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国体是联邦制 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国

美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联邦制

就是几个独立的地方联合起来的国家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统一的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准。

什么是联邦制

3,联邦制国家有哪些

世界联邦制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多米尼加联邦、圣基茨百-尼维斯联邦、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俄罗斯、奥地利、德国、瑞士、印度、马来西亚、缅度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塞俄比亚、苏丹问、尼日利亚、利比里亚、科摩罗、澳大利亚、密答克罗尼西亚联邦等。联邦制国家是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联盟国家。所谓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成员原为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后把一部分权力交给联邦政府,同时保留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文化特点(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国籍。(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联邦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联邦制国家有哪些

4,美国是联邦制吗在每个州都有自主权的情况下总统及其他政府机构的权威如何保证

题主若非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对问不出这个问题的,可见题主的才华“似在齐下高于杜上”,这个问题就像一壶开水,浇开了我满脑子的方便面,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联邦制和周朝的诸侯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一共六个字只有一个“的”字是一样的,可见差别之大。其次就是联邦制各州的领导叫州长,但是都是选出来的,程序实在麻烦,显而易见,人多口杂,选出来的领导哪有什么权威,怎么能有高速的行政效率。分封制优势就很明显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才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对胎,上下阶级明显,井然有序,别说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想想都过瘾。最后,联邦制下的州长除了外交和国防,实际上就等同于本州的总统,以至于一些州长,自由散漫,竟敢非议总统的决议,就知道一味地讨好本州百姓,致使总统不像个总统,州长不像个下属。诸侯制可就非常优越了,百姓等同于禽兽,活着就为了交税和打仗,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各有各的样,简直是完美的制度。
题主若非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对问不出这个问题的,可见题主的才华“似在齐下高于杜上”,这个问题就像一壶开水,浇开了我满脑子的方便面,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联邦制和周朝的诸侯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一共六个字只有一个“的”字是一样的,可见差别之大。其次就是联邦制各州的领导叫州长,但是都是选出来的,程序实在麻烦,显而易见,人多口杂,选出来的领导哪有什么权威,怎么能有高速的行政效率。分封制优势就很明显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才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对胎,上下阶级明显,井然有序,别说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想想都过瘾。最后,联邦制下的州长除了外交和国防,实际上就等同于本州的总统,以至于一些州长,自由散漫,竟敢非议总统的决议,就知道一味地讨好本州百姓,致使总统不像个总统,州长不像个下属。诸侯制可就非常优越了,百姓等同于禽兽,活着就为了交税和打仗,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各有各的样,简直是完美的制度。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类问题,共和制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治权力机关。当代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我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而民主共和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政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他又主要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复合制的主要形式是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指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邦、州)组成的联盟国家。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主要的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狭义政治制度指政体,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立法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最高级政府为国务院。至于它们实际上的权力分工和权力运作,和政体无关。
题主若非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对问不出这个问题的,可见题主的才华“似在齐下高于杜上”,这个问题就像一壶开水,浇开了我满脑子的方便面,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联邦制和周朝的诸侯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一共六个字只有一个“的”字是一样的,可见差别之大。其次就是联邦制各州的领导叫州长,但是都是选出来的,程序实在麻烦,显而易见,人多口杂,选出来的领导哪有什么权威,怎么能有高速的行政效率。分封制优势就很明显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才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对胎,上下阶级明显,井然有序,别说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想想都过瘾。最后,联邦制下的州长除了外交和国防,实际上就等同于本州的总统,以至于一些州长,自由散漫,竟敢非议总统的决议,就知道一味地讨好本州百姓,致使总统不像个总统,州长不像个下属。诸侯制可就非常优越了,百姓等同于禽兽,活着就为了交税和打仗,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各有各的样,简直是完美的制度。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类问题,共和制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治权力机关。当代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我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而民主共和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政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他又主要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复合制的主要形式是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指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邦、州)组成的联盟国家。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主要的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狭义政治制度指政体,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立法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最高级政府为国务院。至于它们实际上的权力分工和权力运作,和政体无关。时代的战物,当各州与联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肯定要解体。随着美国军事国外扩张,拖垮经济,又遇上这次新型疫情,实体经济空洞化,联邦政府救灾不力和即将到来的经济大萧条,经济衰退成必然,债台高筑,各州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解体是迟早的事。
题主若非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对问不出这个问题的,可见题主的才华“似在齐下高于杜上”,这个问题就像一壶开水,浇开了我满脑子的方便面,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联邦制和周朝的诸侯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一共六个字只有一个“的”字是一样的,可见差别之大。其次就是联邦制各州的领导叫州长,但是都是选出来的,程序实在麻烦,显而易见,人多口杂,选出来的领导哪有什么权威,怎么能有高速的行政效率。分封制优势就很明显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才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对胎,上下阶级明显,井然有序,别说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想想都过瘾。最后,联邦制下的州长除了外交和国防,实际上就等同于本州的总统,以至于一些州长,自由散漫,竟敢非议总统的决议,就知道一味地讨好本州百姓,致使总统不像个总统,州长不像个下属。诸侯制可就非常优越了,百姓等同于禽兽,活着就为了交税和打仗,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各有各的样,简直是完美的制度。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类问题,共和制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治权力机关。当代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我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而民主共和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政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他又主要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复合制的主要形式是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指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邦、州)组成的联盟国家。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主要的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狭义政治制度指政体,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立法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最高级政府为国务院。至于它们实际上的权力分工和权力运作,和政体无关。时代的战物,当各州与联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肯定要解体。随着美国军事国外扩张,拖垮经济,又遇上这次新型疫情,实体经济空洞化,联邦政府救灾不力和即将到来的经济大萧条,经济衰退成必然,债台高筑,各州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解体是迟早的事。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等地理屏障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随着俄国的彼得大帝一方面在国力致力于西化改革,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事实上在地理上分隔欧洲和亚洲的乌拉尔山脉尽管蜿蜒长达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点海拔也不过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显然乌拉尔山脉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上既没阻挡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也没成为俄罗斯自西向东征服西伯利亚的障碍。同样从海上将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天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古希腊时代就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爆发于此。海峡没能阻止希腊人跨海远征特洛伊,没能阻止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同样也没能阻止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正因为缺乏天然的地缘屏障,所以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而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恰恰就发源于地中海。事实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版图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在当时甚至根本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时这一并不被视为欧洲的地区可不小——这一地区占据了如今欧洲面积的一半左右。当时的欧洲实际上就以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与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大陆的西部被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多瑙河、莱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而在欧洲大陆的西北方向还分布着三个大岛——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以及一系列小岛。这些地理屏障将欧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的地缘板块,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强势的核心板块,所以无论是法国或是德国单纯依靠自身体量要想压制整个欧洲其实是无比艰难的。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在自然地理上也有高山大川的阻隔,那么为什么就能形成大一统帝国呢?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辽阔大国,在其境内的确存在着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华文明最初发源诞生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着适宜农耕的大面积冲击平原的;相比之下欧洲只有支离破碎在板块,缺乏大面积的适宜定居农业的冲积平原,所以往往形成城邦割据的状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大一统思想意识,尽管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缔造的,然而其实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战国七雄连年征战、诸子百家纵横争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的。然而这种思维意识形态却是欧洲人所不具备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缔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罗马帝国同样欠缺这种思维意识,事实上罗马帝国和中华秦帝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秦帝国具有明确的混一天下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奋六世之余烈;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扩张是没明确目标的——罗马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尝试帝国是否还有继续扩张的实力。公元9年罗马帝国的扩张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挫败,也正是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欧洲日后的历史进程: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发动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随后罗马在自己占领的日耳曼地区建立了日耳曼尼亚行省。如果罗马的这次征服战争取得成功的话,那么罗马帝国的疆域将可能从地中海地区扩张到今天的德国,甚至可能进一步向东延伸到东欧地区,那么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系就可能被纳入到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欧洲就有可能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到了公元6年前后如今位于易北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已悉数被罗马占领,大受鼓舞的奥古斯都决定乘胜追击,于是罗马军团兵分两路:两支精兵分别从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出发向波西米亚(今捷克)挺近。公元9年9月本来臣服于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阿米尼乌斯暗中与其他日耳曼部落联络并设计将罗马指挥官瓦鲁斯诱入条顿堡森林,最终将瓦鲁斯所率的3个全团全歼。这场战争彻底打破罗马一统欧洲的势头,罗马的疆域最终被限定于地中海地区,而如今的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均不在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由于华夏民族早就孕育出作为全民共识的大一统思想,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较为顺利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废分封行郡县并统一帝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这种统一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必须接纳这一体系。相比之下欧洲由于缺乏这样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意味着欧洲的大一统帝国必须具备足以压制各地的绝对军事优势,否则一旦当帝国中枢处于衰败状态时各地就会出现群雄并起的现象。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得以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帝国,然而随着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覆灭之后欧洲就进入到了封建采邑制度盛行的中世纪。相比之下中国也曾经历过与罗马的蛮族入侵类似的五胡乱华,然而在经历五胡乱华以及之后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之后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维仍使中国人得以缔造大一统的隋唐帝国。正如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一旦形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样的是:欧洲的分裂状态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始终有力量会试图维持欧洲的均势而不希望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为避免有强大的世俗政权崛起威胁神权统治往往联合欧洲各国打压势力强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会势力式微后正处于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确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对欧洲大陆英国严防死守可能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欧洲大陆的国家出现,以免威胁自己的霸权,为此不惜联合欧洲各国同拿破仑和希特勒交锋;二战后英国辉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战格局,欧洲分裂成为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总之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1833年欧洲历史学家冯·兰克在其所著的《论列强》一文中提出了“均势”概念。欧洲均势这一概念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列强基于“国家理由”必然因争权夺势而发生冲突。在此过程中单个实力较弱的国家将倾向于结成联盟以抗衡意图称霸全欧洲的强国。技术因素的变化会导致霸权觊觎者的新陈代谢,但只要一国出现独霸全欧洲的倾向就会使均势自然生成。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缘格局使其在军事上处于一种难攻易守的状态,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英国独树一帜的格局。英国面对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进可涉足其中,退可置身事外。这种独特的地缘格局使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诸国激烈厮杀之际置身事外坐观成败,直到形势明朗化再选择加入即将胜利的一方以摘取胜利果实。英国在欧洲大陆尽可能置身事外的同时开始积极致力于海外殖民扩张。以海洋经济和海军作为立国之本的英国其实根本没跨海作战一统欧洲大陆的力量,即使战胜其他欧洲国家也没能力领导整个欧洲大陆。既然英国自己没有实力成为欧洲霸主,那么就得阻止其他欧洲国家的争霸意图。如果某个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那么英国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统一的欧洲强权会对英国的海外贸易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而这对英国这种海权型国家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况且统一的欧洲强权也会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如果说英国是流离于欧洲体系边缘的侧翼国家,那么位于欧洲东部的俄国同样是这一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侧翼大国:长期以来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的俄国在欧洲事务中总是若即若离,但俄国绝不能容忍西欧势力的过度东扩,因为这将威胁到俄国在该地区的传统战略空间。拿破仑和希特勒曾尝试以战争手段统一欧洲,然而这种方式被证明势必遭到致力于维护欧洲均势的各国的普遍抵抗,最终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计划都已失败告终。尽管目前一般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黄、白、黑、棕四种,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就衍生出若干介于四大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种通常和东亚人种一样被列为黄色人种,不过印第安人的肤色较东亚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东亚人种不同,所以同为黄色人种的印第安人与东亚中、日、韩等国的人仍存在明显不同的体貌特征。东非黑人和西非黑人长得也不一样:西非黑人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密度大,四肢极为修长,爆发力好,弹跳力极佳,在短跑、篮球、橄榄球的领域都非常具有优势;相比之下东非黑人东非黑人就显得瘦弱一些,但东非黑人的耐力更好,在马拉松和长跑运动上就占有优势。事实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的肤色就没西非人那么黑,更像是介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过渡性人种。同样欧洲尽管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但实际上白人内部也并不是都长一个模样: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人在肤色、眼色上都比北欧人相对更深,头发也多为黑色,这和金发碧眼的北欧日耳曼人种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欧洲的种族结构是复杂的,欧洲的语言体系同样是复杂的:仅欧盟的官方语言就有24种之多。