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魏晋之风的是陶渊明的清新自然。“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大分裂而动荡的时代。鲁迅说魏晋风度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世说新语》里所记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都是清谈的内容。陶渊时人格与品格的孤高是魏晋时期最具高度、最高洁的精神思想。

什么是魏晋之风?

什么是魏晋之风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大分裂而动荡的时代。“魏晋”则指曹魏时期,短暂的西晋统一中原时期,以及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并存的时期。严格说起来,这个三个时期都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曹魏政权与蜀汉和东吴并立。西晋将曹魏、蜀汉与东吴整合在一起,又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政权(乌孙、鲜卑、肃慎)以及唐古拉山脉为中心的西羌并立。

东晋是一个建都建康统驭江左的南方士族政权和北方变动频繁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此外还有北方的乌孙、高车、扶余,西边吐谷浑、金沙江流域的附国以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女国。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反倒是很容易促进哲学的思辩、爆发各种思想的潮涌以及推动美学、艺术、文学的发展。所谓“魏晋之风”,也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流”,指的就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而独具一格的思想风貌、精神气质,以及这些风貌气质在社会风俗、诗书礼乐、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体现。

鲁迅说魏晋风度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鲁迅的观点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质。李泽厚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李泽厚的认识也太拘泥了。魏晋风度给世人的印象似乎是时而慷慨悲凉如建安七子;时而烟水云气的孤芳自赏如陶渊时;时而清丽绮靡如乐府情诗;时而佯狂佯醉又沉迷于药石……山水之美,儒释道的完美合流,首倡礼乐、苦心经营的王谢风流,无一不体现魏晋之风。

如果要给魏晋之风找一些具象化的表现,应该如下:首先就是清谈之雅。清谈、玄学最能体现魏晋思想。初期以老庄为基本内容,后来士大夫之间的雅谈都可以称为清谈。《世说新语》里所记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都是清谈的内容。书里那些恣情旷达、不拘礼法、风度翩翩的就是魏晋名士。其次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不自视轻贱,也不羡人富贵,人生苦短而纠缠于蝇营狗苟,抛开眼前的世俗做真人、至人,这是对于当时名教的反抗。最能代表魏晋之风的是陶渊明的清新自然。陶渊时人格与品格的孤高是魏晋时期最具高度、最高洁的精神思想。陶渊明既能以躬耕而自给自足,又能在心里保持一个桃花源的理想。“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既使今天读来仍然人心里充满了感佩之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秀于群,众必毁之。遇到这样是该迎合大众还是跳出这个圈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秀于群,众必毁之遇到这样是该迎合大众还是跳出这个圈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先人引用些话处比比皆是,说明古代喜欢吃醋、嫉妒成性早也有之,这是人的本能吧?他在明示:虽然你很优秀,卓尔不群,但如果你脱离环境而存在,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会适应环境来审时度势,那么终究会众叛亲离,成为群众打击的对象,最后成为孤家寡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流落到失败的境地。

本意是在告诫聪明的成功人士,不可自视清高.我行我素;应谦逊低调,团结大多数同事,脚踏实地,带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群众的创造性;这样,你才能在单位有口皆碑,算是达到了“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处世境界。今天,尽管“人秀于群,众必毁之”在各领也存在,但,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正视人言;不能因为“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因循随俗,随波逐流,自媚于众,失去了个性与创造力,在机会面前望而却步。

时代不同了,竞争在加剧,我们有知识、技能、才华,当社会需要时,就要做好奉献的准备,拿出“非你莫属”,“舍我其谁?”的勇气,凭真才实学,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没有必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害怕人言而错失良机!只是站在成功的彼岸,一觅众山小时,我们要切记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人云“谦招益,满招损!”,任何时候戒骄戒躁、虚怀若谷都不过时!。


文章TAG:四风  之害  层面  三个  三个层面认识四风之害  什么是四风之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