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小麦可以碾压吗?什么时候最好?

人变老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

谢谢邀请!冬季的小麦可以碾压吗?什么时候最好? 随着冬季的进入和深冬的临近,气温慢慢降低,雨量逐渐减少,土表墒情也干燥变差,长此下去,会使麦苗根系缺乏水份,影响生长,为了保持土壤水份,减少蒸发量,提高保墒效果,最好还是碾压一下。 尤期是旋耕过少雨的干旱地区,土壤一直处于疏松状态,虽然当前生长势头良好,分蘖苗也健壮完善,但随着气侯的干燥,地墒也慢慢下降,所以要及时碾压,使土塌实,避免冻根,减少水份散失,增进保墒效果,利于麦根扎深扎实,为小麦安全过冬创造外因保障条件。

土壤墒情好,而且由于雨水充足麦田土基本塌实的地块,就没有必要碾压。准备冬灌的麦田,待冬灌土表风晒干后,用耙弄好裂缝,麦根不外露,不悬空就行。已灌过的麦田,和上一样耙弄好裂缝,目的还是防根外露,避免冻害,让麦苗安全过冬。什么时间碾压最好看清况而定,对于浇灌过的麦田,有可能有旺长态势,待地干后及时碾压,既可弄实裂缝,又可起抑旺蹲苗作用。

大军团作战中,是兵力优势重要还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重要?

人变老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

《大决战》第二部应该有印象吧,老蒋主持召开“徐蚌会战军事会议”,前面说了一堆什么北伐时期率军战徐州如何拉风的废话,最后的总结很说明问题:“无论怎么样,60万对80万,优势在我”!尽管这两个数字的准确性都有待商榷,但事实基本如此,在淮海战役真正打响(注意时间点)的1948年11月初,蒋军在徐蚌地区的兵力确实非常雄厚。

在各类军史文章中,大多引用了淮海战役我两大野战军总兵力为66万(另有民兵和地方武装40万)的数字,其实是不够精确的。因为在大兵团(称为大军团太不专业了)作战时,主要的交战力量是“野战军”,它的装备、训练和素质不是地方部队所能比拟的,所以决定淮海战场军事力量对比的,仍然要计算两大野战军的实际兵力,而不能笼统地以“我军兵力总数量”来表述。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的胜利,是敌我“野战力量对比”的一个转折点,王耀武集团全军覆灭后,蒋军的正规军数量(前方后方通通算上)下降到290万人,而我军总兵力上升到314万人,这是一个分水岭,但主要优势仍然在东北地区。济南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的兵力是大家熟悉的:攻城集团14万人、打援集团18万人,合计只有32万人马。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骑缝  碾压  跨缝  什么是骑缝碾压  骑缝与跨缝碾压的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