尽管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信奉基督教,但在基督教内部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主要教派彼此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分歧的,何况欧洲东南部的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国还生活着相当多的穆斯林人口。由此可见欧洲的种族、语言、宗教结构都是支离破碎的,所以在欧洲宗教统一没群众基础,文化统一缺乏共同语言,而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模式又被证明行不通,所以二战后欧洲人开始尝试另一种全新的统一模式。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亚历山大·科耶夫并没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概念,他的设想是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届时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而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由此诞生。事实上在各国政治家就成立欧洲共同体的过程中一开始并没将一体化进程限定在经济领域,当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防卫共同体计划——说白了就是和如今马克龙所提倡的打造统一的欧洲军其实是一个概念。不过这一概念在当时未免过于超前了:要知道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刚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要实现军事上的互信可谓是难上加难。1954年9月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关于防卫共同体的方案,欧洲共同体的职能因此被限定于经济领域。谁也想不到时过境迁之后当年否决防卫共同体计划的法国如今却成为统一的欧洲军队最大的鼓吹者。从1973年起丹麦、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陆续加入欧共体。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由此正式升级成为欧盟。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作为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开始替代之前各自发行的马克、法郎等货币开始运作。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至此欧盟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极为成功的:在横向的规模扩张上欧盟成员国数量增长到28个,成员国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了5亿多,经济总量达到了18.74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纵向的合作深度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元似乎已向世人证明了欧洲货币统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盟的成功经验一度掩盖了这些问题,然而目前有的问题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欧盟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欧洲——欧盟的存在的确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欧盟的发展并不能与欧洲一体化完全划等号。目前欧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其中欧盟成员国只有28个,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非欧盟成员国,而这其中最难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恐怕是俄罗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罗斯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因此在西欧各国眼中俄罗斯一直就被视为混合着游牧民族血统的”白色鞑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是被排斥在欧洲体系之外的。即使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统一欧洲体系其实也是很难构建的:即使在排除掉俄罗斯后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可是一向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势力范围的,事实上如今的乌克兰问题正是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地缘博弈产生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欧盟继续东扩无疑时将会和俄罗斯发生摩擦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欧盟不向白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扩张,而是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西欧、南欧、中欧、北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统一体系是否可能呢?其实仍有难度——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欧盟成员国包围的瑞士出于既定的中立国策而拒绝加入欧盟,恐怕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瑞士也并没特别迫切希望加入欧盟的诉求。现在我们假设欧盟不仅放弃继续东扩,短期内也不谋求整合尚未加入的瑞士、挪威西欧、北欧国家,而是着力于深化欧盟内部的合作深度,从而对这些尚未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产生示范效应是否可行呢?应该说这是一种最为务实的选择,不过依然存在一定挑战。英国脱欧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诸多潜在深层问题的:事实上在欧盟的持续扩张过程中早就潜伏下诸多深层问题,在英国脱欧之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尽管对欧盟的某些具体运作条款有争议,但总体上看欧盟无论是在横向规模或是纵向的合作深度上都是不断加深,然而英国脱欧开启了一个先例就是欧盟首次出现成员国减少的现象。在此之前尽管从未有成员国退出欧盟的先例,然而实际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客观上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英国脱欧既有自身特有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欧盟潜伏问题的爆发:就英国自身来看这个岛国其实一直和欧洲大陆国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英国与美国还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而作为欧盟前身欧共体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可能维护欧洲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话语权,当英国试图加入欧共体时就曾被法国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而加以拒绝。尽管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英国加入了欧共体,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仍是纠结的——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并没加入欧元区。如果说这些因素都是英国所特有的,那么以下将要谈到的问题可就不是英国特有的了,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欧盟在未来不确定的阶段存在一定的解体风险:过去几十年里欧盟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官僚的庞然大物:相当可观的薪酬待遇使欧盟成为各国公务员向往的地方,而这些在欧盟机构中得到一官半职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全力维护这台机器。获得权力的人自然会希望扩张自己的权力,欧盟作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个国际性组织要扩张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欧盟成员国需要上交一部分主权。欧元的诞生背后实际上就是欧盟成员国对自主货币发行权的放弃。是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对此心甘情愿呢?实际上有一部分成员国未必那么心甘情愿,只是为享受联盟带来的好处而进行了妥协。事实上作为整体的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是存在一种博弈关系的:尽管欧盟设有外交专员,但迄今为止欧盟很难在外交政策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毕竟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未必完全一致。在出兵利比亚的问题上英、法追随美国投了赞成票,而德国则选择了弃权。欧盟说到底只是一个国际组织,而加入该组织的各成员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欧盟的东扩使大量原东欧华约阵营的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尽管这些国家大多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转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比起老牌欧盟成员国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于是大量来自东欧新成员国的移民开始涌入英、法、德老牌成员国,使这些老牌成员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实上这也是英国脱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欧盟东扩的进程加深了欧盟内部的东西矛盾,那么其实一直以来欧盟内部还潜伏着南北矛盾。这一矛盾表面上没东西矛盾那么明显的,但其实一直存在。尽管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南欧,然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治欧洲的是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从此南欧在政治上不得不附属于北欧。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欧洲的贸易航线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至此南欧继失去政治上的主导权后又失去了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从此北欧人就形成了一种对南欧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南北欧之间在种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潜伏下了对立情绪。事实上欧盟内部一直存在两大不同的经济体系:一种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一种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地中海国家为代表,两种经济体系之间的摩擦使欧元区存在分裂为南、北两大区域的风险。客观上目前南欧国家在经济上的确与北欧存在差距:在2008年的欧债危机中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个所谓的”欧猪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没少拉整个欧盟的后腿。2016年9月当欧元区财长在布拉迪斯拉发讨论希腊改革进程是否符合债权国要求时7个南欧国家却在雅典召开反紧缩政策峰会,这实际上正是欧元区南北方之间矛盾的反映。
题主若非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对问不出这个问题的,可见题主的才华“似在齐下高于杜上”,这个问题就像一壶开水,浇开了我满脑子的方便面,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联邦制和周朝的诸侯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一共六个字只有一个“的”字是一样的,可见差别之大。其次就是联邦制各州的领导叫州长,但是都是选出来的,程序实在麻烦,显而易见,人多口杂,选出来的领导哪有什么权威,怎么能有高速的行政效率。分封制优势就很明显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才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对胎,上下阶级明显,井然有序,别说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想想都过瘾。最后,联邦制下的州长除了外交和国防,实际上就等同于本州的总统,以至于一些州长,自由散漫,竟敢非议总统的决议,就知道一味地讨好本州百姓,致使总统不像个总统,州长不像个下属。诸侯制可就非常优越了,百姓等同于禽兽,活着就为了交税和打仗,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各有各的样,简直是完美的制度。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类问题,共和制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治权力机关。当代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我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而民主共和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政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他又主要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复合制的主要形式是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指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邦、州)组成的联盟国家。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主要的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狭义政治制度指政体,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立法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最高级政府为国务院。至于它们实际上的权力分工和权力运作,和政体无关。时代的战物,当各州与联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肯定要解体。随着美国军事国外扩张,拖垮经济,又遇上这次新型疫情,实体经济空洞化,联邦政府救灾不力和即将到来的经济大萧条,经济衰退成必然,债台高筑,各州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解体是迟早的事。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等地理屏障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随着俄国的彼得大帝一方面在国力致力于西化改革,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事实上在地理上分隔欧洲和亚洲的乌拉尔山脉尽管蜿蜒长达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点海拔也不过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显然乌拉尔山脉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上既没阻挡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也没成为俄罗斯自西向东征服西伯利亚的障碍。同样从海上将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天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古希腊时代就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爆发于此。海峡没能阻止希腊人跨海远征特洛伊,没能阻止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同样也没能阻止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正因为缺乏天然的地缘屏障,所以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而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恰恰就发源于地中海。事实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版图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在当时甚至根本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时这一并不被视为欧洲的地区可不小——这一地区占据了如今欧洲面积的一半左右。当时的欧洲实际上就以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与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大陆的西部被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多瑙河、莱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而在欧洲大陆的西北方向还分布着三个大岛——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以及一系列小岛。这些地理屏障将欧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的地缘板块,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强势的核心板块,所以无论是法国或是德国单纯依靠自身体量要想压制整个欧洲其实是无比艰难的。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在自然地理上也有高山大川的阻隔,那么为什么就能形成大一统帝国呢?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辽阔大国,在其境内的确存在着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华文明最初发源诞生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着适宜农耕的大面积冲击平原的;相比之下欧洲只有支离破碎在板块,缺乏大面积的适宜定居农业的冲积平原,所以往往形成城邦割据的状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大一统思想意识,尽管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缔造的,然而其实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战国七雄连年征战、诸子百家纵横争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的。然而这种思维意识形态却是欧洲人所不具备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缔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罗马帝国同样欠缺这种思维意识,事实上罗马帝国和中华秦帝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秦帝国具有明确的混一天下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奋六世之余烈;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扩张是没明确目标的——罗马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尝试帝国是否还有继续扩张的实力。公元9年罗马帝国的扩张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挫败,也正是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欧洲日后的历史进程: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发动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随后罗马在自己占领的日耳曼地区建立了日耳曼尼亚行省。如果罗马的这次征服战争取得成功的话,那么罗马帝国的疆域将可能从地中海地区扩张到今天的德国,甚至可能进一步向东延伸到东欧地区,那么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系就可能被纳入到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欧洲就有可能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到了公元6年前后如今位于易北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已悉数被罗马占领,大受鼓舞的奥古斯都决定乘胜追击,于是罗马军团兵分两路:两支精兵分别从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出发向波西米亚(今捷克)挺近。公元9年9月本来臣服于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阿米尼乌斯暗中与其他日耳曼部落联络并设计将罗马指挥官瓦鲁斯诱入条顿堡森林,最终将瓦鲁斯所率的3个全团全歼。这场战争彻底打破罗马一统欧洲的势头,罗马的疆域最终被限定于地中海地区,而如今的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均不在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由于华夏民族早就孕育出作为全民共识的大一统思想,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较为顺利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废分封行郡县并统一帝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这种统一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必须接纳这一体系。相比之下欧洲由于缺乏这样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意味着欧洲的大一统帝国必须具备足以压制各地的绝对军事优势,否则一旦当帝国中枢处于衰败状态时各地就会出现群雄并起的现象。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得以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帝国,然而随着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覆灭之后欧洲就进入到了封建采邑制度盛行的中世纪。相比之下中国也曾经历过与罗马的蛮族入侵类似的五胡乱华,然而在经历五胡乱华以及之后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之后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维仍使中国人得以缔造大一统的隋唐帝国。正如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一旦形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样的是:欧洲的分裂状态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始终有力量会试图维持欧洲的均势而不希望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为避免有强大的世俗政权崛起威胁神权统治往往联合欧洲各国打压势力强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会势力式微后正处于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确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对欧洲大陆英国严防死守可能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欧洲大陆的国家出现,以免威胁自己的霸权,为此不惜联合欧洲各国同拿破仑和希特勒交锋;二战后英国辉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战格局,欧洲分裂成为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总之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1833年欧洲历史学家冯·兰克在其所著的《论列强》一文中提出了“均势”概念。欧洲均势这一概念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列强基于“国家理由”必然因争权夺势而发生冲突。在此过程中单个实力较弱的国家将倾向于结成联盟以抗衡意图称霸全欧洲的强国。技术因素的变化会导致霸权觊觎者的新陈代谢,但只要一国出现独霸全欧洲的倾向就会使均势自然生成。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缘格局使其在军事上处于一种难攻易守的状态,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英国独树一帜的格局。英国面对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进可涉足其中,退可置身事外。这种独特的地缘格局使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诸国激烈厮杀之际置身事外坐观成败,直到形势明朗化再选择加入即将胜利的一方以摘取胜利果实。英国在欧洲大陆尽可能置身事外的同时开始积极致力于海外殖民扩张。以海洋经济和海军作为立国之本的英国其实根本没跨海作战一统欧洲大陆的力量,即使战胜其他欧洲国家也没能力领导整个欧洲大陆。既然英国自己没有实力成为欧洲霸主,那么就得阻止其他欧洲国家的争霸意图。