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尺是多少厘米指裤子的尺码

1米=3尺=100厘米 1尺=100厘米/3=33.3333.......厘米
33厘米
一尺33.33公分30代表腰围
33.333333333333厘米

一尺是多少厘米指裤子的尺码

2,一尺是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一尺=33.333333厘米,一寸=3.33333333厘米
三尺为一米 那一尺是33.33333…………cm
1米=3尺 1尺=33.33厘米
一尺等于三分之一米
一尺=33.333333厘米
一尺=33.333333厘米,一寸=3.33333333厘米

一尺是多少厘米

3,1尺等于多少厘米

市制长度单位:1尺=0.333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http://baike.baidu.com/view/476809.htm
市制长度单位:1尺=0.333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76809.htm
现在:一米三尺,一尺0.3333米,一寸3.33333厘米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都是根据历史记载以及文物出土计算出来的,例如一件古董,各朝代都有高度大小重量的记载,而根据现在的测量以及推测器物磨损度就可以大致推断原来的尺的长度了

1尺等于多少厘米

4,一尺是多大多少厘米左右

一尺为33.3333厘米(cm),80cm的胸围约为2.4尺左右。一,一尺表度量时。十寸为一尺。出处为《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汉刘向 《说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二,在近现代,约3尺为一米,也就是100厘米,则100cm=3尺 ,所以一尺为100/3=33.3333厘米。三,80cm的胸围换算以尺为单位,则是80/33.33约为2.4尺。扩展资料一尺(yī chǐ)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也作为量词,形容极短或极宽,多含夸张之意,非实指。不同的时期的一尺长度代表不同的意思。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近现代 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一尺
一尺是多少厘米,多少米
中国市制单位:一市尺约等于33.33厘米。 不过,买衣服时,很多都是以英寸标记的,楼主注意呀。 一市尺约等于13.12英寸。1米(公尺)=3市尺所以,1尺=0.33333……米=(约)33.33厘米
80的胸围是90.
33厘米左右
一尺为33.3333厘米(cm),80cm的胸围约为2.4尺左右。一,一尺表度量时。十寸为一尺。出处为《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汉刘向 《说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二,在近现代,约3尺为一米,也就是100厘米,则100cm=3尺 ,所以一尺为100/3=33.3333厘米。

5,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33厘米
[导读:2尺4寸等于多少厘米]阚泽点了点头,在中间低头来回走了两步,抬起头严肃道:“山越族,其实乃是古越族后裔的通称,百越的一支。由于秦汉以来长期民族融合,山越其实和汉人区别不大,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赋役而入山的汉人。所以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是居于山地的南方土著,亦称“山民”。平时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山出铜铁,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与宗族乡里为基础而组织起来军队,十分强悍2尺4寸等于多少厘米,并且勇于作战。”这些张浪以前知道是知道,但却没有这么详细,不由听的津津有味。阚泽接着道:“越,本国名。《吴越春秋》说少康封其庶子于越。《左传》宣公八年注:越国,今会稽山阴县也。后来演化成为泛指江南、岭南之地。《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五年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所以后来把江南、岭南都当作越地了。而越地居民也就统统称之为越人。如此一来,大家可以看到,山越算是分步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东及临海,西达湘水,北抵长江,南到交州,山区无不为“山越”所居。”张浪听到阚泽解说,不由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那照你的意思看来,不能说山越处于何种社会形态中,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山阻险,又有宗部或部曲,所以说他们是2尺4寸等于多少厘米强宗骁帅,又为山越。”“不错”。阚泽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张浪心中暗叫一声。这个命令如此对普通士兵来说,一定心里会把张浪骂翻了天,因为2.4尺等于几厘米4尺等于多少厘米马车里不出来,说太冷了。张浪也无奈她们,只好等生起火后在说。此举果然大出常规,让准备动的张宁、张昆等惊鄂不余,一下乱了阵脚,一时间不知怎么办了。因为,假如今夜不动手,只派人秘密监视,保不准他们半夜三更忽然开溜,越过五龙峡谷,扬长而去。如果叫自己手下兄弟一直呆在原地不动,等待伏击,夜晚又不能点火取暖,不然的话会暴露他们的位置。这样一来,简直是要手下兄弟的命,因为这山里的夜晚不是盖的,真的会活活冻死人。如果改变计划出击吧,人家好歹也有一部人马,硬干起来虽然有胜算,但不太值的。真想不道对方会如此有恃无恐的在山里过夜,摆明了要和自己对着干。看来对方带着的是个人物。2.4尺等于几厘米又一声惨叫,一名黑鹰卫被对方放倒在地,挣扎两下不在动弹。张浪不在犹豫,领着边上两名鹰卫冲了上去,敌住那名悍勇的灰衣大汉。终是受伤原故,身手大不如一开始灵活,如若不是数名鹰卫拼死相抵,只怕张浪也早已中招。就在这时,空中忽然闪出一片雪白梨花刀,接着传来让张浪兴奋声音道:“主公,黄叙来了。”原来黄叙在外围见对方个个难缠,而且4尺等于多少厘米人手越来越多,就感觉有些不妙,当机立断,把外围事情交给晏明和韩莒子,自己则带上两名鹰卫快速支援而来。

