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潘清的江海学刊历史学编辑

1.《1995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5期;2.《明代太湖流域水利治理阶段及特征》,《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3.《元代江浙行有蒙古、色目侨寓人户的分布》,《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4.《元代江浙行有蒙古、色目侨寓人户的基本类型》,《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5.《元高丽曷懒甸之战考述》,《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6.《元代江南民族融合与文化的风习》,《学海》2002年第3期;7.《清代太湖流域水利治理述论》,《学海》2003年第6期;8.《明代太湖流域水利治理述论》,《殷都学刊》2004年第4期;9.《元代江南社会特征和民族交融》,《东南文化》2004年第6期;10.《包世臣与金陵》,《清代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11.《金陵之行——利玛窦福音事业的转折》,《明代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12.《元史辞典》约7万字辞条,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承担研究项目:现担任《江苏通史》、《南京通史》宋元卷的主编工作。

潘清的江海学刊历史学编辑

2,中州学刊的历史沿革

1979年创办,名为《学术研究辑刊》。1981年更名《中州学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正式交邮局向国内发行。1984年第1期起由河南省社科院主办,对国内外公开发行。1996年第1期起,每期由128页改为144页,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由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电子出版物编辑部出版并向世界发行。2013年起改为月刊,每月15日出版,页码改为176页。

中州学刊的历史沿革

3,求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姜子龙老师的详细资料

姜子龙,男,1981年生,辽宁省海城市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辞赋研究。一、主讲课程:1、中国散文史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二、专业研究论文:1、《唐代律赋批评的关键词》,《中州学刊》,2009第1期。2、《警幻仙姑赋的赋学涵义》,《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2期。3、《王芑孙“坏体说”论析》,《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4 《论唐代律赋之“丽”——关于雅正之外的另一宗》,《理论月刊》, 2008年第9期。5、《河岳英灵集“气来”说论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6、《论三国演义“年少大志”塑造模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7、《禁毁与传播——关于一种另类的传播方式》,《理论界》,2005年第9期。8、《红楼梦人物绰号的文化解析》,《古今艺文》(台湾学术刊物),2005年第3期。 三、承担科研课题:1、参与中国人民大学985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与台湾逢甲大学合作项目——“《全唐赋》辑校”。(2006——2008已结项) 2、参与武汉大学出版社“历代律赋选注”项目,负责《唐代律赋选注》一书的编撰工作。(2009年底出版)
甭琢磨了,那哥们结婚了
那个学院的?

求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姜子龙老师的详细资料

4,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的几位隐士高人被称作么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你好!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竹林七贤崇尚什么学说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③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  传统说法认为“竹林”位于嵇康在山阳的寓所附近。嵇康与其好友山涛、阮籍以及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间畅饮聚会,因而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这种说法见于《晋书·嵇康传》及《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条。  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Vlenuvena)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竹林七贤”。  王晓毅不认同陈寅恪的观点,从汉晋时期佛经中“竹林”这一译名的出现频率质疑了陈提出的“托天竺竹林精舍”一说,并结合史料实地考察发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确实种植有“竹林”,之后又从时间和地点上论证了竹林七贤聚会的可能性,从而认为传统说法对于“竹林七贤”一名由来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6,孙悟空这个角色最早出现在哪个文学作品中

《七龙珠》作者:鸟山明
最游记 峰仓和也 我的孙悟空 手冢治虫 龙珠 鸟山明 西游记(小说) 吴承恩
在《诗话》中,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猴行者”——就《诗话》来说,他的作用不宜夸大。在《诗话》的取经故事中,猴行者的主要作用只是在唐僧和“大梵天王”(法力的代表)之间起中介作用,让唐僧通过他而借助于神佛的力量。外加的成份很重。假如我们将猴行者的事迹从《诗话》中全部删去,改由大梵天王或其它什么人物,故事照样成立。另外,这个人物不仅是外加的,而且是不完整的。从“经女人国处第十一”开始,猴行者的戏就基本结束,以下的作用仅仅是“向导”而已。取经成功的最基本的要素仍然是唐僧“不可思议”的德行。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在于为《诗话》中取经故事增加了多少情节,而在于“出现”的本身,已经大大地增加了解决取经--困难这一对冲突的手段。从此以后,只要猴行者的法力没有限制,取经故事的发展也就没有限制,只要与唐僧有合适的方式发生联系而不必考虑对于唐僧是否合理。这事实上是为取经故事摆脱历史真实的束缚找到了一条出路。让“猴”行者充当唐僧的助手,多少还有一点偶然性,但这个角色的出现,却是必然的。取经故事要在本事设定的框架中求得发展,必定要有一个人物来代替唐僧作为故事的主角。 后出的取经故事,都注意到了猴行者出现的重要意义,所以,宋元时期的取经故事中猴行者的戏份迅速的增多 ,这就是作品各个部分关系的第二次调整。这次调整的核心就是设计一个能够既不改变主要戏剧冲突又兼容唐僧和孙悟空的内部结构。 我们认为,猴行者与取经故事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戏剧性的内部结构的状况,在《诗话》中出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取经故事在宋元话本、杂剧迅速发展成熟的大背景下,自觉地走上以猴行者为主角的文学发展方向时,就不可能不去考虑设计一个能够既不改变主要戏剧冲突又兼容唐僧和孙悟空的内部结构。
当然是我过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了
孙悟空最早出现在《西游记》里面
明代吧! [原创]斗战胜佛来自何方 斗战胜佛来自何方 《罗摩衍那》 ——从孙悟空此形象的渊源来窥探其艺术形象特点 ①、胡光舟著,《吴承恩和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7月新1版; ②、陆国斌编辑,《西游记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年3月第1版; ③、朱一玄 刘毓忱编辑,《〈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 1983年7月第1版; ④、刘毓枕著,《论〈西游记〉及其他》,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 ⑤、季羡林著,《罗摩衍那初探》,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⑥、李舜华,《孙悟空形象生成的文化追寻》,海南大学学报,1999年9月,第3期; ⑦、马维光,《哈奴曼与孙悟空的差异》,南亚研究,2000年,第2期; ⑧、张皎玲、张战锋,《孙悟空与哈奴曼》,河东学刊,1999年10月,第5期; ⑨、郑金梅,《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与禅宗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8月,第4 期; ⑩、张乘健,《孙悟空成型考》,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一期。