如果某个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那么英国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统一的欧洲强权会对英国的海外贸易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而这对英国这种海权型国家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况且统一的欧洲强权也会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如果说英国是流离于欧洲体系边缘的侧翼国家,那么位于欧洲东部的俄国同样是这一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侧翼大国:长期以来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的俄国在欧洲事务中总是若即若离,但俄国绝不能容忍西欧势力的过度东扩,因为这将威胁到俄国在该地区的传统战略空间。拿破仑和希特勒曾尝试以战争手段统一欧洲,然而这种方式被证明势必遭到致力于维护欧洲均势的各国的普遍抵抗,最终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计划都已失败告终。尽管目前一般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黄、白、黑、棕四种,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就衍生出若干介于四大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种通常和东亚人种一样被列为黄色人种,不过印第安人的肤色较东亚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东亚人种不同,所以同为黄色人种的印第安人与东亚中、日、韩等国的人仍存在明显不同的体貌特征。东非黑人和西非黑人长得也不一样:西非黑人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密度大,四肢极为修长,爆发力好,弹跳力极佳,在短跑、篮球、橄榄球的领域都非常具有优势;相比之下东非黑人东非黑人就显得瘦弱一些,但东非黑人的耐力更好,在马拉松和长跑运动上就占有优势。事实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的肤色就没西非人那么黑,更像是介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过渡性人种。同样欧洲尽管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但实际上白人内部也并不是都长一个模样: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人在肤色、眼色上都比北欧人相对更深,头发也多为黑色,这和金发碧眼的北欧日耳曼人种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欧洲的种族结构是复杂的,欧洲的语言体系同样是复杂的:仅欧盟的官方语言就有24种之多。尽管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信奉基督教,但在基督教内部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主要教派彼此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分歧的,何况欧洲东南部的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国还生活着相当多的穆斯林人口。由此可见欧洲的种族、语言、宗教结构都是支离破碎的,所以在欧洲宗教统一没群众基础,文化统一缺乏共同语言,而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模式又被证明行不通,所以二战后欧洲人开始尝试另一种全新的统一模式。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亚历山大·科耶夫并没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概念,他的设想是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届时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而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由此诞生。事实上在各国政治家就成立欧洲共同体的过程中一开始并没将一体化进程限定在经济领域,当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防卫共同体计划——说白了就是和如今马克龙所提倡的打造统一的欧洲军其实是一个概念。不过这一概念在当时未免过于超前了:要知道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刚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要实现军事上的互信可谓是难上加难。1954年9月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关于防卫共同体的方案,欧洲共同体的职能因此被限定于经济领域。谁也想不到时过境迁之后当年否决防卫共同体计划的法国如今却成为统一的欧洲军队最大的鼓吹者。从1973年起丹麦、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陆续加入欧共体。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由此正式升级成为欧盟。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作为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开始替代之前各自发行的马克、法郎等货币开始运作。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至此欧盟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极为成功的:在横向的规模扩张上欧盟成员国数量增长到28个,成员国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了5亿多,经济总量达到了18.74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纵向的合作深度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元似乎已向世人证明了欧洲货币统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盟的成功经验一度掩盖了这些问题,然而目前有的问题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欧盟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欧洲——欧盟的存在的确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欧盟的发展并不能与欧洲一体化完全划等号。目前欧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其中欧盟成员国只有28个,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非欧盟成员国,而这其中最难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恐怕是俄罗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罗斯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因此在西欧各国眼中俄罗斯一直就被视为混合着游牧民族血统的”白色鞑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是被排斥在欧洲体系之外的。即使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统一欧洲体系其实也是很难构建的:即使在排除掉俄罗斯后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可是一向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势力范围的,事实上如今的乌克兰问题正是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地缘博弈产生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欧盟继续东扩无疑时将会和俄罗斯发生摩擦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欧盟不向白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扩张,而是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西欧、南欧、中欧、北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统一体系是否可能呢?其实仍有难度——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欧盟成员国包围的瑞士出于既定的中立国策而拒绝加入欧盟,恐怕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瑞士也并没特别迫切希望加入欧盟的诉求。现在我们假设欧盟不仅放弃继续东扩,短期内也不谋求整合尚未加入的瑞士、挪威西欧、北欧国家,而是着力于深化欧盟内部的合作深度,从而对这些尚未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产生示范效应是否可行呢?应该说这是一种最为务实的选择,不过依然存在一定挑战。英国脱欧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诸多潜在深层问题的:事实上在欧盟的持续扩张过程中早就潜伏下诸多深层问题,在英国脱欧之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尽管对欧盟的某些具体运作条款有争议,但总体上看欧盟无论是在横向规模或是纵向的合作深度上都是不断加深,然而英国脱欧开启了一个先例就是欧盟首次出现成员国减少的现象。在此之前尽管从未有成员国退出欧盟的先例,然而实际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客观上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英国脱欧既有自身特有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欧盟潜伏问题的爆发:就英国自身来看这个岛国其实一直和欧洲大陆国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英国与美国还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而作为欧盟前身欧共体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可能维护欧洲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话语权,当英国试图加入欧共体时就曾被法国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而加以拒绝。尽管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英国加入了欧共体,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仍是纠结的——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并没加入欧元区。如果说这些因素都是英国所特有的,那么以下将要谈到的问题可就不是英国特有的了,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欧盟在未来不确定的阶段存在一定的解体风险:过去几十年里欧盟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官僚的庞然大物:相当可观的薪酬待遇使欧盟成为各国公务员向往的地方,而这些在欧盟机构中得到一官半职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全力维护这台机器。获得权力的人自然会希望扩张自己的权力,欧盟作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个国际性组织要扩张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欧盟成员国需要上交一部分主权。欧元的诞生背后实际上就是欧盟成员国对自主货币发行权的放弃。是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对此心甘情愿呢?实际上有一部分成员国未必那么心甘情愿,只是为享受联盟带来的好处而进行了妥协。事实上作为整体的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是存在一种博弈关系的:尽管欧盟设有外交专员,但迄今为止欧盟很难在外交政策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毕竟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未必完全一致。在出兵利比亚的问题上英、法追随美国投了赞成票,而德国则选择了弃权。欧盟说到底只是一个国际组织,而加入该组织的各成员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欧盟的东扩使大量原东欧华约阵营的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尽管这些国家大多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转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比起老牌欧盟成员国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于是大量来自东欧新成员国的移民开始涌入英、法、德老牌成员国,使这些老牌成员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实上这也是英国脱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欧盟东扩的进程加深了欧盟内部的东西矛盾,那么其实一直以来欧盟内部还潜伏着南北矛盾。这一矛盾表面上没东西矛盾那么明显的,但其实一直存在。尽管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南欧,然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治欧洲的是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从此南欧在政治上不得不附属于北欧。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欧洲的贸易航线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至此南欧继失去政治上的主导权后又失去了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从此北欧人就形成了一种对南欧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南北欧之间在种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潜伏下了对立情绪。事实上欧盟内部一直存在两大不同的经济体系:一种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一种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地中海国家为代表,两种经济体系之间的摩擦使欧元区存在分裂为南、北两大区域的风险。客观上目前南欧国家在经济上的确与北欧存在差距:在2008年的欧债危机中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个所谓的”欧猪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没少拉整个欧盟的后腿。2016年9月当欧元区财长在布拉迪斯拉发讨论希腊改革进程是否符合债权国要求时7个南欧国家却在雅典召开反紧缩政策峰会,这实际上正是欧元区南北方之间矛盾的反映。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联邦制国家,美国的联邦主体是由50个地位相等的州和一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而俄罗斯的联邦构成则比较复杂,俄罗斯是一个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和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国家。美国的联邦组成就是50个州,这非常简单,但俄罗斯联邦的组成却非常复杂,其中最突出的应该就是其中的22个自治共和国,不过实际上俄罗斯联邦自治共和国的自治权也是相当有限,其拥有的独立主权根本没有办法和美国的州相比。美国联邦制和俄罗斯联邦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首先美国宪法和俄罗斯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界定不一样,并且两国宪法的执行水平也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美国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界定非常清楚明确,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州政府的事务,美国总统也没有权力决定各州州长的去留,所以就算美国总统和美国某个州的州长存在意见分歧和矛盾,总统也无权罢免州长。相比于美国,俄罗斯宪法对于地方和联邦政府权力的界定就比较模糊,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宪法难以像美国宪法那样得到最严格的执行。俄罗斯虽然名义上是一个三权分立体制国家,但俄罗斯议会和法院根本无法制衡总统的权力。俄罗斯地方行政长官有些是由总统直接任命,而像俄联邦自治共和国的行政长官在上任之前却必须首先获得俄罗斯总统的任命,所以俄罗斯的联邦制实际上有点名不副实。美国是正宗的联邦制国家,而俄罗斯更像是一个披着联邦制外衣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俄罗斯的联邦制之所以会呈现出很多中央集权制的特点,这不仅是跟俄罗斯特殊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也是跟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民族结构有关,毕竟俄罗斯如果实行像美国那样自由的联邦制,那俄罗斯这个国家很可能会再次发生分裂。
题主若非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对问不出这个问题的,可见题主的才华“似在齐下高于杜上”,这个问题就像一壶开水,浇开了我满脑子的方便面,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联邦制和周朝的诸侯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一共六个字只有一个“的”字是一样的,可见差别之大。其次就是联邦制各州的领导叫州长,但是都是选出来的,程序实在麻烦,显而易见,人多口杂,选出来的领导哪有什么权威,怎么能有高速的行政效率。分封制优势就很明显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才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对胎,上下阶级明显,井然有序,别说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想想都过瘾。最后,联邦制下的州长除了外交和国防,实际上就等同于本州的总统,以至于一些州长,自由散漫,竟敢非议总统的决议,就知道一味地讨好本州百姓,致使总统不像个总统,州长不像个下属。诸侯制可就非常优越了,百姓等同于禽兽,活着就为了交税和打仗,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各有各的样,简直是完美的制度。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类问题,共和制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治权力机关。当代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我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而民主共和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政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他又主要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复合制的主要形式是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指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邦、州)组成的联盟国家。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主要的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狭义政治制度指政体,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立法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最高级政府为国务院。至于它们实际上的权力分工和权力运作,和政体无关。时代的战物,当各州与联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肯定要解体。随着美国军事国外扩张,拖垮经济,又遇上这次新型疫情,实体经济空洞化,联邦政府救灾不力和即将到来的经济大萧条,经济衰退成必然,债台高筑,各州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解体是迟早的事。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等地理屏障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随着俄国的彼得大帝一方面在国力致力于西化改革,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事实上在地理上分隔欧洲和亚洲的乌拉尔山脉尽管蜿蜒长达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点海拔也不过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显然乌拉尔山脉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上既没阻挡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也没成为俄罗斯自西向东征服西伯利亚的障碍。同样从海上将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天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古希腊时代就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爆发于此。海峡没能阻止希腊人跨海远征特洛伊,没能阻止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同样也没能阻止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正因为缺乏天然的地缘屏障,所以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而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恰恰就发源于地中海。事实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版图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在当时甚至根本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时这一并不被视为欧洲的地区可不小——这一地区占据了如今欧洲面积的一半左右。当时的欧洲实际上就以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与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大陆的西部被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多瑙河、莱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而在欧洲大陆的西北方向还分布着三个大岛——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以及一系列小岛。这些地理屏障将欧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的地缘板块,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强势的核心板块,所以无论是法国或是德国单纯依靠自身体量要想压制整个欧洲其实是无比艰难的。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在自然地理上也有高山大川的阻隔,那么为什么就能形成大一统帝国呢?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辽阔大国,在其境内的确存在着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华文明最初发源诞生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着适宜农耕的大面积冲击平原的;相比之下欧洲只有支离破碎在板块,缺乏大面积的适宜定居农业的冲积平原,所以往往形成城邦割据的状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大一统思想意识,尽管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缔造的,然而其实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战国七雄连年征战、诸子百家纵横争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的。然而这种思维意识形态却是欧洲人所不具备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缔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罗马帝国同样欠缺这种思维意识,事实上罗马帝国和中华秦帝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秦帝国具有明确的混一天下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奋六世之余烈;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扩张是没明确目标的——罗马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尝试帝国是否还有继续扩张的实力。公元9年罗马帝国的扩张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挫败,也正是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欧洲日后的历史进程: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发动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随后罗马在自己占领的日耳曼地区建立了日耳曼尼亚行省。