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这支庞大的军队提供稳定的军饷粮草来源也是你需要考虑的。当你手下的军队已经需要用“庞大”这个词的时候,你需要管理的就不再是士兵,而是将军,你看过直接管理最基层员工的大公司老总吗?一、制定一套必须严格遵守的军规,有时候为了军规的威严,你可能不得不杀几个亲信来立威。

怎样才能管理好一支庞大的军队?

怎样才能管理好一支庞大的军队

当你手下的军队已经需要用“庞大”这个词的时候,你需要管理的就不再是士兵,而是将军,你看过直接管理最基层员工的大公司老总吗?一、制定一套必须严格遵守的军规,有时候为了军规的威严,你可能不得不杀几个亲信来立威。二、在关键位置上有靠得住的将领,毕竟不管这支军队多能打,不听你话也是白瞎。三、对手下要平衡、也要“挑拨”。

无论是手下一家独大,还是其乐融融对你的管理都是有负面影响的。制衡不仅仅是帝王之术。四、解决了管理问题,你还得解决经济问题。如何为这支庞大的军队提供稳定的军饷粮草来源也是你需要考虑的。毕竟都是国军,但嫡系和杂牌领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举一个成功的例子——国军“虎贲”的创始人王耀武。“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

什么民国时期警察配发的是步枪而不是手枪?

怎样才能管理好一支庞大的军队

别被“税警总团”和“交警总队”这两支特殊的警察部队给带沟里去,前者是宋子文用来武装缉私所建,就是按正规军路子走的,后者是军统掌握的“忠义救国军”、“别动军”改头换面而来,从性质上说属于特务武装,仍然不是普通的警察。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警察,其装备和火力强度都是与任务相匹配的,民国那是大小军阀盘踞一方和土匪横行的乱世,税警总团作为南京政府财政部的直属武装,必须有相当的威慑力,是一支特殊编制特别装备的部队。

当然,最终也因为逾越了性质的红线,被蒋某人下令收编,1937年淞沪会战时已经是旅级作战部队。民国警察也大致分为刑事警察、治安警察和武装警察三大类,比如什么矿业警察、交通警察(不是指挥交通的,而是守备交通线的)、税务警察、盐业警察等等,大多属于武装警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针对的目标不仅是盗匪,还有一方你懂的。

所以武装警察是正规军、保安团的战斗力补充,装备长枪比较正常。《地雷战》应该都看过,配合日军扫荡抗日根据地的有两拨汉奸,一拨是伪军一拨就是警察队,习惯上被抗日军民称为“黑狗子”,基本装备长枪,他们就是原来各县城的警察队投降改编的。他们配备长枪的原因,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针对的对象当然不是老百姓和普通的刑事犯罪分子,用手枪威力和火力都不足。

造成地方警察长枪装备较多的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民国时期手枪数量的不足,进口的撸子等好枪,军队里的军官们还抢着要呢,哪轮到警察系统配备。要么就是明显偏大的驳壳枪。说实话对于在城市执行任务的警察来说,挂着盒子炮明显是笨重的,既容易走火、火力强度也是浪费,当年确实缺乏合适的警用手枪。其二是军队淘汰下来的旧枪,基本流入了保安团和警察局,以国民政府的财政能力,给军队进行大规模武器装备采购都非常吃力,自然没有余力再给警察订购什么制式武器。

因此,军队淘汰下来的老套筒、汉阳造装备给警察使用,是最合理的“废物利用”,所以结果就是许多警察背着老掉牙的步枪。这些武装警察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下,而大城市的刑事警察和治安警察,仍然是以装备短枪为主,比如《北平无战事》里面北平警察局的大部分警员,仍然是佩手枪或者挎盒子炮,因为没有作战任务。在北平、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宪警特“三位一体”结构,需要动用高强度火力时,有宪兵部队呢。

