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SCI论文并不难,现在的SCI论文权重越来越低,因为这个领域也是一个产业,也存在着不入流的SCI,收钱就给发的SCI,成为科学领域论文发表的灌水区重灾区。相对于这些杂志,顶尖的经典杂志对待论文的发表比较严肃,所发表的论文基本遵从的科学事实,且具有较大的创新性,这也导致了顶尖杂志所发表的论文更容易被大家所认可的一个原因。

如何认识科研人员在国外发表论文的现象?

如何认识科研人员在国外发表论文的现象

一是,国内期刊圈子,学阀严重,几乎没有新人和青椒机会,或者先把自己精神阉割了,需要去攀附什么。二是,国内期刊几乎都要出钱,国外有些杂志确实不用花钱买版面。三是,国外期刊服务意识强,视研究者为上帝。国内相反。四是,总体而言,国外期刊的权威性,影响力远远大于国内。五是,国外期刊更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更有包容性,更加开放,给作者更多表达,沟通,交流的机会。

知网论文在哪里查重?如何轻松通过知网查重?

知网论文在哪里查重如何轻松通过知网查重

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也有的学校用万方和维普的。不同的学校要求标准不同。对于不同的论文检测系统使用方式也不同:首先说下知网的,有的学校会提供给学生1-2次的免费知网查重的机会,但这个机会非常宝贵。如果学生需要在学校外进行查重,一般就需要付一定的检测费用了。比如一些学术诚信网的中国知网自助查重检测网站,,全程学生自己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其次是万方和维普,可以到某宝去查重,一搜一大堆。

万方3秒就可以出结果,速度最快。总结:学校用什么系统,你就用什么系统提前检测。对于学校用知网的同学要注意,本科学校可以检测到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也就是本科学长论文库。研究生学校可以检测到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也就是研究生学长论文。所以最好还是要用知网查重哈,知网查重的途径很多,但是一定要选择靠谱正规的知网查重平台,这样才能和学校完全一样!。

最近中科大一博士点出新规,博士毕业必须发表一篇中文文章,你怎么看?

最近中科大一博士点出新规,博士毕业必须发表一篇中文文章,你怎么看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谢谢大V"趣之化学"的邀请。事件起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韩正甫教授要求:自2019年入学的博士开始,必须发表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是媒体、杂志的科普文章,如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小西在头条有结识几个中科大的在读博士生,活跃在科学垂直领域,非常优秀!博士生的中文写作水平如何?小西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任教。

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个人觉得不少博士生、硕士生的中文写作水平的确很Low,常常是汉语、英语的习惯混用,可读性不高。也许,本科生学位论文还可以说是“去重”,研究生实在没法用这个借口。小西举个小小的个例,也许更能明白韩教授为何有“需要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小西熟识的本专业一个博士生(2019年5月已答辩毕业),她的论文送审前得专业内2位导师"预审同意"后送校研究生院,经教育部平台盲审通过后才能安排答辩事宜。

但是,她的论文在预审期间被提出不下30余个大小问题,尤其是中文写作非常"糟糕"。日常中,博士生中有人为中文写作头疼,也有人为英文写作头疼。初期愁的肯定是英文写作,如第一篇Sci论文都比较“难产”,第二篇开始就会找到感觉。其实,小西个人觉得中文写作的难度更大,尤其是中文核心类期刊。之前,小西就有个博士师弟,在发表几篇SCI之后,想着"边角料"的数据发个国内核心,直接就被拒稿。

小西记得,导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内顶尖学报的发文难度不低于一篇中科院II区以上论文,在我们课题奖励中核心期刊等同于IF=1.5的三区Sci论文。“国内顶尖学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业内公认期刊,如一级学会办的期刊,一般某个工科专业仅有2-3个一级期刊。之前,不少研究生在“琢磨”他人博士学位论文时,也会有经常发现一个类似的问题。

部分论文末尾"已发表科研成果"部分列出七八篇SCI论文(一作),一看就是个标准的优秀博士。其中文中有精美的图表(英文科研小论文常是学位论文中的某一个章节,图表是可以直接"复制"的),但是中文写作一眼看去就不是很"地道",给人一种毕业之前“写的很急”的感觉。或者,这么说吧!小西宁可给学生修改润色一篇英文论文,也不会选择中文论文。

相比有套路、句式的英文写作,小西个人觉得中文的凝练难度更大。比如,你看看小西的问答,在表述上同样不是非常地道。正所谓长期不写不用很容易退化的。为何要抓博士生的中文写作?小西觉得“需要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是合理的。合适的中文写作锻炼,对于博士日后的科研发展非常重要。首先,在日常的课题申请书、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中,递交的都是中文版。

甚至,部分留学生(如申请博士后资助)的材料还得团队内博士生帮忙翻译成中文。毕竟,大部分“领D”或“专家”的英语水平达不到直接审查英文资料的程度,但是中文水平很高。之前,小西写的课题申请材料就经常找一个校领D秘书的朋友帮忙看看,往往都能提出很多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其次,在博士生毕业的“第一桶科研启动金”(青年基金资助)的申报中,有传出“ 1篇中文核心”更好的趋势,同期尽量不要有开源的英文期刊论文。