6,一尺多少厘米

尺是东亚传统长度单位,即十寸,最初是以成人的手臂长度作为度量。起源于中国殷代,之后各代制度不一,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后,在各地又各自有所变化。现今出土的西汉实物尺中,有长度为23.1厘米的铜尺和23.2厘米的错金铁尺。周尺是周朝的天下正尺,也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周尺约为汉尺八寸。[尺、寸、寻、丈是度量的基本单位。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九寸则为黄钟之长。推出黄钟之笛管长九寸。两倍黄钟也就是尺八。汉代以后,尺的长度越来越长。刘歆的累黍为尺法被采为定说。[北魏时,拇指与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自南北朝起,天文尺与常用尺自成系统。唐代法典《唐六典》沿用汉制,规定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用于音律、中药、冠冕的度量。宋初沿唐制,以太府寺为度量衡器的制作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其颁发的尺子即称“太府寺布帛尺”,由于征收布帛之事为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故称“三司布帛尺”。宋代,累黍为尺法遭到怀疑。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记载,明代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种。《律吕精义》说营造尺与大明宝钞墨边外齐,裁衣尺与其纸边外齐。明营造尺与宋三司布帛尺相近,凡田亩、布帛、营造,往往用此尺。]曲尺也就是矩形尺,类似现在的直角尺。多用于建筑营造,矩就是木工用的曲尺。至于朝廷裁制官服所用尺度,因与礼制有关,不能随意更动,所以基本采用小尺。大尺一尺是小尺(亦称黍尺)的一尺二寸。明代尺的标准尺度,营造尺为32厘米,量地尺为32.6厘米,裁衣尺为34厘米。双手张开之间的长度称为一寻,]明、张自烈《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一仞,中人之身,长八尺, 两臂寻之,亦八尺”故有八尺身、六尺之孤,丈夫之说,而倍寻曰“常”,“寻常”之长度,故丈量身高等用的是小尺(律尺),而非营造用的鲁班尺大尺,而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155厘米不到,不满五尺的武大郎就更矮了,再比如吕布与赤兔马都一丈高,关羽九尺二寸,都不可能以30厘米作一尺计算。古代日本丈量身高用的尺应与中国差不多。比如上杉谦信高六尺,常有人以正仓院保留的唐尺约30厘米,认为他高180厘米,而正仓院保存的古物唐尺八最长就43.7厘米程度,换算一尺为24厘米左右(或以十个铜制钱直径为一尺,各代制钱不同,比如永乐钱2.5~2.55cm,宽永通宝2.2~2.4cm可以反映当代尺寸差异),后世依其铠甲等估算只有156厘米的身高,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史载六尺高,而大树寺历代将军的等身大牌位,吉宗的牌位是155.5cm,其余牌位和考古出的遗骨是相符的。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明治时期把一寻定义为六尺。日本古代以曲尺六寸六分五厘弱为周尺一尺,以周尺一尺二寸为古尺一尺。汉代的尺:约23.09厘米隋代的大尺:约29.4厘米隋代的小尺:约24.6厘米唐代的大尺:约29.4厘米唐代的小尺:约24.6厘米现代香港:1尺 = 0.371475 米(此单位香港已几乎无人使用,而只会用“呎”(1呎=0.3048米)和“米”)
1米=3尺=100厘米所以1尺=33.3333厘米满意请采纳哦,谢谢了
33.33333333333333.。。。。。。。。。。。。。。cm
1尺=33.333333333333厘米
中国旧的长度计量单位,1米=100厘米=3尺。一尺=33.33厘米