所以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和各省城,还没有惨到这个份上,最近的《光荣时代》、《新世界》等剧也多反映了北平旧警察局的情况,背长枪的警察数量很少,多装备手枪和警棍。金海的京师监狱属于特例, 看押犯人的监狱重地,配备几挺机枪和部分长枪,那是必须的。民国警察早期学习的是日本警政制度(北洋时代),针对民事为主,其实长枪配备不多。

到南京政府成立后,警政学习的是德意的极权制度,军事化色彩很浓,长枪就比较普遍了。而就级别来说,民国警衔中的警监、警正、警佐等“警官”,基本还都佩带手枪或者驳壳枪,甭管怎么来的。而至于下级的警士等等,那就是有什么配备什么了,没有武器拿个警棍也是正常的。比如解放前的上海警察局有16000多人,绝大多数治安警和刑警装备的仍然是手枪 ,重火力配置只在市警察局有一个“机动车大队”,它干脆就是陆军的一个装甲营改编的。

一战打得那么惨烈,各国军队的士气是怎么保证的?

打得那么惨烈,各国军队的士气是怎么保证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论是为国王而战,还是为人民而战,统统保证不了士兵的士气。原因就是抽象而宏大的口号,在真实的厮杀中,毫无意义。血战之下,士兵不仅不相信,而且还会反其道而行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协约国和同盟国攒足了劲,一定要致对方于死地。然而,就是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双方士兵自动停火了。

而且,居然搞起了联欢会。但这可不是各国元首和前线将军们的计划,完全是士兵自发的。刚开始,大家隔着壕沟互致问候;接下来,走出壕沟一起唱歌。但是,这还没完。一个英国士兵的家信中提到:圣诞节当天,德军与英军,居然搞起了足球赛。因为条件太简陋,所以只能有一个罐头盒当足球。但是,这种足球赛可不是一场。在其他战场上也组织了足球赛,而且还正规得多,大兵们居然还做出了真的足球。

圣诞节真好、足球真好,这就是人性啊。杀戮从来都不是人类想要的,和平才是大家孜孜追求的。然后呢?战场上的德军,和对面的英军、法军,完全没有杀红眼睛架势,而且打出了友谊。关键是:这种友谊还越来越过分。开始,是圣诞节,咱们不打了;然后,只要过节,咱们就不打了;接着继续发展,周末到了,咱们也不打了;但还没完,天气不好的时候,咱们也不能打。

最后是什么结果?就是工作日开战,大家也不会死缠烂打。为了能够让这种友谊持续下去,双方士兵不仅谨守这个不成文的规定,而且还要时不常地展现一下自己的作战技能。这种展现就是:突然之间向敌方阵地一个没人的地方,搞一顿暴力输出,机关枪、大炮、步枪,全都用上。但肯定不是要杀人,而且也不会杀人。目的就是要告诉对方:你看我多厉害,我不是打不死你,而是不打你。

电影《战马》中,有一个场景是:德军士兵与英军士兵一起挽救了那个主角战马。这是因为人性吗?可以这么说。但也可以说:在这之前,士兵们早就发展出了这种友谊或合作。战争打到这种程度了,你还怎么保证士兵的士气。什么是士气?首先是敢去作战,不能被战争吓尿。岳飞评价好士兵的标准,就两个:一个是拿得住枪。女真骑兵隆隆杀来,你不能连兵器都拿不住。

一个是口中有唾,嘴唇不发干,说明没有紧张过度、还能听到命令。士兵做到这两条,就够了,上战场打仗就是能杀敌的好战士。这就是标准,好的标准一定是具体可见的。第二是主动作战,敌人不打我都不行,我一定要灭了他们。但这时候就麻烦了。你怎么才能培养一伙屠夫、去屠戮别人性命?秦战国的办法是尚首功,杀一个脑地给你升一级爵位。

