到了另一条出路,继而成为自己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同时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自己的产业工人。如: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不但培养了近代海军人才,还培养了近代造船专家以及熟练的造船工人。

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局,不但可以自己制造枪炮弹药满足需求,还存在翻译外文的文化机构。而更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开启了人们的思维,让有识之士看到了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没落的皇权制度已经完全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那么推翻它、效仿西方建立一个真正的强国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所以洋务运动也可以看成是埋下了清王朝覆灭的根源!【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教育学  洋务  诞生  近代  教育  近代教育学的诞生  洋务教育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