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孔子在“仁”这个问题上对他们分别进行了因材施教颜回最符合孔子的理想,有希望继承孔子的衣钵,所以传以正道子路过猛,就要求他差不多就算了,过了就会惹祸子贡过于心机,孔子就用“仁”来要求他坚持原则一部《论语》,孔子讲“仁”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处处不同,有人说等于啥也没说,不知道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最好证明直到今天,你要问教育理念中哪一条最高明,回答是孔子发明的“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精湛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论,收集在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一书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反三”“学思习结合”等诸多非常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意义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点,这对当今的教育来说不啻于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体现出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也表现出以学为乐的精神。孔子非常看重学习的兴趣,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他自身就是一个极其热爱学习的人,曾自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儒家的理想是“修齐治平”,“学而时习之”正是提高人的能力、雕刻人的性情的有效手段,也是一个人能够实现“修齐治平”理想的基础。

“学”在儒家看来是很重要的,孔子认为人确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性情趣向是很重要的,因此《论语》将这句话放在首章之首,也充分表明了儒家对它的重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积极地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子贡求问孔子道:“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习,谦虚下问,又不以为耻,所以用‘文’这个字作为他的谥号。

又一次,冉求对孔子说:自己并非是不喜欢老师说的道理,只是自己的力量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做不了。孔子对他说: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力量不够,那么是在去做的途中才感受到的,可是你现在都没有开始去做,怎么可以说力不足呢,那只是你自已不愿去做罢了。孔子在此所说的实际上是强调学习的主动态度的重要性。“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

”这句话表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都有权利,而不涉及个人的贫富、阶层等各种差别,体现的是教育平等的思想。《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孔子的话:“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其含义是:只要是有一点礼物送给我,哪怕是很微薄,我也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所谓束脩,就是一束干肉的意思,拜师求问的时候要送礼物是古代的一种严格的礼节。

束脩是一种最为微薄的礼物,孔子不嫌其微,而是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诲,体现的正是有教无类的精神,但是更进了一层,因为这还显示出孔子坚持教育平等这句话。但是更进了一层,因为这还显示出孔子坚持教育平等的理念是不以自身所得利益的多寡而有所改变的,这对当时教育尚未普及而为贵族阶层所垄断的情况而言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正是从孔子开始,教育才从贵族社会走向了民间。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个人情况,进行有差别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对于“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这一同样的问题,孔子对子路和冉有两个不同的提问者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情豪放,行事鲁莽,所以孔子要约束他,冉有则在做事的时候总是退缩,所以孔子要鼓励他。

这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例。“不愤不启”“不愤不启”是孔子的一种教学方法,语出《论语·述而第七》:“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同一范畴的其他各方面,那就不再教他去点拨。

孔子提倡的是启发式的教学,认为教育不应当面面俱到地把知识的所有细节全部传授给学生,而是提纲挈领,将知识中基本的一面传授给学生,之后便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进行领悟。孔子看重的是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教师不应当越俎代疱,剥夺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应该在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之后为问题的疑难之处所困扰的时候再去点拨,这样学生会取得显著的进步。

“学、思、习结合”将学习、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是孔子所明确主张而反复强调的教育思想。《论语·子张第十九》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笃志”就是坚持自己的志向,“切问”就是恳切地求问,“近思”就是认真地思考当前的问题,做到了这四点,也就会掌握仁德之义了。这句话虽然是子夏说的,但也体现出孔子的观点,这里提到了四点,实际也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就是学和思,而笃志可以看作是学习的态度,切问可以看作为思考的表现。

《论语·为政第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意为,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迷惘而无所知;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而不得解。这就是说,将读书与思考割裂开来单独进行都不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表达的也是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孔子不仅认为学习与思考应当很好地结合,也强调应当将学习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论语·学而第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达的意思也就是提倡不能仅仅关注于书面的学习,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时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去。结语孔子还强调学习的循序渐进和坚持不移,自言“吾道一以贯之”,告诫人们“居之无倦·并之以惠”。

孔子也极其肯定改过对于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忧也”,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毕生都在致力于学生教育和教学探索,他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我们应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借鉴和发挥,努力将其思想的精华发扬光大。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6点,为大家整理如下:1.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3.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乐》:“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容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5.教学方法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才能牢固掌握。

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强调“学以致用”。(2)启发诱导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二是个别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

孔子的教学,具体有什么高明的地方?

因材施教,区别化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最为高明之处颜回问仁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孔子一身追求“克己复礼”,这段对话看得出来,孔子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在颜回身上子路问仁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子路问仁于孔子,对于近于武夫的子路,孔子的回答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公冶长》)意思就是说:你已经差不多是个义士仁人了,差不多就算了,别再执着,否则会丟命的子贡问仁子贡,孔子学生子贡,是儒商鼻祖,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

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论语·卫灵公》对于商人一般的子贡,孔子的回答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在用仁来教导子贡:赚钱不能不仁,有些钱可以不赚,没那么重要,仁义比钱重要,甚至比你的命都重要颜回、子路、子贡,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在“仁”这个问题上对他们分别进行了因材施教颜回最符合孔子的理想,有希望继承孔子的衣钵,所以传以正道子路过猛,就要求他差不多就算了,过了就会惹祸子贡过于心机,孔子就用“仁”来要求他坚持原则一部《论语》,孔子讲“仁”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处处不同,有人说等于啥也没说,不知道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最好证明直到今天,你要问教育理念中哪一条最高明,回答还是孔子发明的“因材施教”。


文章TAG:孔子有哪些教学主张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  子有  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