匈奴人的办法是分战利品,还有单于要赐酒。要面子有面子、要实惠有实惠。这就够了。但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么个打法,上面的这套绩效考核全都行不通。原因就是战争的持续时间太长,也太惨烈。而且,没有多少机动中的运动战,多是静态下的阵地战。同时,规则也变了。打完仗,士兵们也不能明着抢劫,战利品要归公。更不能尚首功了,残酷与否放在一边儿,关键是你没法统计。

那怎么办?一战是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对决。所以,为国打仗就是义务。于是,精神感召或意识形态,就成为了主要手段。但是,之前说了,好的标准必须具体可见。为国、为民、为皇帝,这些个大词儿,经不起真实战场的考验。所以,主动作战的这个环节,你就完成不了,士气自然激发不出来。而一战,本来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现在看来是不正义的,当时看来,也差不多。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乌合之众,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能够用脑子想问题。你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冲到人家法国去打仗了。你再说保卫家园、保卫百姓,这就有点儿扯了。可能,只有法国人和俄国人,会有这种国恨家仇的主动。那怎们办?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已经杀成了仇人。但是,前线的双方士兵,却打出了友谊。还是英国人想出了办法。

激发士气的手段,就是仇恨。只要打出仇恨来,士气就能激发出来。于是,英国统帅部立即向前线投入了大量10到200人的突击队。任务就是杀德国人,作战地点不固定,今天在这里杀、明天去那里杀;直接受统帅部指挥,前线部队长官根本管不住。英国人这么玩,终于把两军的仇恨给杀出来了。德国见到协约国的军队,就跟见到杀父仇人一样。

于是,立即不顾一切地射出仇恨的子弹。而英国人看到自己的战友倒在血泊中,那也跟疯了一样,想也不想,必须拿起枪来、干死德国佬。士气是被激发出来了。但是意义呢?士兵们到底是为何而战?一战打得如此惨烈,你英国人说为女王而战,英国大兵能信吗?你德国人说为德皇而战,德国大兵能听吗?这种高大上的口号,在惨烈地厮杀中,根本毫无意义。

是为了国王吗?是为了国家吗?这些高度概括和高度抽象的东西,都不会成为士兵的意义。而没有意义,也就不会激发士气。那么,大家集体投降、集体逃跑、集体出工不出力,就应该是常态。然而,一战却非常惨烈,双方士兵全都杀红了眼。原因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不会为了一些高大上的口号而付出时间和生命,却可以为了身边人付出时间和生命。

士兵们能够死命作战,把敌人当成仇人,就是因为自己身边的战友。你不去消灭敌人,敌人可能也消灭不了你,但会消灭你的战友。所以,那种小团体的凝聚力,才是士兵们的意义。而有了意义,士气也就能够杀出来。以上关于士气的分析,只适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在二战,就更不能使用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跟二战完全是两种性质。

你真得说不出它有什么正义性,就是帝国主义的两大阵营互相争权夺利。但问题是:一战最后打成这幅德行,几乎谁也拿不到利益。法国是战胜国,但法国都被搞得灭国了。德国多少战争赔款也弥补不了,关键是德国也给不起。俄国就更别说了,内部发生翻天巨变,沙皇都被处决了。英国也是战胜国,但英国也极大透支了自己的力量。大英帝国在一战以后,加速衰落。

所以,就要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非要打一战?原因就是大家谁也没想到。德国两线开战,按照德国统帅部的计划,东线战事会在40天结束,40天后再去干掉西线的俄国。然后,战争就结束了。德皇威廉养兵养了这么久,然后拉出去打40天仗。这不过分吧?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能在40天以内结束,那当然不会这么惨烈,更不会把全世界都给卷进去。

但关键是:你德国人这笔账是怎么算的?施里芬计划只是告诉德国人怎么打,但高效率结束战争,必须要有更硬的依据。战争也是在博弈中演化的。当进攻性武器占优的时候,战争的效率就会更高。比如最初称雄的是游牧骑兵,这时候,战争会变得频繁。高效率地杀了你,然后抢钱抢地还抢人,战争所得大于战争投入。所以,战争就会变得频繁。

