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其实来不及进行更多的整补就投入了淮海战役,全部16个纵队(12个步兵纵队、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其实只有36万余人。所谓40多万人的总兵力,那还要包括吴化文起义部队、张克侠起义部队和四个分区独立旅,战役期间前述起义部队并未直接参战,地方独立旅则战力有限,所以华野精锐仍然就是这36万基本部队。

中原野战军共投入了7个纵队和3个独立旅,总兵力不足20万人,即便算上华东军区的4个独立旅,两大野战军与敌人正面对垒的实际兵力是:22个野战纵队(其中三个不满编)加7个独立旅约56万余人,根本不足60万之数。其他起义部队和地方武装,更多担负外围警戒、后方保障、战役预备队的角色,攻坚或者破敌时,不能起到主要作用。

而蒋军在这一地区大多是黄埔嫡系部队,比如杜聿明(邱前面是代理)、孙元良、李弥等兵团,唯一非黄埔生黄百韬也得算半嫡系,好歹也是陆大毕业的。在淮海战役打响时,“徐州剿总”指挥四个机动兵团(邱、李、孙、黄)、三个直接参战的绥靖区,其后李延年第九绥区改编为第8兵团、刘汝明第四绥区改编为第6兵团,共计六个兵团一个绥区,加上徐州的特种兵部队,总兵力约65万人。

真正使双方兵力差拉大的,是黄维第12兵团的加入战场,该兵团下辖第10、第14、第18、第85共四个军以及配属的第四快速纵队,是全部美械装备的12万大军,11月8日奉令从河南驻马店地区开往淮海战场。这样战区蒋军总兵力达到了77万余人,即便去掉一些缺额、空额的部分,由南京统一指挥的蒋军也应该有72万人左右,在兵力上确实对我军构成优势。

我两大野战军虽然是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统一领导下作战,但就战场实际情况和兵力占比而言,华东野战军代理前委书记、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将军的指挥份量显然更大,与之配合的则是“军神”刘帅指挥的中野各纵。56万对72万的劣势兵力下,结果是什么样呢?蒋军共有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歼,残部逃往江南。

而蒋军的指挥体系是:代表老蒋督战的参谋总长顾祝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其中主要负责的是杜聿明和黄维两个黄埔一期生(第12兵团不归刘峙指挥)。在这场大决战中他们也算尽力了,杜聿明的指挥能力也绝不是菜鸟,结果在优势兵力下仍然完败,两个人最后相会在功德林。所以结论很清晰,在大兵团作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高级将领的指挥能力,当然这事别抬杠,不能用10万人去对付100万人,得是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骑缝  碾压  跨缝  什么是骑缝碾压  骑缝与跨缝碾压的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