7,三国魏时期以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嵩放达闻名的七位名士被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扩展资料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竹林七贤
“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嵩放达”闻名的七位名士被人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日知录·正史》广泛一点讲的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具体一点是说阮籍与嵇康。

8,经济动机和预防的或不需求是nbspnbspnbspnbsp的递增函数投

要了解这两者,先要了解两者的定义:nbsp;投资公司(investmentnbsp;companies)nbsp;投资公司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它将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众多证券或其他资产之中。“集中资产”是证券投资公司背后的核心含义。在投资公司所建立起来的证券组合之中,每个投资者按照投资数额比例享有对资产组合的要求权。这些投资公司为小型投资者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他们可以组织起来,以获得大规模投资所带来的好处。nbsp;投资公司为投资者们实现了以下的重要功能:nbsp;1、记录保存与管理。投资公司出具阶段性管理情况报告,记录资本利得的分配、股利、投资以及本金赎买等情况;同时,它们可以替投资者对利息及股利收入进行再投资。nbsp;2、多样化和可分割性。通过资产的集中,投资公司使投资者持有许多证券的一部分。个人投资者们不能像大投资者那样运作,但投资公司却使他们实现了这一点。nbsp;3、专家管理。多数(但不是全部)投资公司都有专职的证券分析人员和证券管理人员,对证券进行操作,以获取最优的投资效果。nbsp;4、低交易成本。因为投资公司进行的是大宗交易,所以,它们可以在经纪费用及佣金方面节省出一大笔钱来。nbsp;尽管投资公司把个人投资者的钱集中起来管理,但投资公司同样需要在投资者之间分清投资者对资产的要求权。投资者购买投资公司的股份,他们的所有权是按照购买份额的多少来划分的。每一份额的价值被称为净资产价值(netnbsp;assetnbsp;value,NAV)。净资产价值是资产市值减债务之后的价值在每一份额上的体现。nbsp;融资公司nbsp;先说说融资(Financing)的定义nbsp;定义1:nbsp;融资的概念nbsp;《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融资的理解是: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nbsp;源自:高校融资渠道分析nbsp;《哈尔滨学院学报》nbsp;2004年nbsp;姚世斌nbsp;李羽nbsp;来源文章摘要:通过对高校融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融资的多种新渠道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分析它们的可行性以及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对高校融资的几点建议。nbsp;定义2:nbsp;所谓融资是指企业运用各种方式向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机构筹集资金的一种业务活动。一般民用、航空、运输业常用的融资技术包括贷款和租赁两大类。nbsp;源自:航空租赁的重要意义及融资优势nbsp;《中国民航学院学报》nbsp;2002年nbsp;周露阳nbsp;丁臻nbsp;来源文章摘要:民航企业利用航空租赁进行融资,可以绕过一些财务上的限制,同时可以使企业更灵活的调整运力,更广泛的进行融资,也为企业提供了更高的技术灵活性。而相对于贷款购买和自有资金购买等形式,租赁在现金流量等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nbsp;定义3:nbsp;矿业权经营的实质是矿业权融资和矿业开发。nbsp;所谓融资是指货币的借贷和资金的有偿筹集活动,矿业权融资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利用依法享有的矿业权,通过依法交易和自己开发筹集资金的活动。nbsp;源自:对当前地质勘查单位资本构成及其经营方式...nbsp;《云南冶金》nbsp;2004年nbsp;杨金友nbsp;来源文章摘要:通过对地质勘查行业资本的分类论述,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营运方法,对地勘行业的改革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nbsp;定义4:nbsp;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nbsp;源自:知识窗nbsp;《探索与求是》nbsp;1998年nbsp;来源文章摘要:知识窗“伦理生态”的理念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教授樊浩在近著《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中提出“伦理生态”的理念。樊浩认为,“伦理生态”是现代伦理建构的重要理念。伦理道德的产生、运行、建构,本质上都是一个“生态”。虽然从根本上说,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具...nbsp;定义5:nbsp;BOT的融资功能所谓融资是指货币资金的调剂融通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实体之间进行余缺调剂的有效途径和手段。nbsp;源自:nbsp;试论利用BOT发展直接融资业务的现实选择nbsp;《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nbsp;1998年nbsp;杨继红nbsp;定义6:nbsp;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人(资金的来源)和融出(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只指资金的融人。nbsp;源自:nbsp;我国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探讨nbsp;《中州学刊》nbsp;2002年nbsp;吕晓伟nbsp;来源文章摘要:国内外经济发展都表明,小型企业自身固有的融资特点和缺陷,使

文章TAG:中州学刊编辑部中州学刊  编辑  编辑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