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张桃芳照片的第二天中午12点40分,敌人为了报复,竟然调动两辆坦克对前哨班的狙击阵地进行抵近射击,张桃芳的战友副班张余福和战士魏国清同时牺牲。王纪荣和边震遐先斩后奏,私自前往前哨班狙击阵地的行动也因此被上级发现。由此可见,《狙击手》中描写的中美狙击手大战,虽然有戏剧化的艺术加工,却远不如上甘岭真实战场的搏杀那么残酷,因为,现实中的美军根本不想同张桃芳们进行“公平竞技”,而是更习惯利用技术兵器和火力优势来追杀志愿军的狙击手。

来源/电影《狙击手》预告片片段 抓一把就走事实上,《狙击手》的情节与其说是一场冷枪对决,不如说是在讲志愿军在上甘岭的另一种经典战术——“抓一把就走”的扫尾行动。所谓“抓一把就走”,是志愿军对小分队渗透突击行动的形象比喻。这种战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经常被冠以“飞行”之名。例如上文提到与神枪手金维三齐名的沂蒙民兵爆炸英雄高云成,他的拿手好戏是“飞行爆炸”,实际上就是以攻势布雷为主的麻雀战。

1953年,24军在上甘岭战场上,一方面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另一方面也发挥我军夜战近战的特长,不断排出班组甚至排级规模的小分队,携带轻武器和工兵器材,渗透到敌人的浅纵深发动袭扰。这一战术与冷枪冷炮相比,危险系数更大,但有机会通过捕俘等方式掌握敌人的动向。电影《狙击手》中,侦查员掌握了有关美军动向的情报,而现实中24军在上甘岭战场共俘虏来自6个不同国家的45个敌人,并总结了用于此类行动的“三快”战术,即“出击快、打得快、返回快”。

当然,有些情况下,“抓一把就走”也可能让各级指挥员担惊受怕、如坐针毡。例如,时任24军72师师长的何凤山将军日后回忆,他的老警卫员马勇在215团担任排长,曾在夜间率领两名战士深入敌后,但未能在预定时间返回,结果惹得24军军长皮定均专门打电话询问,好在马勇三人在十几个小时后押着一名美国俘虏回到坑道。此后“抓一把就走”战术在24军全面推广。

来源/电影《狙击手》预告片片段在边震遐的回忆中,“抓一把就走”或者“小部队出击”行动是他除“冷枪冷炮运动”外的另一个报道重点,他为此在上甘岭一等就是27天。但当他参加由师部侦察连连长带队、团参谋长坐镇指挥的小部队出击行动出征仪式后,却得知我军出击部队虽成功押回两名俘虏、歼灭敌人两个加强班,带队侦察连长却不幸牺牲。

24军官方战史记载,至1953年金城反击战前,24军各部在上甘岭开展了5个月的冷枪冷炮运动,冷枪消灭10000多人,冷炮毙敌4000余,而小部队出击的战果是歼敌1500余人。上甘岭的597.9高地,是一座让美军闻风丧胆的“伤心岭”,而在志愿军指战员看来,这是一座“红山峰”。边震遐回忆,坑道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因为清水都是运输员徒步用血汗和生命送上一线阵地的,所以没有人舍得用水来搞个人卫生。

回到机关时,他自己脖子上的污垢像锅巴似的被揭下,棉衣棉絮中也不知何时扎进两块弹片。但边震遐却把上甘岭的日子,视为一场锤炼自己战地记者应有品格的洗礼,“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执行任务了”。而上甘岭上24军72师214团8连九班的张桃芳、吕长青和黄兴海最终都取得了超过100人的狙击战果,张桃芳更成为我军历史上战果最高的狙击英雄。

 9/9   首页 上一页 7 8 9 下一页

文章TAG:上甘岭  电影  观后感  感想  看了上甘岭的电影后有什么感想  看上甘岭电影观后感5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