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孩子不改正这个回应上,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看法。1.沟通无效首先如果家长和孩子说了这么多次,孩子还是写错别字,那可以说明这个家长之前和孩子在写正确“多”字的沟通的方式是无效的。2.互动无效虽然家长努力教了孩子很多次,但是这个孩子是没有学习到这个字的能力,家长没有帮助到他,所以当孩子屡次犯错,可能是因为家长没有教给他正确学习这个字的能力与方法,或者是没有教对。

如果家长和孩子的频道不能互通,即使家长教了很多次,但是孩子没有接收到。如果家长们能够接受这个观点话,可能对于孩子屡次犯错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多愤怒、焦虑和无奈了。实际上,对于屡次犯错的孩子,他们需要的绝对不是家长的教训和打骂而是家长的帮助和引导。关注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情绪的箱子”等待被添满爱。

当一个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他才会健康地成长。但是当爱箱空了的时候,这样孩子就会有“错误”行为。孩子们多半问题是由于爱箱的渴望所激发。”家长们关注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很重要,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1.寻求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如果父母的感受是心烦、恼怒、着急、愧疚的话,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寻求关注。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实验——静止脸实验,刚开始妈妈和宝宝在愉快的互动,宝宝很兴奋也很愉快。接下来妈妈突然变脸,脸上毫无表情,静止下来,宝宝尝试着和妈妈互动后,没有得到回应,逐渐开始表现出烦躁不安,甚至尖叫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失败过后,直接开始大哭。直到妈妈用手拥抱他,宝宝才安静下来。这个实验说明:孩子在生活中,也需要父母的积极回应和关注,这是天然需求。

想想生活中有多少“忽视型的父母”,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这类屡教不改、重复犯错或者故意激怒的孩子,可能是最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关爱的孩子。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如果父母的感受是被激怒、被挑战、被威胁、被击败的话,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寻求权力。

可能平时父母给孩子太少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事事包办,事事为孩子决定。孩子就像是长期被“地主”压迫的“农民”,总有“起义”的那一天,父母的发号施令就对孩子无效了。3.报复行为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如果父母的感受是受到了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报复。孩子可能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受到了一些伤害,所以也要让父母受到伤害。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总为  孩子  做错  开脱  事情  如果孩子总是如此  孩子做错事情总为自己开脱怎么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