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最早读的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年近卫军》,没有觉得什么别扭,读鲁迅翻译的《死魂灵》,因为鲁迅是大家,语言精炼独特,就感觉他的那种翻译语言比较陌生,但后来外国文学作品读多了,又长期读《世界文学》杂志,所以也就习惯了,能欣赏语言的美妙。

鲁迅作品的当代意义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文章,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上都有载录选入。不论当代,还是现代,先生的巨椽之笔,震耳发聩。先生文风犀利辛辣,而再读其书,文中又有着对世人的脉脉含情。先生原来是学医的,藤野先生曾是他的良师益友。我们耳熟能详的《藤野先生》,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师生情深,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学医时拯救劳苦民众的决心。

而"看电影“事件给了先生深深地刺痛和震撼。电影中一个五花大绑的中国人被击毙,影院中一群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是看客。先生幡然醒悟: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用文字唤醒中国人,先生弃医从文。《药》,《祥林嫂》,《闰土》,《三味书屋》………像划破黑夜里的一道光,像干涸土地的一阵春雷,像在一群半梦半醒的人面前的呐喊。

为什么有时阅读国外名著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

文化、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造成的。例如,“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费解,陌生。如果译者完全按中国语言来翻译,会失真,会丢失一些东西——这还是科学性说明性语言的翻译,文学的描写性语言的翻译更是如此。要想曲尽其妙,就会异于本土语言习惯。不过,读多了也就感到舒服了。记得最早读的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年近卫军》,没有觉得有什么别扭,读鲁迅翻译的《死魂灵》,因为鲁迅是大家,语言精炼独特,就感觉他的那种翻译语言比较陌生,但后来外国文学作品读多了,又长期读《世界文学》杂志,所以也就习惯了,还能欣赏语言的美妙。

鲁迅和莫言的作品都被译成四十多种外国文字,谁的成就更大?

完全没有可比性!时代背景不同。人物品格不同。鲁迅先生于中华民族还处于黑暗之时,他是一位向旧世界和黑暗势力挑战呐喊的斗士!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文人,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勇猛的毫不妥协的文化战士!他的语言,他的文字,象匕首,象投枪毫不留情的刺向黑暗世界的驱体,加快了它的灭亡!他从来没有向黑暗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他是民族文化的先驱!他是世界文豪之一!他对中华民族的新生做出了非凡贡献!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莫言则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名作家。


文章TAG:鲁迅  翻译  外国  作品  请问  请问鲁迅先生翻译过那些外国作品~  鲁迅翻译的外国作品特点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