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花木兰的忠义形象是以男儿的身份建立的,这多少有点可悲。花木兰的高洁品格作为女性是没有必要去服兵役的,但是花木兰去了,不仅去了,而且还立了功。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决定,本应由男性承担的责任落到了她的头上,这一去,前方即是无数个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女性如何克服与一群男性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不便,以及在战场上面临的种种不测,这其中实际饱含了女性包容和牺牲精神,这也是一种被隐藏了的的高贵品格。

相比之下,文中所提到的,她在功成名就,保住性命返回家园时,能够再见到父母乡亲,这种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旅程,那些高官厚禄根本算不了什么,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回到她原来生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爱的起点,也是爱的终点,这是最令人感伤的部分。花木兰现实的悲观境遇,造就了她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个悲观主义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去做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她的乐观是她冲破女性局限,走上危险旅程的重要动因,也是她战胜自己的法宝。

那时去从军没一点好处,各项装备要自己置办,参军不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补偿,还要先倒贴。这样的事儿自然没人愿意干,于是官府就按兵籍去抓,“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如果你不愿意去,可以跑啊,于是很多男性就这么跑了,留下众多孤儿寡母。花木兰之所以去从军,弟弟幼小,没有长兄,而自己的父亲又进入老年,她的从军之路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

在男权社会,女性扮演男性,去承担本该由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将妇女与男人置于同一社会角色,在赋予其社会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忽视了女性差异化的精神性别。这当中并没有多少女权的快意,而是深藏了多少委屈无奈和痛楚。花木兰的出征是拜男性的软弱退缩逃避所赐,从而更加导致了两性关系的不平衡性,造成了花木兰悲观的人生境遇。

但是,她的勇敢、强悍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精神主义成为应对悲观社会境遇的最佳良药,富有治愈性。《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木兰辞》传世的最大特点:角色反串个人认为,这首民歌能够穿透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这首民歌的角色反串的故事设计上。女性在封建社会是一个辅助角色,一般都是在家庭后宅活动,而在这个民间故事中,女性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而且还成了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这对于男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能够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肯定女性在战争中所取得的优秀战绩,这不仅是作者民主思想的体现,而且打破了传统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女儿当自强,花木兰女扮男装,角色反串,上战场杀敌,更何况是代父从军,家和国的情怀一样都不少,而这两种感情在现实中是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最具传播性的,民间影响力很深,直到现在,人们谈论起花木兰也是一个大赞。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微课  诗微课  语文  木兰  语文微课怎么讲  木兰诗微课怎么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