如果罗马的这次征服战争取得成功的话,那么罗马帝国的疆域将可能从地中海地区扩张到今天的德国,甚至可能进一步向东延伸到东欧地区,那么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系就可能被纳入到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欧洲就有可能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到了公元6年前后如今位于易北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已悉数被罗马占领,大受鼓舞的奥古斯都决定乘胜追击,于是罗马军团兵分两路:两支精兵分别从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出发向波西米亚(今捷克)挺近。公元9年9月本来臣服于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阿米尼乌斯暗中与其他日耳曼部落联络并设计将罗马指挥官瓦鲁斯诱入条顿堡森林,最终将瓦鲁斯所率的3个全团全歼。这场战争彻底打破罗马一统欧洲的势头,罗马的疆域最终被限定于地中海地区,而如今的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均不在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由于华夏民族早就孕育出作为全民共识的大一统思想,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较为顺利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废分封行郡县并统一帝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这种统一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必须接纳这一体系。相比之下欧洲由于缺乏这样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意味着欧洲的大一统帝国必须具备足以压制各地的绝对军事优势,否则一旦当帝国中枢处于衰败状态时各地就会出现群雄并起的现象。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得以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帝国,然而随着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覆灭之后欧洲就进入到了封建采邑制度盛行的中世纪。相比之下中国也曾经历过与罗马的蛮族入侵类似的五胡乱华,然而在经历五胡乱华以及之后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之后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维仍使中国人得以缔造大一统的隋唐帝国。正如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一旦形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样的是:欧洲的分裂状态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始终有力量会试图维持欧洲的均势而不希望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为避免有强大的世俗政权崛起威胁神权统治往往联合欧洲各国打压势力强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会势力式微后正处于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确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对欧洲大陆英国严防死守可能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欧洲大陆的国家出现,以免威胁自己的霸权,为此不惜联合欧洲各国同拿破仑和希特勒交锋;二战后英国辉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战格局,欧洲分裂成为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总之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1833年欧洲历史学家冯·兰克在其所著的《论列强》一文中提出了“均势”概念。欧洲均势这一概念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列强基于“国家理由”必然因争权夺势而发生冲突。在此过程中单个实力较弱的国家将倾向于结成联盟以抗衡意图称霸全欧洲的强国。技术因素的变化会导致霸权觊觎者的新陈代谢,但只要一国出现独霸全欧洲的倾向就会使均势自然生成。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缘格局使其在军事上处于一种难攻易守的状态,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英国独树一帜的格局。英国面对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进可涉足其中,退可置身事外。这种独特的地缘格局使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诸国激烈厮杀之际置身事外坐观成败,直到形势明朗化再选择加入即将胜利的一方以摘取胜利果实。英国在欧洲大陆尽可能置身事外的同时开始积极致力于海外殖民扩张。以海洋经济和海军作为立国之本的英国其实根本没跨海作战一统欧洲大陆的力量,即使战胜其他欧洲国家也没能力领导整个欧洲大陆。既然英国自己没有实力成为欧洲霸主,那么就得阻止其他欧洲国家的争霸意图。如果某个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那么英国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统一的欧洲强权会对英国的海外贸易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而这对英国这种海权型国家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况且统一的欧洲强权也会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如果说英国是流离于欧洲体系边缘的侧翼国家,那么位于欧洲东部的俄国同样是这一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侧翼大国:长期以来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的俄国在欧洲事务中总是若即若离,但俄国绝不能容忍西欧势力的过度东扩,因为这将威胁到俄国在该地区的传统战略空间。拿破仑和希特勒曾尝试以战争手段统一欧洲,然而这种方式被证明势必遭到致力于维护欧洲均势的各国的普遍抵抗,最终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计划都已失败告终。尽管目前一般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黄、白、黑、棕四种,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就衍生出若干介于四大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种通常和东亚人种一样被列为黄色人种,不过印第安人的肤色较东亚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东亚人种不同,所以同为黄色人种的印第安人与东亚中、日、韩等国的人仍存在明显不同的体貌特征。东非黑人和西非黑人长得也不一样:西非黑人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密度大,四肢极为修长,爆发力好,弹跳力极佳,在短跑、篮球、橄榄球的领域都非常具有优势;相比之下东非黑人东非黑人就显得瘦弱一些,但东非黑人的耐力更好,在马拉松和长跑运动上就占有优势。事实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的肤色就没西非人那么黑,更像是介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过渡性人种。同样欧洲尽管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但实际上白人内部也并不是都长一个模样: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人在肤色、眼色上都比北欧人相对更深,头发也多为黑色,这和金发碧眼的北欧日耳曼人种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欧洲的种族结构是复杂的,欧洲的语言体系同样是复杂的:仅欧盟的官方语言就有24种之多。尽管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信奉基督教,但在基督教内部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主要教派彼此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分歧的,何况欧洲东南部的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国还生活着相当多的穆斯林人口。由此可见欧洲的种族、语言、宗教结构都是支离破碎的,所以在欧洲宗教统一没群众基础,文化统一缺乏共同语言,而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模式又被证明行不通,所以二战后欧洲人开始尝试另一种全新的统一模式。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亚历山大·科耶夫并没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概念,他的设想是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届时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而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由此诞生。事实上在各国政治家就成立欧洲共同体的过程中一开始并没将一体化进程限定在经济领域,当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防卫共同体计划——说白了就是和如今马克龙所提倡的打造统一的欧洲军其实是一个概念。不过这一概念在当时未免过于超前了:要知道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刚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要实现军事上的互信可谓是难上加难。1954年9月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关于防卫共同体的方案,欧洲共同体的职能因此被限定于经济领域。谁也想不到时过境迁之后当年否决防卫共同体计划的法国如今却成为统一的欧洲军队最大的鼓吹者。从1973年起丹麦、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陆续加入欧共体。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由此正式升级成为欧盟。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作为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开始替代之前各自发行的马克、法郎等货币开始运作。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至此欧盟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极为成功的:在横向的规模扩张上欧盟成员国数量增长到28个,成员国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了5亿多,经济总量达到了18.74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纵向的合作深度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元似乎已向世人证明了欧洲货币统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盟的成功经验一度掩盖了这些问题,然而目前有的问题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欧盟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欧洲——欧盟的存在的确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欧盟的发展并不能与欧洲一体化完全划等号。目前欧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其中欧盟成员国只有28个,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非欧盟成员国,而这其中最难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恐怕是俄罗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罗斯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因此在西欧各国眼中俄罗斯一直就被视为混合着游牧民族血统的”白色鞑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是被排斥在欧洲体系之外的。即使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统一欧洲体系其实也是很难构建的:即使在排除掉俄罗斯后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可是一向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势力范围的,事实上如今的乌克兰问题正是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地缘博弈产生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欧盟继续东扩无疑时将会和俄罗斯发生摩擦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欧盟不向白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扩张,而是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西欧、南欧、中欧、北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统一体系是否可能呢?其实仍有难度——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欧盟成员国包围的瑞士出于既定的中立国策而拒绝加入欧盟,恐怕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瑞士也并没特别迫切希望加入欧盟的诉求。现在我们假设欧盟不仅放弃继续东扩,短期内也不谋求整合尚未加入的瑞士、挪威西欧、北欧国家,而是着力于深化欧盟内部的合作深度,从而对这些尚未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产生示范效应是否可行呢?应该说这是一种最为务实的选择,不过依然存在一定挑战。英国脱欧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诸多潜在深层问题的:事实上在欧盟的持续扩张过程中早就潜伏下诸多深层问题,在英国脱欧之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尽管对欧盟的某些具体运作条款有争议,但总体上看欧盟无论是在横向规模或是纵向的合作深度上都是不断加深,然而英国脱欧开启了一个先例就是欧盟首次出现成员国减少的现象。在此之前尽管从未有成员国退出欧盟的先例,然而实际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客观上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英国脱欧既有自身特有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欧盟潜伏问题的爆发:就英国自身来看这个岛国其实一直和欧洲大陆国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英国与美国还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而作为欧盟前身欧共体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可能维护欧洲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话语权,当英国试图加入欧共体时就曾被法国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而加以拒绝。尽管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英国加入了欧共体,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仍是纠结的——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并没加入欧元区。如果说这些因素都是英国所特有的,那么以下将要谈到的问题可就不是英国特有的了,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欧盟在未来不确定的阶段存在一定的解体风险:过去几十年里欧盟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官僚的庞然大物:相当可观的薪酬待遇使欧盟成为各国公务员向往的地方,而这些在欧盟机构中得到一官半职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全力维护这台机器。获得权力的人自然会希望扩张自己的权力,欧盟作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个国际性组织要扩张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欧盟成员国需要上交一部分主权。欧元的诞生背后实际上就是欧盟成员国对自主货币发行权的放弃。是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对此心甘情愿呢?实际上有一部分成员国未必那么心甘情愿,只是为享受联盟带来的好处而进行了妥协。事实上作为整体的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是存在一种博弈关系的:尽管欧盟设有外交专员,但迄今为止欧盟很难在外交政策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毕竟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未必完全一致。在出兵利比亚的问题上英、法追随美国投了赞成票,而德国则选择了弃权。欧盟说到底只是一个国际组织,而加入该组织的各成员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欧盟的东扩使大量原东欧华约阵营的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尽管这些国家大多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转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比起老牌欧盟成员国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于是大量来自东欧新成员国的移民开始涌入英、法、德老牌成员国,使这些老牌成员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实上这也是英国脱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欧盟东扩的进程加深了欧盟内部的东西矛盾,那么其实一直以来欧盟内部还潜伏着南北矛盾。这一矛盾表面上没东西矛盾那么明显的,但其实一直存在。尽管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南欧,然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治欧洲的是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从此南欧在政治上不得不附属于北欧。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欧洲的贸易航线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至此南欧继失去政治上的主导权后又失去了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从此北欧人就形成了一种对南欧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南北欧之间在种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潜伏下了对立情绪。事实上欧盟内部一直存在两大不同的经济体系:一种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一种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地中海国家为代表,两种经济体系之间的摩擦使欧元区存在分裂为南、北两大区域的风险。客观上目前南欧国家在经济上的确与北欧存在差距:在2008年的欧债危机中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个所谓的”欧猪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没少拉整个欧盟的后腿。2016年9月当欧元区财长在布拉迪斯拉发讨论希腊改革进程是否符合债权国要求时7个南欧国家却在雅典召开反紧缩政策峰会,这实际上正是欧元区南北方之间矛盾的反映。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联邦制国家,美国的联邦主体是由50个地位相等的州和一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而俄罗斯的联邦构成则比较复杂,俄罗斯是一个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和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国家。美国的联邦组成就是50个州,这非常简单,但俄罗斯联邦的组成却非常复杂,其中最突出的应该就是其中的22个自治共和国,不过实际上俄罗斯联邦自治共和国的自治权也是相当有限,其拥有的独立主权根本没有办法和美国的州相比。美国联邦制和俄罗斯联邦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首先美国宪法和俄罗斯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界定不一样,并且两国宪法的执行水平也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美国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界定非常清楚明确,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州政府的事务,美国总统也没有权力决定各州州长的去留,所以就算美国总统和美国某个州的州长存在意见分歧和矛盾,总统也无权罢免州长。相比于美国,俄罗斯宪法对于地方和联邦政府权力的界定就比较模糊,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宪法难以像美国宪法那样得到最严格的执行。俄罗斯虽然名义上是一个三权分立体制国家,但俄罗斯议会和法院根本无法制衡总统的权力。俄罗斯地方行政长官有些是由总统直接任命,而像俄联邦自治共和国的行政长官在上任之前却必须首先获得俄罗斯总统的任命,所以俄罗斯的联邦制实际上有点名不副实。美国是正宗的联邦制国家,而俄罗斯更像是一个披着联邦制外衣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俄罗斯的联邦制之所以会呈现出很多中央集权制的特点,这不仅是跟俄罗斯特殊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也是跟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民族结构有关,毕竟俄罗斯如果实行像美国那样自由的联邦制,那俄罗斯这个国家很可能会再次发生分裂。英联邦和俄罗斯联邦都称为“联邦”,然而两者的国家组成形式完全不同,原则上讲两者都属于“复合制”,这是相对比“单一制”而言。复合制主要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的国家联盟。单一制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一部宪法,比如法国。(联邦制与复合制)复合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邦联”,另外一种“联邦”。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邦联只是多个国家实体为了特定目的而联合在一起,但是并不是一个国家,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和中央政府。联邦是由多个州、邦、共和国等联邦实体所组成,由一部统一的宪法来分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英联邦虽然叫“联邦”,但是其是“邦联”,而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英联邦对应的是同为邦联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英联邦”由帝国会议发展而来,主要指英国各属地和自治领大会。1919年由英国陆军元帅、曾任南非总理简·司马茨提出的。在1921年的《英爱条约》中被正式用于公文中,目的是代替“大英帝国”。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展开,1949年已经独立的英属殖民地国家和自制领签署《伦敦宣言》,现代的英联邦模式正式确认,“英属”一次从成员国头衔中去除,反映其非殖民化性质。(英联邦旗帜)英联邦元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目前成员国一共53个,组织机构为英联邦秘书处,由秘书长帕特里夏负责,英联邦办公厅主任由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担任。英联邦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每两年一次的英联邦首脑会议。英联邦本质是英国维持与其前殖民地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组织工具,并只在用其保持英国的外交影响力。所以在2013年英国女王签署了一份阐述其核心价值观的文件--《英联邦宪章》,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宪法。(2015英联邦首脑会议) 俄罗斯联邦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90年6月12日由其苏维埃发布《国家主权宣言》,宣布对其境内拥有绝对的主权,这其实也事实架空了苏联。在1991年12月7日俄乌白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达成《别洛韦日协议》,判了苏联的死刑并决定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联体宣言》。12月25日苏联解体,当代俄罗斯联邦从法律上独立。在1993年俄罗斯联邦经过全民公决,通过了现行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俄联邦国旗) 俄罗斯之所以会采用联邦制,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土地领土太大,这都是俄罗斯帝国的对外征服所留下的历史遗产。