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他们二人都遵崇拜孔子,为何在人本性方面一个性善一个性恶?

谢邀!我说一下个人观点。其实三位古人当中最接近真实和实践的是孟子。我为何这样认为呢?因为我做过实验。我有大儿子那年想教孩子《三字经》,可突然生出个念头,平时观察别人家小孩从出生到戒奶,到长大,发现差异很大,就想,难道孔圣人错了?可为何叫圣人呢?于是就用儿子与邻居家同月出生的孩子做了个实验。孩子在6~8个月时已经对食物产生欲望。

开始寻味追寻,但只能爬行。与邻居的工程师哥们儿研究后觉得好玩。也为了观察我们的孩子,看看咋教育,将来。放了一个大大的桌子,中间放一个馒头,俩个孩子一边一个,孩子闻味向中间爬。结果出现了,俩孩子遭遇后,一个就用手抓挠另一个阻止对方,而对方只是躲避和防守,一个功击,一个防护,但同时奔向馒头。实验结束。双方家长都是开明有“身份证”的人。

于是结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主观推理。6~8个月的小孩还没有思想,只是本性欲望。再后来,俩孩子同班同师,两家的环境,教育相近,结果,老实的孩子学习和瑞利程度领先。再一次证明,当时的实验不是智商问题。————我的观点:孔子有极大的保守和为统治服务的思潮,有失客观。儒教在春秋时期并不受百姓认可!由于和平时期统治者的需求拣起儒教。

孟子是为了完善统治者的运用还是做了实际观查,史料无记载。但,人之初有善有恶通过教育可以为善的观点来看,孟子是正确的!荀子完全是出于维护统治的政治出发点。管你善恶,一律为恶,必需教育,建立法制,以法治法。人就是动物,不治哪来天生的善。荀子观点和现在许多所谓“唯物”和所谓“看透”的人群是一个腔调。不调查,不实践,不动脑。

孔子说人性本善。孟子说人性不善不恶。苟子说人性即恶。你们认为哪个说的准确?为什么?

不敢妄评先贤们的论说和经典的对错,因为先贤们的论说,或许我们还不够智慧理解…只能浅谈一下自己的愚见!愚见以为,要论述人性的善恶,首先得给什么是人?什么是性?什么是善和恶给出定义,才能去确定!根据现在公认的科学理论,是人的胚胎在母体里存活十几天后,便具有了所谓人的特质了,也就是说此时便可以称之为人,性也同时诞生了(当然,你也可以从他出生后才定性为人)前者吸食母血生存,后者出生后呼吸第一口空气,都具有了为生存而自私的特性,此时,人性便只有予生具来为生存而必须的自私,而没有善恶之分(当然,如果你从概念上将这种必须的自私也归纳为恶,那就另当别论了)或许先贤们所说的人性,是指天性吧?即人在成为细胞之前,还是分子,原子,原子核乃至夸克等等之前的什么克便携带而来的(或者这就是"道"所说的无中生有~它看不见,摸不着,若无!但其实却早已存在!也就是佛说的空!同时也就是前世今生的因果之缘…薛定谔的猫理论也只是据"道"学说,和佛学的出相入相而来而已)根据物质不变定律…人死后只不过是作了分子分离于宇宙万物之中,而这些分子又经过空气,物质等等让活人吸叫转化后成为精子,卵子结合重组成人…所以定性这种天性善恶,恐惊我们还没足够这种智慧…故只能说人性予生具来是自私的,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习相近,性乃迁而来的(包括从母体胎感习来)仅个人愚见,向大家们学习了,谢不吝赐教斧正。

孟子“性善”之说,告子“性无善恶”,荀子曰“性恶”,佛教是“由心入性”,那么人之初,性到底是善是恶?

如果认同“不善即恶”的人类理念,那么就很容易得出“人性本善”的文化结论。此为一。第二,“人之初,性本善”特指初生婴儿,此时的所谓“赤子之心”并不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赤子之心的“善”具有先天性而不具有社会性。然而,“恶”完全是社会性(后天性)的产物,故谓之“作恶”。(没有“作善”一说)第三,子思《中庸》言“未发谓之中”,“已发中节”则谓之“和”。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孟子  义加戏  性善  孟子为什么说性善  为什么都说孟子义加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