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三麦上推广免耕法,对三麦的抪种最少减掉了80%的用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乡镇主管农业,花了三年时间,在水稻生产上全镇实现了全部抛栽稻。刚开始苐一年我和农技部门搞了两个生产小队,每个队60亩,我自己家和我原来的村干部家总共140亩田水稻进行抛栽稻试点。最让我惊心动魄的一件事发生了。

我试点的本村3队,搞的抛裁稻到七月二十日,水稻抛在田里什么状况,还是什么状况,秧苗不长,另一个永庆村十队的抛裁稻长势喜人。因为是试点,我担心3队的60亩水稻失收。于是我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头研究分析,最后用放干水,搁田一个星期的办法,然后又追补施肥。到水稻收割时,我搞的试点全部丰收。特别是本村3队的稻子晚发穗头特别大。

取得了成功。第二年,全镇堆广1600亩。我自己的村全部抛栽稻,其它十八个村,一个村搞一个小队。苐二年又成功了。到苐三年,全镇全部推广了抛栽稻。当然在这推广过程中如何动员群众做了多少工作,这都不谈。但这个推广,打破了旧的生产模式,节省了秧田,不需拔秧栽秧,每亩省工最少5工。而且是真正结来了面朝水田背朝天的几千年劳动场景。

几十年过去了,我国,不少地方是机插秧了。但还有不少地方还是人工栽秧。我在想,说机械化要投入资金,但抛栽稻为什么又不能推广呢?因此我反复深思,我国这么多大专院校在研究农业科技。并不缺科技。关键是技术的整合和推广运用上有障碍啊!现代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流通这么快,但我看我国的农业新科技推广太慢了!这样的原因要集思广益共同来解吧!。

如何看待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科研和实际生产存在的巨大差异?

如何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

这就是陈平教授常说的,中国的科研院所要设在中等城市而非大城市。尤其是农业科研单位,高高在上脱离基层。农业生产不就是在乡村在田间地头吗,每个地方经纬不同,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条件肯定有变化,实验室的研究如何适应又何谈成果转化呀!所以,要加速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有必要缩短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距离,鼓励科研下乡,致力提高服务三农实用水平。

现代农民有能力有资金进行高科技农业生产吗?会不会走进科技农业?

谢谢回答了。虽然现在社会向前发展了,有些农民手中里有了钱,有个别的农民会投入的。但是规模不会很大。新闻里边报道的都是特殊的个别的案例。作为广大农民,还是摆脱不了小农经济的束缚,不会干那些带有风险太大的事情。有些农民虽然有钱,还有很大的资金用途。目前娶媳妇儿。买车。买房。就要用很大的一笔资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会稳扎稳打。

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因素有哪些?如果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人口众多的农民将干什么去?

制约农业机械化的最大因素是农村分田干单。在下放土地时因为要兼肥搭瘦才公平,于是就把生产队的成片大块小块,平地坡地划分成若干块块,通过抓钩来决定谁家种哪些块块。分下后各自为阵,立几个界石,掏几个沟沟,筑几道坎坎,想方设法把属自己的田地圈起来,生怕别人侵占去。因为土地属自家的,使用权在手,各自经营五花八门,种粮的,裁菜的,植果树的,造鱼池的,甚至圈起来搞养牲口及家禽的等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集体农具与耕牛全部处理,有的因有钱,早已筑起围墙建起了小洋楼。现在如果来使用机械化,恐怕比当初分土到户时难度要大几十倍。当然,如果真是政府一声令下,排除万难,因地制宜把机械化搞起来,大块用大型机械,小块就用小型或微型的机械,并且通过改田改土,尽量使田土连成遍,无论山区还是平原,完全能够实施。问题来了,使用机械化后,节省了时间和大批劳动力,这些人怎么办?这个问题是今后的一个大问题。

这不光是农业农村及农民的问题,城市轻重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金融市场,服务行业等等都是电器和智能化了,不知要节省多少人力。举个例子,过去一个商场需营业员至少几十百来人,你现去看有的商场还有多少?智能化了!连飞机汽车都在向无人架驶的方向发展,可知今后需的人工是多还是少?你以为农村才有这样问题吗?是整个社会!我想到这里,不觉为今后的人类担忧起来,我不敢再想,还是停下我的手指去休息。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赋能  农业科研  科技  农业  能力  用科技赋能农业  农业科研需要什么能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