领土范围内民族、宗教非常多,彼此之间千差万别,所以为了尊重各地方的民族文化和习惯,所以需要给予地方充分自治权利和立法权来适应这种差异。在俄罗斯独立之初,联邦范围内的一些联邦主体也曾试图独立,比如达吉斯坦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不过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前者采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最终达成协议,后者则是通过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俄罗斯现在也旨在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普京在2000年上任之初便签署法令成立联邦联邦管理区,目前有八个,管辖俄联邦境内85个联邦主体。俄联邦原来的那些自治共和国的总统也不能再称为总统了,而改为了执政官。(俄罗斯各个区域)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题主若非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对问不出这个问题的,可见题主的才华“似在齐下高于杜上”,这个问题就像一壶开水,浇开了我满脑子的方便面,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联邦制和周朝的诸侯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一共六个字只有一个“的”字是一样的,可见差别之大。其次就是联邦制各州的领导叫州长,但是都是选出来的,程序实在麻烦,显而易见,人多口杂,选出来的领导哪有什么权威,怎么能有高速的行政效率。分封制优势就很明显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才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对胎,上下阶级明显,井然有序,别说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想想都过瘾。最后,联邦制下的州长除了外交和国防,实际上就等同于本州的总统,以至于一些州长,自由散漫,竟敢非议总统的决议,就知道一味地讨好本州百姓,致使总统不像个总统,州长不像个下属。诸侯制可就非常优越了,百姓等同于禽兽,活着就为了交税和打仗,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各有各的样,简直是完美的制度。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类问题,共和制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治权力机关。当代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我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而民主共和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政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他又主要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复合制的主要形式是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指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邦、州)组成的联盟国家。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主要的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狭义政治制度指政体,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立法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最高级政府为国务院。至于它们实际上的权力分工和权力运作,和政体无关。时代的战物,当各州与联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肯定要解体。随着美国军事国外扩张,拖垮经济,又遇上这次新型疫情,实体经济空洞化,联邦政府救灾不力和即将到来的经济大萧条,经济衰退成必然,债台高筑,各州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解体是迟早的事。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等地理屏障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随着俄国的彼得大帝一方面在国力致力于西化改革,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事实上在地理上分隔欧洲和亚洲的乌拉尔山脉尽管蜿蜒长达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点海拔也不过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显然乌拉尔山脉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上既没阻挡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也没成为俄罗斯自西向东征服西伯利亚的障碍。同样从海上将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天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古希腊时代就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爆发于此。海峡没能阻止希腊人跨海远征特洛伊,没能阻止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同样也没能阻止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正因为缺乏天然的地缘屏障,所以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而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恰恰就发源于地中海。事实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版图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在当时甚至根本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时这一并不被视为欧洲的地区可不小——这一地区占据了如今欧洲面积的一半左右。当时的欧洲实际上就以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与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大陆的西部被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多瑙河、莱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而在欧洲大陆的西北方向还分布着三个大岛——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以及一系列小岛。这些地理屏障将欧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的地缘板块,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强势的核心板块,所以无论是法国或是德国单纯依靠自身体量要想压制整个欧洲其实是无比艰难的。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在自然地理上也有高山大川的阻隔,那么为什么就能形成大一统帝国呢?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辽阔大国,在其境内的确存在着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华文明最初发源诞生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着适宜农耕的大面积冲击平原的;相比之下欧洲只有支离破碎在板块,缺乏大面积的适宜定居农业的冲积平原,所以往往形成城邦割据的状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大一统思想意识,尽管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缔造的,然而其实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战国七雄连年征战、诸子百家纵横争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的。然而这种思维意识形态却是欧洲人所不具备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缔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罗马帝国同样欠缺这种思维意识,事实上罗马帝国和中华秦帝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秦帝国具有明确的混一天下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奋六世之余烈;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扩张是没明确目标的——罗马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尝试帝国是否还有继续扩张的实力。公元9年罗马帝国的扩张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挫败,也正是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欧洲日后的历史进程: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发动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随后罗马在自己占领的日耳曼地区建立了日耳曼尼亚行省。如果罗马的这次征服战争取得成功的话,那么罗马帝国的疆域将可能从地中海地区扩张到今天的德国,甚至可能进一步向东延伸到东欧地区,那么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系就可能被纳入到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欧洲就有可能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到了公元6年前后如今位于易北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已悉数被罗马占领,大受鼓舞的奥古斯都决定乘胜追击,于是罗马军团兵分两路:两支精兵分别从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出发向波西米亚(今捷克)挺近。公元9年9月本来臣服于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阿米尼乌斯暗中与其他日耳曼部落联络并设计将罗马指挥官瓦鲁斯诱入条顿堡森林,最终将瓦鲁斯所率的3个全团全歼。这场战争彻底打破罗马一统欧洲的势头,罗马的疆域最终被限定于地中海地区,而如今的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均不在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由于华夏民族早就孕育出作为全民共识的大一统思想,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较为顺利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废分封行郡县并统一帝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这种统一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必须接纳这一体系。相比之下欧洲由于缺乏这样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意味着欧洲的大一统帝国必须具备足以压制各地的绝对军事优势,否则一旦当帝国中枢处于衰败状态时各地就会出现群雄并起的现象。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得以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帝国,然而随着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覆灭之后欧洲就进入到了封建采邑制度盛行的中世纪。相比之下中国也曾经历过与罗马的蛮族入侵类似的五胡乱华,然而在经历五胡乱华以及之后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之后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维仍使中国人得以缔造大一统的隋唐帝国。正如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一旦形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样的是:欧洲的分裂状态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始终有力量会试图维持欧洲的均势而不希望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为避免有强大的世俗政权崛起威胁神权统治往往联合欧洲各国打压势力强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会势力式微后正处于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确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对欧洲大陆英国严防死守可能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欧洲大陆的国家出现,以免威胁自己的霸权,为此不惜联合欧洲各国同拿破仑和希特勒交锋;二战后英国辉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战格局,欧洲分裂成为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总之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1833年欧洲历史学家冯·兰克在其所著的《论列强》一文中提出了“均势”概念。欧洲均势这一概念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列强基于“国家理由”必然因争权夺势而发生冲突。在此过程中单个实力较弱的国家将倾向于结成联盟以抗衡意图称霸全欧洲的强国。技术因素的变化会导致霸权觊觎者的新陈代谢,但只要一国出现独霸全欧洲的倾向就会使均势自然生成。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缘格局使其在军事上处于一种难攻易守的状态,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英国独树一帜的格局。英国面对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进可涉足其中,退可置身事外。这种独特的地缘格局使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诸国激烈厮杀之际置身事外坐观成败,直到形势明朗化再选择加入即将胜利的一方以摘取胜利果实。英国在欧洲大陆尽可能置身事外的同时开始积极致力于海外殖民扩张。以海洋经济和海军作为立国之本的英国其实根本没跨海作战一统欧洲大陆的力量,即使战胜其他欧洲国家也没能力领导整个欧洲大陆。既然英国自己没有实力成为欧洲霸主,那么就得阻止其他欧洲国家的争霸意图。如果某个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那么英国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统一的欧洲强权会对英国的海外贸易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而这对英国这种海权型国家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况且统一的欧洲强权也会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如果说英国是流离于欧洲体系边缘的侧翼国家,那么位于欧洲东部的俄国同样是这一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侧翼大国:长期以来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的俄国在欧洲事务中总是若即若离,但俄国绝不能容忍西欧势力的过度东扩,因为这将威胁到俄国在该地区的传统战略空间。拿破仑和希特勒曾尝试以战争手段统一欧洲,然而这种方式被证明势必遭到致力于维护欧洲均势的各国的普遍抵抗,最终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计划都已失败告终。尽管目前一般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黄、白、黑、棕四种,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就衍生出若干介于四大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种通常和东亚人种一样被列为黄色人种,不过印第安人的肤色较东亚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东亚人种不同,所以同为黄色人种的印第安人与东亚中、日、韩等国的人仍存在明显不同的体貌特征。东非黑人和西非黑人长得也不一样:西非黑人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密度大,四肢极为修长,爆发力好,弹跳力极佳,在短跑、篮球、橄榄球的领域都非常具有优势;相比之下东非黑人东非黑人就显得瘦弱一些,但东非黑人的耐力更好,在马拉松和长跑运动上就占有优势。事实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的肤色就没西非人那么黑,更像是介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过渡性人种。同样欧洲尽管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但实际上白人内部也并不是都长一个模样: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人在肤色、眼色上都比北欧人相对更深,头发也多为黑色,这和金发碧眼的北欧日耳曼人种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欧洲的种族结构是复杂的,欧洲的语言体系同样是复杂的:仅欧盟的官方语言就有24种之多。尽管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信奉基督教,但在基督教内部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主要教派彼此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分歧的,何况欧洲东南部的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国还生活着相当多的穆斯林人口。由此可见欧洲的种族、语言、宗教结构都是支离破碎的,所以在欧洲宗教统一没群众基础,文化统一缺乏共同语言,而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模式又被证明行不通,所以二战后欧洲人开始尝试另一种全新的统一模式。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亚历山大·科耶夫并没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概念,他的设想是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届时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而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由此诞生。事实上在各国政治家就成立欧洲共同体的过程中一开始并没将一体化进程限定在经济领域,当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防卫共同体计划——说白了就是和如今马克龙所提倡的打造统一的欧洲军其实是一个概念。不过这一概念在当时未免过于超前了:要知道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刚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要实现军事上的互信可谓是难上加难。1954年9月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关于防卫共同体的方案,欧洲共同体的职能因此被限定于经济领域。谁也想不到时过境迁之后当年否决防卫共同体计划的法国如今却成为统一的欧洲军队最大的鼓吹者。从1973年起丹麦、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陆续加入欧共体。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由此正式升级成为欧盟。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作为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开始替代之前各自发行的马克、法郎等货币开始运作。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至此欧盟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极为成功的:在横向的规模扩张上欧盟成员国数量增长到28个,成员国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了5亿多,经济总量达到了18.74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纵向的合作深度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元似乎已向世人证明了欧洲货币统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盟的成功经验一度掩盖了这些问题,然而目前有的问题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欧盟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欧洲——欧盟的存在的确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欧盟的发展并不能与欧洲一体化完全划等号。目前欧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其中欧盟成员国只有28个,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非欧盟成员国,而这其中最难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恐怕是俄罗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罗斯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因此在西欧各国眼中俄罗斯一直就被视为混合着游牧民族血统的”白色鞑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是被排斥在欧洲体系之外的。即使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统一欧洲体系其实也是很难构建的:即使在排除掉俄罗斯后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可是一向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势力范围的,事实上如今的乌克兰问题正是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地缘博弈产生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欧盟继续东扩无疑时将会和俄罗斯发生摩擦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欧盟不向白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扩张,而是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西欧、南欧、中欧、北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统一体系是否可能呢?其实仍有难度——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欧盟成员国包围的瑞士出于既定的中立国策而拒绝加入欧盟,恐怕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瑞士也并没特别迫切希望加入欧盟的诉求。现在我们假设欧盟不仅放弃继续东扩,短期内也不谋求整合尚未加入的瑞士、挪威西欧、北欧国家,而是着力于深化欧盟内部的合作深度,从而对这些尚未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产生示范效应是否可行呢?应该说这是一种最为务实的选择,不过依然存在一定挑战。英国脱欧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诸多潜在深层问题的:事实上在欧盟的持续扩张过程中早就潜伏下诸多深层问题,在英国脱欧之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尽管对欧盟的某些具体运作条款有争议,但总体上看欧盟无论是在横向规模或是纵向的合作深度上都是不断加深,然而英国脱欧开启了一个先例就是欧盟首次出现成员国减少的现象。在此之前尽管从未有成员国退出欧盟的先例,然而实际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客观上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英国脱欧既有自身特有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欧盟潜伏问题的爆发:就英国自身来看这个岛国其实一直和欧洲大陆国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英国与美国还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而作为欧盟前身欧共体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可能维护欧洲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话语权,当英国试图加入欧共体时就曾被法国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而加以拒绝。尽管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英国加入了欧共体,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仍是纠结的——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并没加入欧元区。