但是,等长城和城堡这种防御性武器出现的时候,游牧骑兵就不行了。城墙就是绞肉机,骑兵的冲锋完全没用。即便在绞肉中取得了胜利,也是成本大于支出。所以,战争就会变得稀少。但是,等火炮这种武器出现之后,就是进攻性武器完胜防御性武器。中世纪的城堡在火炮面前,顷刻间灰飞烟灭。拿破仑的标准战法就是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砍。

火炮与骑兵,就是碾压一切的存在。所以,战争又会变得频繁。而进攻性武器,取决于两个能力:一个是机动能力,游牧骑兵之所以是冷兵器的王者,就是因为能够快速机动;一个是暴力能力,火炮之所以称雄,就是因为能够输出更多的暴力。好了,40天结束东线也就有了最硬依据。按照德国人的计划,他们用铁路获取机动能力,可以高效率地集中兵力。

同时,德国人高度重视机关枪这种杀手锏。机关枪的威力已经被英国人在非洲战场上检验了,屠杀效率要比游牧骑兵高出好几个指数。所以,一战的时候,你会发现:英国人还在举着马刀冲锋的时候,德国人就是一个排面的机关枪招呼,来多少死多少人。但是,德国人,包括英国人和法国人,都错看了机关枪。机关枪根本不是进攻性武器,而是防御性武器。

你德国人摆一个排面的机关枪,那我英国人也可以。这时候,就看谁来进攻了。而且,机关枪与战壕、铁丝网这些新发明配合起来,简直就是吃人的堡垒。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摆了一条四十公里长的机关枪战线,迎接英国人十几个师的进攻。然后呢?一天下来,英军伤亡六万多人。这种仗就没法打。防御性武器大于进攻性武器的时候,战争成本就会指数级增加,而战争收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一战就是在大家都算错了的情况下,打了一场无比惨烈的战争。而在防御性武器称雄的时候,战争不仅失去了成本,同时也失去了意义。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国王,国王收不到钱。为了国家,国家都能打废。所以,一战的士气,只能靠宏观的民族主义和微观的小团体凝聚来支持。但是,仇恨是非理性的。等战争结束、仇恨散去。

在二战期间,赫赫有名的日本宪兵队到底是干什么的?

宪兵是军队中的一个兵种,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军队建制中都有宪兵。宪兵是干什么的?一、宪兵是军队中的警察。督查军风军纪,执行军法,属于执法执纪兵种,不参加一线作战。二、当年的日本宪兵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维护地方治安,与警察机关和特务机关协同执行秘密特勤任务。当时有“警宪特”的叫法。总之,当年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宪兵是镇压中国人民的侩子手。

为什么感觉巴勒斯坦总是由老百姓跟以色列打?巴勒斯坦有正规军队吗?

巴勒斯坦何止没有军队,现在连领土都快没有了,现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作为巴勒斯坦唯一合法政府现在实际有效控制的领土面积仅仅为2500平方公里,人口 实际人数481万,加上侨民和战乱流落在外的难民一千多万。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其国防不存在,国家主要税收了来自他的最大敌国以色列代收的海关关税,一年大约四亿多美元,这笔收入是巴勒斯坦国家行政开支,作为一个国家运作的 主要来源,至于说,巴勒斯坦的老百姓已经很少与以色列发生“武装”冲突了,毕竟血肉之躯是无法与军队相抗衡的。

