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本性不善,但拥有向善的能力。联系:孟子和荀子通过人的特殊性来彰显人本身应有的善的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现在有许多学者朋友否定孟子讲的人性本善,而是说人性向善,我个人是不赞同这个理解的。因为如果这样讲,实际上是颠覆了儒家思想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真正讲人具有向善之能的是荀子。

荀子从现象上面来说,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东西是不学而能的,是生而有之的,这个就是性。所以荀子又说“人之性善,其善者为也”,这句话当中的“为”不是虚伪,是人为,是经由人为的教导才成为善的。所以荀子的观点实际上是说,尽管人的本性不善,但是可以通过接受善的化导,才趋向于善,所以说“善者为也”,所以人本来就具有一种向善的能力。

这个观点反而是属于荀子的,不是属于孟子的。孟子的意思是人性本身就是本善,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人人本有,但是本有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发展的充分、完整。所以孟子讲恻隐之心充分发展后的形式,在现实性上的表现就叫做“仁”;羞恶之心充分发展后的形式,在现实性上的表现就叫做“义”;辞让之心充分发展后的形态,在现实性上的表现就叫做“礼”;是非之心充分发展后的形态,在现实性上的表现就叫做“智”。

由四端之心发展到各自充分形式的仁、义、礼、智之间是需要加以保养、扩充的过程的,这一个过程就叫做“存其心、养其性”,即存四端之心,养本善之性。那有人不赞成孟子,认为人心既然本善,怎么会有那么多坏人,那么多恶行?好像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这实际上是忽略了由四端之心向仁义礼智发展的过程,孟子说这个过程就叫“扩而充之”。

孟子说四端之心“如泉之始达,如火之始燃”。意思是四端之心就像钻木取火时刚冒火星,就好比是挖井时挖到的小泉眼。这时候灭掉小火星、堵掉小泉眼很容易,但是孟子说要保护它,让它慢慢的扩而充之,壮大起来。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孟子谈论的是人性的本善,不是向善。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古代的这些卓越的思想家们,已经开始在某种意义上,把人和自然世界分离起来了,人有了自我独立的完整性、独特性。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性善论为何能打败荀子的性恶论,成为千年来的儒家正统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与性善论性恶论有关吗?善恶论你能说清吗?古今中外到现在都说不清的问题来教人那不是误人子弟吗?性善性恶既然是确定的,都一样。那来什么性相近一说?但问题是善并不是一定与恶相反。善长是什么,不善于什么。这些善都与恶是无关的。人之初那有什么善与恶的概念。但都有自己的喜好。本善,本也不是只有本来本身,本还有本着向着的意思。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孟子  义加戏  性善  孟子为什么说性善  为什么都说孟子义加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