如果说这些因素都是英国所特有的,那么以下将要谈到的问题可就不是英国特有的了,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欧盟在未来不确定的阶段存在一定的解体风险:过去几十年里欧盟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官僚的庞然大物:相当可观的薪酬待遇使欧盟成为各国公务员向往的地方,而这些在欧盟机构中得到一官半职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全力维护这台机器。获得权力的人自然会希望扩张自己的权力,欧盟作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个国际性组织要扩张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欧盟成员国需要上交一部分主权。欧元的诞生背后实际上就是欧盟成员国对自主货币发行权的放弃。是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对此心甘情愿呢?实际上有一部分成员国未必那么心甘情愿,只是为享受联盟带来的好处而进行了妥协。事实上作为整体的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是存在一种博弈关系的:尽管欧盟设有外交专员,但迄今为止欧盟很难在外交政策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毕竟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未必完全一致。在出兵利比亚的问题上英、法追随美国投了赞成票,而德国则选择了弃权。欧盟说到底只是一个国际组织,而加入该组织的各成员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欧盟的东扩使大量原东欧华约阵营的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尽管这些国家大多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转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比起老牌欧盟成员国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于是大量来自东欧新成员国的移民开始涌入英、法、德老牌成员国,使这些老牌成员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实上这也是英国脱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欧盟东扩的进程加深了欧盟内部的东西矛盾,那么其实一直以来欧盟内部还潜伏着南北矛盾。这一矛盾表面上没东西矛盾那么明显的,但其实一直存在。尽管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南欧,然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治欧洲的是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从此南欧在政治上不得不附属于北欧。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欧洲的贸易航线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至此南欧继失去政治上的主导权后又失去了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从此北欧人就形成了一种对南欧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南北欧之间在种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潜伏下了对立情绪。事实上欧盟内部一直存在两大不同的经济体系:一种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一种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地中海国家为代表,两种经济体系之间的摩擦使欧元区存在分裂为南、北两大区域的风险。客观上目前南欧国家在经济上的确与北欧存在差距:在2008年的欧债危机中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个所谓的”欧猪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没少拉整个欧盟的后腿。2016年9月当欧元区财长在布拉迪斯拉发讨论希腊改革进程是否符合债权国要求时7个南欧国家却在雅典召开反紧缩政策峰会,这实际上正是欧元区南北方之间矛盾的反映。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联邦制国家,美国的联邦主体是由50个地位相等的州和一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而俄罗斯的联邦构成则比较复杂,俄罗斯是一个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和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国家。美国的联邦组成就是50个州,这非常简单,但俄罗斯联邦的组成却非常复杂,其中最突出的应该就是其中的22个自治共和国,不过实际上俄罗斯联邦自治共和国的自治权也是相当有限,其拥有的独立主权根本没有办法和美国的州相比。美国联邦制和俄罗斯联邦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首先美国宪法和俄罗斯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界定不一样,并且两国宪法的执行水平也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美国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界定非常清楚明确,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州政府的事务,美国总统也没有权力决定各州州长的去留,所以就算美国总统和美国某个州的州长存在意见分歧和矛盾,总统也无权罢免州长。相比于美国,俄罗斯宪法对于地方和联邦政府权力的界定就比较模糊,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宪法难以像美国宪法那样得到最严格的执行。俄罗斯虽然名义上是一个三权分立体制国家,但俄罗斯议会和法院根本无法制衡总统的权力。俄罗斯地方行政长官有些是由总统直接任命,而像俄联邦自治共和国的行政长官在上任之前却必须首先获得俄罗斯总统的任命,所以俄罗斯的联邦制实际上有点名不副实。美国是正宗的联邦制国家,而俄罗斯更像是一个披着联邦制外衣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俄罗斯的联邦制之所以会呈现出很多中央集权制的特点,这不仅是跟俄罗斯特殊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也是跟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民族结构有关,毕竟俄罗斯如果实行像美国那样自由的联邦制,那俄罗斯这个国家很可能会再次发生分裂。英联邦和俄罗斯联邦都称为“联邦”,然而两者的国家组成形式完全不同,原则上讲两者都属于“复合制”,这是相对比“单一制”而言。复合制主要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的国家联盟。单一制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一部宪法,比如法国。(联邦制与复合制)复合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邦联”,另外一种“联邦”。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邦联只是多个国家实体为了特定目的而联合在一起,但是并不是一个国家,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和中央政府。联邦是由多个州、邦、共和国等联邦实体所组成,由一部统一的宪法来分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英联邦虽然叫“联邦”,但是其是“邦联”,而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英联邦对应的是同为邦联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英联邦”由帝国会议发展而来,主要指英国各属地和自治领大会。1919年由英国陆军元帅、曾任南非总理简·司马茨提出的。在1921年的《英爱条约》中被正式用于公文中,目的是代替“大英帝国”。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展开,1949年已经独立的英属殖民地国家和自制领签署《伦敦宣言》,现代的英联邦模式正式确认,“英属”一次从成员国头衔中去除,反映其非殖民化性质。(英联邦旗帜)英联邦元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目前成员国一共53个,组织机构为英联邦秘书处,由秘书长帕特里夏负责,英联邦办公厅主任由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担任。英联邦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每两年一次的英联邦首脑会议。英联邦本质是英国维持与其前殖民地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组织工具,并只在用其保持英国的外交影响力。所以在2013年英国女王签署了一份阐述其核心价值观的文件--《英联邦宪章》,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宪法。(2015英联邦首脑会议) 俄罗斯联邦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90年6月12日由其苏维埃发布《国家主权宣言》,宣布对其境内拥有绝对的主权,这其实也事实架空了苏联。在1991年12月7日俄乌白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达成《别洛韦日协议》,判了苏联的死刑并决定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联体宣言》。12月25日苏联解体,当代俄罗斯联邦从法律上独立。在1993年俄罗斯联邦经过全民公决,通过了现行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俄联邦国旗) 俄罗斯之所以会采用联邦制,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土地领土太大,这都是俄罗斯帝国的对外征服所留下的历史遗产。领土范围内民族、宗教非常多,彼此之间千差万别,所以为了尊重各地方的民族文化和习惯,所以需要给予地方充分自治权利和立法权来适应这种差异。在俄罗斯独立之初,联邦范围内的一些联邦主体也曾试图独立,比如达吉斯坦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不过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前者采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最终达成协议,后者则是通过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俄罗斯现在也旨在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普京在2000年上任之初便签署法令成立联邦联邦管理区,目前有八个,管辖俄联邦境内85个联邦主体。俄联邦原来的那些自治共和国的总统也不能再称为总统了,而改为了执政官。(俄罗斯各个区域)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联邦制具有一下特点: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第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司法机关,宪法、法律,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联邦制对内,各个成员可以在联邦宪法范围内最大行使自己的自治权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和中央之间发生矛盾的几率,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各个区域之间种族,民族,宗教、文化,风俗,经济等差异,实现了各区域内人民自主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对外,可以一直对外,形成合力,在国际舞台上以一个声音出现,增强影响力,获得最大国家利益。最大的一个例子就是欧盟,强大的欧盟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这是很多欧洲小国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因此,国家无论是实行联邦制,还是像我国实施民族自治,最终都以统一国家的身份站在国际舞台,这个对于外交国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全力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利益!
题主若非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对问不出这个问题的,可见题主的才华“似在齐下高于杜上”,这个问题就像一壶开水,浇开了我满脑子的方便面,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联邦制和周朝的诸侯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一共六个字只有一个“的”字是一样的,可见差别之大。其次就是联邦制各州的领导叫州长,但是都是选出来的,程序实在麻烦,显而易见,人多口杂,选出来的领导哪有什么权威,怎么能有高速的行政效率。分封制优势就很明显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才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对胎,上下阶级明显,井然有序,别说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想想都过瘾。最后,联邦制下的州长除了外交和国防,实际上就等同于本州的总统,以至于一些州长,自由散漫,竟敢非议总统的决议,就知道一味地讨好本州百姓,致使总统不像个总统,州长不像个下属。诸侯制可就非常优越了,百姓等同于禽兽,活着就为了交税和打仗,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各有各的样,简直是完美的制度。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类问题,共和制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治权力机关。当代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我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而民主共和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政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他又主要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复合制的主要形式是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指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邦、州)组成的联盟国家。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主要的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狭义政治制度指政体,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立法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最高级政府为国务院。至于它们实际上的权力分工和权力运作,和政体无关。时代的战物,当各州与联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肯定要解体。随着美国军事国外扩张,拖垮经济,又遇上这次新型疫情,实体经济空洞化,联邦政府救灾不力和即将到来的经济大萧条,经济衰退成必然,债台高筑,各州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解体是迟早的事。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等地理屏障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随着俄国的彼得大帝一方面在国力致力于西化改革,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事实上在地理上分隔欧洲和亚洲的乌拉尔山脉尽管蜿蜒长达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点海拔也不过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显然乌拉尔山脉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上既没阻挡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也没成为俄罗斯自西向东征服西伯利亚的障碍。同样从海上将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天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古希腊时代就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爆发于此。海峡没能阻止希腊人跨海远征特洛伊,没能阻止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同样也没能阻止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正因为缺乏天然的地缘屏障,所以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而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恰恰就发源于地中海。事实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版图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在当时甚至根本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时这一并不被视为欧洲的地区可不小——这一地区占据了如今欧洲面积的一半左右。当时的欧洲实际上就以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与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大陆的西部被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多瑙河、莱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而在欧洲大陆的西北方向还分布着三个大岛——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以及一系列小岛。这些地理屏障将欧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的地缘板块,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强势的核心板块,所以无论是法国或是德国单纯依靠自身体量要想压制整个欧洲其实是无比艰难的。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在自然地理上也有高山大川的阻隔,那么为什么就能形成大一统帝国呢?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辽阔大国,在其境内的确存在着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华文明最初发源诞生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着适宜农耕的大面积冲击平原的;相比之下欧洲只有支离破碎在板块,缺乏大面积的适宜定居农业的冲积平原,所以往往形成城邦割据的状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大一统思想意识,尽管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缔造的,然而其实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战国七雄连年征战、诸子百家纵横争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的。然而这种思维意识形态却是欧洲人所不具备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缔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罗马帝国同样欠缺这种思维意识,事实上罗马帝国和中华秦帝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秦帝国具有明确的混一天下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奋六世之余烈;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扩张是没明确目标的——罗马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尝试帝国是否还有继续扩张的实力。公元9年罗马帝国的扩张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挫败,也正是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欧洲日后的历史进程: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发动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随后罗马在自己占领的日耳曼地区建立了日耳曼尼亚行省。如果罗马的这次征服战争取得成功的话,那么罗马帝国的疆域将可能从地中海地区扩张到今天的德国,甚至可能进一步向东延伸到东欧地区,那么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系就可能被纳入到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欧洲就有可能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到了公元6年前后如今位于易北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已悉数被罗马占领,大受鼓舞的奥古斯都决定乘胜追击,于是罗马军团兵分两路:两支精兵分别从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出发向波西米亚(今捷克)挺近。公元9年9月本来臣服于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阿米尼乌斯暗中与其他日耳曼部落联络并设计将罗马指挥官瓦鲁斯诱入条顿堡森林,最终将瓦鲁斯所率的3个全团全歼。这场战争彻底打破罗马一统欧洲的势头,罗马的疆域最终被限定于地中海地区,而如今的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均不在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由于华夏民族早就孕育出作为全民共识的大一统思想,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较为顺利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废分封行郡县并统一帝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这种统一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必须接纳这一体系。相比之下欧洲由于缺乏这样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意味着欧洲的大一统帝国必须具备足以压制各地的绝对军事优势,否则一旦当帝国中枢处于衰败状态时各地就会出现群雄并起的现象。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得以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帝国,然而随着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覆灭之后欧洲就进入到了封建采邑制度盛行的中世纪。相比之下中国也曾经历过与罗马的蛮族入侵类似的五胡乱华,然而在经历五胡乱华以及之后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之后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维仍使中国人得以缔造大一统的隋唐帝国。正如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一旦形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样的是:欧洲的分裂状态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始终有力量会试图维持欧洲的均势而不希望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为避免有强大的世俗政权崛起威胁神权统治往往联合欧洲各国打压势力强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会势力式微后正处于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确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对欧洲大陆英国严防死守可能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欧洲大陆的国家出现,以免威胁自己的霸权,为此不惜联合欧洲各国同拿破仑和希特勒交锋;二战后英国辉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战格局,欧洲分裂成为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总之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1833年欧洲历史学家冯·兰克在其所著的《论列强》一文中提出了“均势”概念。欧洲均势这一概念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列强基于“国家理由”必然因争权夺势而发生冲突。在此过程中单个实力较弱的国家将倾向于结成联盟以抗衡意图称霸全欧洲的强国。技术因素的变化会导致霸权觊觎者的新陈代谢,但只要一国出现独霸全欧洲的倾向就会使均势自然生成。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缘格局使其在军事上处于一种难攻易守的状态,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英国独树一帜的格局。英国面对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进可涉足其中,退可置身事外。这种独特的地缘格局使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诸国激烈厮杀之际置身事外坐观成败,直到形势明朗化再选择加入即将胜利的一方以摘取胜利果实。英国在欧洲大陆尽可能置身事外的同时开始积极致力于海外殖民扩张。以海洋经济和海军作为立国之本的英国其实根本没跨海作战一统欧洲大陆的力量,即使战胜其他欧洲国家也没能力领导整个欧洲大陆。既然英国自己没有实力成为欧洲霸主,那么就得阻止其他欧洲国家的争霸意图。