7,古代的一尺有多长

古代不同时期,一尺长短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扩展资料: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常见的单位有尺,寸。(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后来出现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最早见于商代。传世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东周尺以相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西汉尺今出土有 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新莽尺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分析,每尺长约23.1厘米。流传至今的东汉尺甚多,仅出土的就有40余支,形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鸟兽纹铜尺,②几何纹铜尺,③以圆圈为尺星的骨。实测东汉尺长度误差不大,除去因稍残而减短的几支外,其余均在23~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朝代变更: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代替。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当是民间实用的器具,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尺长略有增长,约在24~24.5厘米之间。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据李淳风《十五等尺》记载,可知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北朝尺度有较大的增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以所见南北朝时期实物互为佐证,可知南朝尺确短于北朝,尺长约25厘米,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隋代采用南朝已增长的度量衡量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尺长在30厘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种尺近50支,以刻花铜尺和拨镂牙尺为主。刻花尺(包括木质和铁质)多为民间日常用尺,拨镂牙尺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拨镂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故又称为三司布帛尺,每尺长约31.6厘米。据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记,明尺分为三种:①钞尺,即裁衣尺,与宝钞纸外齐(长34厘米)。②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长32厘米)。③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长32.6厘米)。传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线纹精密,每尺长32厘米,当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康熙御制”铭残牙尺,每寸合 3.2厘米,与紫金山天文台铜景表尺上的清营造尺长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营造尺,等于 35.55厘米。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中国古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27.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扩展资料度制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厘米cm)1、商1尺= 10寸,1寸= 10分1尺= 15.8,1寸= 1.582、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 231,1尺= 23.1,1寸=2.31,1分=0.2313、秦1引 = 10丈,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10分1引= 2310,1丈= 231,1尺= 23.1,1寸=2.31, 1分 = 0.2314、汉1引=10丈,1丈=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引 = 2310,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5、三国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6、西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7、东晋及十六国1丈=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1分 = 0.2458、南北朝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 10分9、南朝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10、北朝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11、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12、唐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13、宋元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14、明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营造尺:1尺 = 32, 1寸 = 3.215、清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参考资料来源:尺-百度百科参考资料来源:寸-百度百科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27.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扩展资料: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12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5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美男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 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尺
不同时期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扩展资料:古代度量单位一般统称为度量衡。经过不同朝代漫长的沿革,很多度量单位现在已经不使用了,但汉语很多词汇中依然保留了这些度量词,例如:“千钧一发”、“毫厘必争”、“锱铢较量”、“升斗小民”、“日进斗金”、“车载斗量”、“不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了解这些单位词汇可以让我们更理解这些词的深意。度——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度长度单位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长度的小单位,一般都是算数学者使用的。所谓“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只是表示测量时应该具有微小数的精度的意思。《孙子算经》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这些十退位的分、厘、毫、秒、忽成为算术上专用的小数名称和长度小单位名称。到了宋代,把秒改为丝。清末时把长度小单位定到毫位为止。量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在《左传》、《周礼》、《仪礼》、《尔雅》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升的本义是“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后来《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至于《说苑·辨物》云“十龠为一合”,说法有所不同,可资参考。附带提一下石,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衡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唐代: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南朝 梁 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唐朝苏敬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币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但那时分的进位还没有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再说分、厘、毫、丝、忽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一尺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算法: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2.周代,一尺合今23.1cm ;3.秦时,一尺约23.1cm ;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5.三国,一尺合今24.2cm ;6.南朝,一尺约25.8cm ;7.北魏,一尺合今30.9cm ;8.隋代,一尺合今29.6cm ;9.唐代,一尺合今30.7cm ;10.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11.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12.近现代 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扩展资料:尺寸的换算关系:1米=1公尺=3市尺=3.2808英尺1分米=1公寸=0.1米=3市寸1厘米=1公分=0.3937英寸即1毫米=0.1公分=0.01公寸=0.001公尺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一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文章TAG:1尺是多少厘米多少  厘米  一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