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药》可以说是处处充满了隐喻。可以说这部小说也是和鲁迅写的很多小说有共同的特点。当时批判民族自卑的不止鲁迅一个人。看五四的杂文,鲁迅,胡适,刘半农,都在搞这种东西。有人用这些话来否定鲁迅,说鲁迅等人所说的民族劣根性是片面的。他们举例说某个国家没有这种事。你怎么知道他没有?

鲁迅的药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药?

鲁迅的药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药

感谢邀请。鲁迅的小说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鲁迅先生以此为背景,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提笔开药。文中牺牲的革命者夏瑜即暗喻鉴湖女侠秋瑾。

鲁迅这篇药,可以说处处充满隐喻,可以说这也是药这篇小说,和鲁迅写的很多小说共同的特点。革命者以血去医治社会的苦难,而国民对此却毫不领情,不仅像凑热闹一样地去围观斩刑,而且还在费尽心机,在英雄被砍头滞后,从刽子手那里买到了人血馒头,指望以他的血去医治自己儿子的疾病。在这里,华老栓一心想要买的人血馒头,显然并不具有医治肺结核的作用,因为这并不是药,只能给人带来虚幻的心理安慰。

而另一方面,在绝望的鲁迅看来,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因为它同样也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的群众。或许,在鲁迅看来,只有舍此另找新药,才能根治这个老旧社会的病症。在小说的结尾,鲁迅在夏瑜的坟头安排了一个红白相间的小小花环,它或许象征着作者在绝望中仍然怀有的对这个社会的一点点残存的希望。它既表达了鲁迅对烈士的怀念与赞颂,也表达了他对前途的根本上的乐观。

鲁迅批判了半天劣根思想,最终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样说吧,就像你去医院检查,通过CT核磁等各种手段发现身上某处有毛病,但是他们能治疗你的病吗?不可能,他们只能发现你的病,却不能给你开出药方来,让你药到病除。甚至得了癌症的人生病,他们也只能发现,最终也只是束手无策。你能说这些手段没有用吗?当然有用,他们的用处就是告诉你病根在哪里?你可以循着病根找下去,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来。

还有在那个时代,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可不光是鲁迅先生一个人,你读读五四时代的杂文,鲁迅胡适刘半农他们都在从事这样的事。对于鲁迅以及他的五四时代的文化巨匠一样,他们发现问题,痛批问题,告诉国民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我们必须加以改正,加以治疗。例如文化里的吃人,什么二十四孝,这种被我们堂而皇之宣传的文化,竟然让一个人为了所谓的孝顺去埋葬自己的儿子郭巨埋儿,这难道不是吃人?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你凭什么埋葬了他去博取一个孝的名声。

还有卧冰求鲤,正常思维的人肯定不会这么干,大冬天卧到冰上去暖化冰捉鱼,你他妈拿跟棍子砸开冰块好不好。反正我们都在宣扬这种愚昧的文化,宣扬的人未必就相信,他们却愿意相信这样的文化。还有著名的忠,死忠成了一个人的评价标准,反正就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而且这样的死还不是自己去死,往往带着一家子无论老小一起死。

再说节,妇女为了一个贞节牌坊,要一生守寡的,还没过门,订亲的男人死了,就要守望门寡,还有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违背人性的口号居然流传。这都是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国人奉为至理的事啊,五四文化巨匠们就联手打败他们,他们喊出的口号就是要铸造新青年,带出新中国。正是在五四文化巨匠们的熏陶小,中国才逐渐觉醒,一点点抛弃旧有的思想,不但接受国外的技术,也要接受国外的思想。

诚然,五四文化大师们当时有一些激进的理论,比如彻底废除汉字,比如全盘西化等等。这是他们探索中有争议的一点。毕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们提出极端的理论是希望国家快速强大。有人用这些话来否定鲁迅,说鲁迅等人所说的民族劣根性是片面的。他们举例说某某人没有。你怎么知道他没有?也许有些人就是没有,但大多数人都有。你怎么能否认呢?


文章TAG:鲁迅药题目作用是什么  鲁迅  题目  背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