如果某个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那么英国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统一的欧洲强权会对英国的海外贸易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而这对英国这种海权型国家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况且统一的欧洲强权也会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如果说英国是流离于欧洲体系边缘的侧翼国家,那么位于欧洲东部的俄国同样是这一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侧翼大国:长期以来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的俄国在欧洲事务中总是若即若离,但俄国绝不能容忍西欧势力的过度东扩,因为这将威胁到俄国在该地区的传统战略空间。拿破仑和希特勒曾尝试以战争手段统一欧洲,然而这种方式被证明势必遭到致力于维护欧洲均势的各国的普遍抵抗,最终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计划都已失败告终。尽管目前一般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黄、白、黑、棕四种,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就衍生出若干介于四大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种通常和东亚人种一样被列为黄色人种,不过印第安人的肤色较东亚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东亚人种不同,所以同为黄色人种的印第安人与东亚中、日、韩等国的人仍存在明显不同的体貌特征。东非黑人和西非黑人长得也不一样:西非黑人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密度大,四肢极为修长,爆发力好,弹跳力极佳,在短跑、篮球、橄榄球的领域都非常具有优势;相比之下东非黑人东非黑人就显得瘦弱一些,但东非黑人的耐力更好,在马拉松和长跑运动上就占有优势。事实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的肤色就没西非人那么黑,更像是介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过渡性人种。同样欧洲尽管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但实际上白人内部也并不是都长一个模样: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人在肤色、眼色上都比北欧人相对更深,头发也多为黑色,这和金发碧眼的北欧日耳曼人种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欧洲的种族结构是复杂的,欧洲的语言体系同样是复杂的:仅欧盟的官方语言就有24种之多。尽管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信奉基督教,但在基督教内部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主要教派彼此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分歧的,何况欧洲东南部的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国还生活着相当多的穆斯林人口。由此可见欧洲的种族、语言、宗教结构都是支离破碎的,所以在欧洲宗教统一没群众基础,文化统一缺乏共同语言,而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模式又被证明行不通,所以二战后欧洲人开始尝试另一种全新的统一模式。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亚历山大·科耶夫并没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概念,他的设想是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届时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而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由此诞生。事实上在各国政治家就成立欧洲共同体的过程中一开始并没将一体化进程限定在经济领域,当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防卫共同体计划——说白了就是和如今马克龙所提倡的打造统一的欧洲军其实是一个概念。不过这一概念在当时未免过于超前了:要知道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刚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要实现军事上的互信可谓是难上加难。1954年9月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关于防卫共同体的方案,欧洲共同体的职能因此被限定于经济领域。谁也想不到时过境迁之后当年否决防卫共同体计划的法国如今却成为统一的欧洲军队最大的鼓吹者。从1973年起丹麦、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陆续加入欧共体。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由此正式升级成为欧盟。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作为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开始替代之前各自发行的马克、法郎等货币开始运作。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至此欧盟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极为成功的:在横向的规模扩张上欧盟成员国数量增长到28个,成员国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了5亿多,经济总量达到了18.74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纵向的合作深度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元似乎已向世人证明了欧洲货币统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盟的成功经验一度掩盖了这些问题,然而目前有的问题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欧盟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欧洲——欧盟的存在的确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欧盟的发展并不能与欧洲一体化完全划等号。目前欧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其中欧盟成员国只有28个,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非欧盟成员国,而这其中最难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恐怕是俄罗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罗斯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因此在西欧各国眼中俄罗斯一直就被视为混合着游牧民族血统的”白色鞑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是被排斥在欧洲体系之外的。即使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统一欧洲体系其实也是很难构建的:即使在排除掉俄罗斯后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可是一向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势力范围的,事实上如今的乌克兰问题正是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地缘博弈产生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欧盟继续东扩无疑时将会和俄罗斯发生摩擦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欧盟不向白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扩张,而是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西欧、南欧、中欧、北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统一体系是否可能呢?其实仍有难度——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欧盟成员国包围的瑞士出于既定的中立国策而拒绝加入欧盟,恐怕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瑞士也并没特别迫切希望加入欧盟的诉求。现在我们假设欧盟不仅放弃继续东扩,短期内也不谋求整合尚未加入的瑞士、挪威西欧、北欧国家,而是着力于深化欧盟内部的合作深度,从而对这些尚未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产生示范效应是否可行呢?应该说这是一种最为务实的选择,不过依然存在一定挑战。英国脱欧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诸多潜在深层问题的:事实上在欧盟的持续扩张过程中早就潜伏下诸多深层问题,在英国脱欧之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尽管对欧盟的某些具体运作条款有争议,但总体上看欧盟无论是在横向规模或是纵向的合作深度上都是不断加深,然而英国脱欧开启了一个先例就是欧盟首次出现成员国减少的现象。在此之前尽管从未有成员国退出欧盟的先例,然而实际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客观上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英国脱欧既有自身特有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欧盟潜伏问题的爆发:就英国自身来看这个岛国其实一直和欧洲大陆国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英国与美国还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而作为欧盟前身欧共体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可能维护欧洲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话语权,当英国试图加入欧共体时就曾被法国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而加以拒绝。尽管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英国加入了欧共体,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仍是纠结的——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并没加入欧元区。如果说这些因素都是英国所特有的,那么以下将要谈到的问题可就不是英国特有的了,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欧盟在未来不确定的阶段存在一定的解体风险:过去几十年里欧盟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官僚的庞然大物:相当可观的薪酬待遇使欧盟成为各国公务员向往的地方,而这些在欧盟机构中得到一官半职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全力维护这台机器。获得权力的人自然会希望扩张自己的权力,欧盟作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个国际性组织要扩张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欧盟成员国需要上交一部分主权。欧元的诞生背后实际上就是欧盟成员国对自主货币发行权的放弃。是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对此心甘情愿呢?实际上有一部分成员国未必那么心甘情愿,只是为享受联盟带来的好处而进行了妥协。事实上作为整体的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是存在一种博弈关系的:尽管欧盟设有外交专员,但迄今为止欧盟很难在外交政策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毕竟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未必完全一致。在出兵利比亚的问题上英、法追随美国投了赞成票,而德国则选择了弃权。欧盟说到底只是一个国际组织,而加入该组织的各成员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欧盟的东扩使大量原东欧华约阵营的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尽管这些国家大多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转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比起老牌欧盟成员国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于是大量来自东欧新成员国的移民开始涌入英、法、德老牌成员国,使这些老牌成员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实上这也是英国脱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欧盟东扩的进程加深了欧盟内部的东西矛盾,那么其实一直以来欧盟内部还潜伏着南北矛盾。这一矛盾表面上没东西矛盾那么明显的,但其实一直存在。尽管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南欧,然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治欧洲的是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从此南欧在政治上不得不附属于北欧。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欧洲的贸易航线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至此南欧继失去政治上的主导权后又失去了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从此北欧人就形成了一种对南欧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南北欧之间在种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潜伏下了对立情绪。事实上欧盟内部一直存在两大不同的经济体系:一种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一种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地中海国家为代表,两种经济体系之间的摩擦使欧元区存在分裂为南、北两大区域的风险。客观上目前南欧国家在经济上的确与北欧存在差距:在2008年的欧债危机中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个所谓的”欧猪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没少拉整个欧盟的后腿。2016年9月当欧元区财长在布拉迪斯拉发讨论希腊改革进程是否符合债权国要求时7个南欧国家却在雅典召开反紧缩政策峰会,这实际上正是欧元区南北方之间矛盾的反映。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联邦制国家,美国的联邦主体是由50个地位相等的州和一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而俄罗斯的联邦构成则比较复杂,俄罗斯是一个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和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国家。美国的联邦组成就是50个州,这非常简单,但俄罗斯联邦的组成却非常复杂,其中最突出的应该就是其中的22个自治共和国,不过实际上俄罗斯联邦自治共和国的自治权也是相当有限,其拥有的独立主权根本没有办法和美国的州相比。美国联邦制和俄罗斯联邦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首先美国宪法和俄罗斯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界定不一样,并且两国宪法的执行水平也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美国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界定非常清楚明确,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州政府的事务,美国总统也没有权力决定各州州长的去留,所以就算美国总统和美国某个州的州长存在意见分歧和矛盾,总统也无权罢免州长。相比于美国,俄罗斯宪法对于地方和联邦政府权力的界定就比较模糊,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宪法难以像美国宪法那样得到最严格的执行。俄罗斯虽然名义上是一个三权分立体制国家,但俄罗斯议会和法院根本无法制衡总统的权力。俄罗斯地方行政长官有些是由总统直接任命,而像俄联邦自治共和国的行政长官在上任之前却必须首先获得俄罗斯总统的任命,所以俄罗斯的联邦制实际上有点名不副实。美国是正宗的联邦制国家,而俄罗斯更像是一个披着联邦制外衣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俄罗斯的联邦制之所以会呈现出很多中央集权制的特点,这不仅是跟俄罗斯特殊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也是跟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民族结构有关,毕竟俄罗斯如果实行像美国那样自由的联邦制,那俄罗斯这个国家很可能会再次发生分裂。英联邦和俄罗斯联邦都称为“联邦”,然而两者的国家组成形式完全不同,原则上讲两者都属于“复合制”,这是相对比“单一制”而言。复合制主要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的国家联盟。单一制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一部宪法,比如法国。(联邦制与复合制)复合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邦联”,另外一种“联邦”。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邦联只是多个国家实体为了特定目的而联合在一起,但是并不是一个国家,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和中央政府。联邦是由多个州、邦、共和国等联邦实体所组成,由一部统一的宪法来分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英联邦虽然叫“联邦”,但是其是“邦联”,而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英联邦对应的是同为邦联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英联邦”由帝国会议发展而来,主要指英国各属地和自治领大会。1919年由英国陆军元帅、曾任南非总理简·司马茨提出的。在1921年的《英爱条约》中被正式用于公文中,目的是代替“大英帝国”。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展开,1949年已经独立的英属殖民地国家和自制领签署《伦敦宣言》,现代的英联邦模式正式确认,“英属”一次从成员国头衔中去除,反映其非殖民化性质。(英联邦旗帜)英联邦元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目前成员国一共53个,组织机构为英联邦秘书处,由秘书长帕特里夏负责,英联邦办公厅主任由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担任。英联邦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每两年一次的英联邦首脑会议。英联邦本质是英国维持与其前殖民地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组织工具,并只在用其保持英国的外交影响力。所以在2013年英国女王签署了一份阐述其核心价值观的文件--《英联邦宪章》,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宪法。(2015英联邦首脑会议) 俄罗斯联邦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90年6月12日由其苏维埃发布《国家主权宣言》,宣布对其境内拥有绝对的主权,这其实也事实架空了苏联。在1991年12月7日俄乌白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达成《别洛韦日协议》,判了苏联的死刑并决定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联体宣言》。12月25日苏联解体,当代俄罗斯联邦从法律上独立。在1993年俄罗斯联邦经过全民公决,通过了现行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俄联邦国旗) 俄罗斯之所以会采用联邦制,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土地领土太大,这都是俄罗斯帝国的对外征服所留下的历史遗产。领土范围内民族、宗教非常多,彼此之间千差万别,所以为了尊重各地方的民族文化和习惯,所以需要给予地方充分自治权利和立法权来适应这种差异。在俄罗斯独立之初,联邦范围内的一些联邦主体也曾试图独立,比如达吉斯坦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不过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前者采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最终达成协议,后者则是通过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俄罗斯现在也旨在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普京在2000年上任之初便签署法令成立联邦联邦管理区,目前有八个,管辖俄联邦境内85个联邦主体。俄联邦原来的那些自治共和国的总统也不能再称为总统了,而改为了执政官。(俄罗斯各个区域)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联邦制具有一下特点: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第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司法机关,宪法、法律,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联邦制对内,各个成员可以在联邦宪法范围内最大行使自己的自治权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和中央之间发生矛盾的几率,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各个区域之间种族,民族,宗教、文化,风俗,经济等差异,实现了各区域内人民自主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对外,可以一直对外,形成合力,在国际舞台上以一个声音出现,增强影响力,获得最大国家利益。最大的一个例子就是欧盟,强大的欧盟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这是很多欧洲小国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因此,国家无论是实行联邦制,还是像我国实施民族自治,最终都以统一国家的身份站在国际舞台,这个对于外交国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全力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利益!美国的县(也翻译为郡),不是一级政府,是州政府的派出机构,类似我们国家以前的“专区”“地区”,美国的县一般不设政府,设一个委员会,县对州政府负责,是州政府的下级。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不是物理隔离的,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美国联邦林务局,除管理联邦林外还对州有林和私有林进行业务指导,但有时候联邦林的面积太大了,爱达荷州内38%的土地由美国林务局管理,这样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管理就部分重叠了,对于林木采伐、防火、土地开发等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就会有纠纷,聪明的美国人发明了两种解决的方法,一个是法院裁判,另一个是“法案”,联邦法效力高于地方法。美国有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可以对州政府进行业务指导或监督,如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BLM),除直接管理联邦政府所有土地外(各州有好多土地是属于联邦的),对各州和其他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指导、协调、规范,负责地籍调查建档,土地信息管理。如国防、外交、货币印钞、海关、边境、移民管理等等属于联邦政府的权力,地方政府不能享有。如税收、证券管理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可以管理,联邦政府收联邦税,州政府收州税。证券股票业以州政府管理为主,联邦政府下属的证券委员会也可以管理。有些刑事案件由州政府管理,有些刑事案件由联邦政府管理,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各地有好多分局,负责中央政府管辖的案件。比如救灾事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可以负责,但各管各的,不交叉,救灾时联邦政府动用国防军,联邦紧急情况署的力量,总统指挥不了州国民警卫队去救灾。救灾资金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联邦政府也会向州政府划拨大量的救灾资金。比如教育,由各州负责,联邦教育部对各州教育进行拨款。美国也有好多穷州,这些州政府有时还需要lian邦政府的财政补贴。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分权制”的过程中,有些权力之间是有调整的,如交通运输安全原来由各州负责,联邦政府只进行业i务指导,“911”之后,美国联邦运输安全管理局接管了各州的机场安检职责。对于传染病和疫情,只依靠州政府,根本无法解决,这样美国联邦疾控中心和联邦动植物检疫局就会起主要作用,重大疫情以联邦政府管控为主。 最后说一点美国的县(也翻译为“郡”),不是一级政府,是州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州政府负责是其下属关系!