应该说,巴勒斯坦这块地区既不是巴勒斯坦的,也不是以色列的,十七世纪之后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二战结束以后,由联合国将这地区分割给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当然,这个分割是极其偏向以色列的,就此引发数次中东战争,使得在二战以后,中东地区成为国际热点地区,但自海湾战争结束以后,在巴勒斯坦的卓越领袖阿拉法特去世以后,巴以问题已经不是中东热点问题,巴勒斯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近年来,阿拉伯世界国家纷纷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使得巴勒斯坦问题日趋边缘化,长此以往,巴勒斯坦必将被以色列彻底“吞并”,仅仅是以一个国家的“名词”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虽然现在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比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国多,但在已经无济于事,以色列是联合国会员国,而由于美国的阻挠,巴勒斯坦至今是联合国的观察员国。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即便是没有以色列,在二战结束之后,巴勒斯坦人也无法建国,这一地区也势必被周边几个国家所侵占。不过是由于非阿拉伯国家,而是信奉基督的犹太人占据这一区才引发了阿拉伯国家的不快,由于冷战的原因,才使得巴勒斯坦能够以小博大,在道义和外交上占据主导地位,也使得以色列和美国不敢过于放肆,但平衡一旦打破,巴勒斯坦立即成为孤家寡人,在国际社会找不到一个“盟友”。

而以色利不仅已经在中东地区站稳脚,而且已经是中东阿拉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算起来,从1948年至今,已经过七十年了。正视和承诺以色列这个国家已经是必然的选择。现在大量的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地区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享有和以色列人一样的国民福利待遇,为了安抚巴勒斯坦人,他们的收入甚至只高不低。在此况下,巴勒斯坦未必会像以色列人举起石块和燃烧弹,这是巴勒斯坦人的武器。

而对于巴解组织而言(中央政府),既要维持与以色列的斗争,也要让巴勒斯坦人吃饱饭,而自身又没有造血机制,与以色列合作是唯一的途径,联合国分治决议的巴勒斯坦一直无法建国,巴解等组织控制区域太小,又被阿拉伯兄弟当枪使,却又被兄弟欺骗。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所谓巴勒斯坦国的政权代表,巴解放组织从出现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在自己国土上流亡的政府。

既然日本自卫队也可以充当临时正规军军队使用,为什么不取消这个称号?

记住日本鬼子狼子野心就对了,他们做这种掩耳盗铃的事情难道还少吗?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一边显示着日本的“和平主义”,一边篡改历史,与周边国家军事对抗。所谓军队,指的是国家和团体为战争,即政治任务而设立的常备武装组织。一般分为国家手中的正规军和组织、势力手里的非正规军。而自卫队早就是一支彻头彻尾的军队,哪怕拿一堆所谓“公务员”、“非军事化编制”、“无战争权”的废话来偷换概念,世界上也没谁把自卫队当做非正规军。

他们就是日本国家的常备正规军事力量,是标准的,彻头彻尾的军队。所有说自卫队不是军队的,要么是帮日本的军国主义打掩护,要么是脑壳秀逗了陷入了日本的“神逻辑”中,以为靠一番字面上的解释,就能置换掉自卫队就是日本军队的内涵。世界上有装备如此多先进坦克的非正规军吗?你让现在的叙利亚政府军与陆自打坦克战,阿萨德还不一定打得赢。

世界上有装备了准航母的“非正规军”吗?马上F35就要架在日向、出云的甲板上了,这些都是典型的进攻武器,女王的大英有这么屌吗?请问,有装备了F4、F2、F15J、F35的“非正规军”吗?这不是空军是什么?飞行表演队?很明显,日本这些所谓的“自卫”队常年行使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职能,并且被频繁的用来与周边国家进行军事对抗,甚至被作为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派出。

说他们是不是“军队”、“军事组织”,不过是一种避开实质玩的文字游戏罢了。之所以保持着“自卫队”这个称号,其实也是文字游戏。一方面日本确实被《和平宪法》限制,一方面他们也在底下偷偷的将之蛀空了,反正维持着表面形式,咬死不承认那是军队就行了。所以,虽然战后用于约束日本的《和平宪法》写的明明白白——日本放弃使用军事手段处理争端的权力。


文章TAG:如何正规部队秩序  正规部队管理秩序  如何  正规  部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