5,俄罗斯联邦有多少个省份

差不多
它是联邦制,有89个联邦主体组成。

6,联邦制是什么意思

联邦制(Federation)是由几个成员国(如共和国或邦、州等)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它是国际交往中的主体,有自己的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联邦行使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主要权力。联邦同成员国间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各成员国按联邦宪法规定,设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自己辖区内行使职权。有的联邦制国家宪法还规定,成员国可以同外国直接发生关系。特点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统一的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准。

7,为什么会有联邦这种害人的东西

联邦本来是治咳的止咳露,他里边含有可待因对感冒咳簌很有效,人正常服用是没什么事的,不过有些人过量服用它,过量服会让人精神有种飘的感觉,这样它就成了毒品了直到现在把它列为禁药

8,中国实行联邦制有何优缺点

联邦制、单一制都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形式,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政治制度,是由本国国情决定的。无论选择哪种政治制度,都必须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才能使国家进步和发展。

9,什么是联邦制

联邦制的核心有两点,一个是分权,另一个就是权力法定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宪法地方政府获得一定的法定自治权利 比方说美国,有些事情得靠联邦决定,有些事情州里自己就能决定,联邦这一级想也管不到 联邦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处于政治或者军事上的目的,几个城邦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政治体,美国独立之初采取了松散的邦联制,后经过制宪会议和南北战争之后,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联邦体制,为后世国家采取的联邦政体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联邦制一般适合幅员较大的国家,或者因为解决政治、民族等问题而联合成的国家。

10,俄罗斯是什么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国俄罗斯正式独立。之后,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仿效西方,形成了俄罗斯自己的资本主义制度。俄罗斯,全称:俄罗斯联邦,简称俄联邦、俄国。与美国一样,是联邦制。俄罗斯是前苏联的主体,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俄罗斯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俄罗斯继承苏联大部分军事力量,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在“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俄罗斯是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此外,它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金砖国家之一。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联邦举行全体公民投票,通过了俄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同年12月25日,新宪法正式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俄实行法国式的半总统制的联邦国家体制。俄罗斯联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制。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资产阶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总统是国家元首,任期4年。2008年修宪改为6年,由人民直选产生。总统拥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有权任命包括了总理在内的高级官员,但必须经议会批准。总统同时也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以及国家安全会议的主席,并可以不经议会通过直接颁布法令。总统不可以连任超过2届。

11,联邦制度是怎么样

国家按结构形式来看,分为单一制与复合制两种,联邦制是复合制的一种(还有一种是邦联制)。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在联邦制国家,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组成,各自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各组成部分的权力并非由整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单一制国家则不同了,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目前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主要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巴西等。无论是复合制还是单一制是从国家组成结构来说的,复合制除了刚才说的联邦制外,还有邦联制,这不能称为国家了,因为联邦制的成员独立权力再大,也是由中央政权行使完全主权的。搞邦联制的有:英联邦(名为“联邦”,实为“邦联”)、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等。如果从其他方面来看,世界上还有共和国与君主国的区分,君主国里面分君主立宪(如英国、泰国等)和完全、绝对君主制的(比如沙特等)。
联邦共和国的“政府的形式是一种协约。依据这种协约,几个小邦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并同意做这个国家的成员。所以,联邦共和国是几个社会连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这个新社会还可以因其他新成员的加入而扩大。”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创立联邦制度。因而“联邦既像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联邦实现了自由与力量的统一。 联邦和各州各有自己的政府班底和立法。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长或州级官员。州的立法虽然必须符合宪法,但是宪法保证州的领土与主权不受侵犯。两套平行的政府、分别选举产生,联邦和州之间又构成了一种制衡。

文章TAG:联邦制联邦  联邦制  美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