毕竟,科研经费给老外交版面费不太合适,之前可能没这么明显的态度,目前已有类似的“说法”。当然,不是说高水平的Sci论文不重要,而是有一篇中文核心论文,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很关键的一点学位论文送审中,不少发表多篇Sci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因语句不通、没有主语等,直接被判定为“不合格”,只能无奈的延期半年。

这样也会逼着博士生提升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还记得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青千)在群内辱骂学生吗?主因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实在差的看不下去。-结语-当然,提升中文论文写作的好处很多,在高考中我们就常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小西作为工科博士也深有感悟,真的是慢工出细活,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出不来好文章。

比如,回看小西2018年3月的问答,你会发现写的非常稚嫩。其实,类似的要求在其他学校也有,只是没想到这次韩教授的举措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如清华大学2018年新生中就有开设“写作与沟通”的必修课,甚至在2020年将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后续也会向研究生提供类似的课程。相信国内其他院校,也会跟进类似的举措!最后,还有个不太好说的原因:科学无国界?还记得2019年5月IEEE群发邮件禁止华为员工参与编辑和审稿吗?小西觉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何不能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呢?我们要提升自己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你觉得呢?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为什么中国人的某些尖端科学论文首先要发表在国外的科学杂志上才有分量?

关于科学论文的发表,近年来受到的争论越来越多。我认为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虽然目前中国的某些领域已经步入世界第一梯队,领跑全球的学科发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比较晚,所以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研体系,有着丰厚的科研背景,最直接的影响是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一直出于领先地位,并有着受到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经典的学术杂志。

起步较晚的中国,虽然目前也已经出现了在某些领域比较突出的学术杂志(我觉得突飞猛进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攀上了顶尖杂志的出版集团成为系列子刊),但仍然与其他国际顶尖学术杂志有一定的差距,且数量较少。就大环境而言,国外对于学术还是比较客观、较真的,而中国相对而言,则略微显得浮躁。科研、医疗系统等体系内的职称晋升需要学术论文的发表,相应则诞生了一系列的论文代发表机构,最终导致了一些列的学术论文撤稿事件。

往往这种事件所涉及的期刊,是一些以影响因子相对较低、开放获取、发文量大、审稿快等特点的掠夺性杂志。相对于这些杂志,顶尖的经典杂志对待论文的发表比较严肃,所发表的论文基本遵从的科学事实,且具有较大的创新性,这也导致了顶尖杂志所发表的论文更容易被大家所认可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学术论文的分量大小,在国内来说,仅仅是看所发表的杂志水平和影响因子,这一点可以从各个高校对于发表论文的奖励体系可以看出,一篇CNS奖励可高达上百万。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分量,来自于中国人对论文重要性的认知偏差,仅仅单纯的与影响因子挂钩。学术论文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看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如果去翻看诺贝尔奖得主的代表性工作,很多的文章其实并没有发表在顶尖的杂志上,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些工作对于科学发展历史中的分量。理性的看待学术论文,从论文的实际科学价值去评价分量和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看所发表的杂志和影响因子,是我们急需所具备的一种素质。

如何看待饶毅科学最新文章: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

刚才在网上搜了饶毅教授的文章,内容大致就是过去的2020年学术界沸沸扬扬的论文造假处理的公示,图片误用,实验可以不重复,这些奇谈怪论如今导致了2019年让人举报2013年发表在CELL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杨辉研究员的科研论文,缺乏重复性。作者本人提出反驳,然后,今年有7个国家,30多所大学44名知名学者质疑论文实验的重复性,同时,杨辉也剽窃了美籍华裔学者的学术文章,对方实名向中科院举报了。

以图片误用,实验可以不重复,作为对学术不端的漠视,这是科学界空前的,但愿能绝后,这是一种悲愤,也是无奈。空前绝后的学术不端,让不少学术大咖如院士级别的学者,也频频与论文造假牵连。如中科院院士裴刚的学术不端,饶毅实名举报,可笑的是裴刚本人还是中科院学术道德委员会主任。尽管本人未正面回应,但他的学生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为他们的导师掩饰过错。

类似的还有武大教授李红良,南开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的学术论文造假嫌疑。客观地说,科技部等处理意见,不能令人信服,对于净化学术环境,没有任何益处。要知道,中国的科研环境,历来令人诟病。清华的颜宁,北大的许晨阳再次出走美国,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饶毅是中国学术界的另类。他初次参选院士评选,出人意外的第一轮就淘汰了。

从此,他宣布不再参选院士,潜心科研教学。他的科研成就,有目共睹,早已经证明了他的学术地位。西湖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对他评价甚高,说是当代的学术界鲁迅。我个人认为,他实至名归。中国的科技界,需要饶毅。今天的中国,从上而下,都非常重视科研学术工作,科研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许多领域正在大踏步追赶世界一流。

中国科学家把顶级论文发在外国《科学》或《自然》杂志上,会不会造成知识产权泄密?

科学界的规矩是一个发现归功于谁,就看谁先发表文章。科学发现现在也和做买卖一样,很少有哪些赚钱的商机只有你一个人发现,一个课题可能有不同国家的好多团体在做。第一个把文章发出来的就公认为是这个发现的原创者,后来的人即便确定是独立做出来的成果,排名也只能靠后。而且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第二个第三个发表的还可以说是独立发现只是发表文章晚了一些,第四个第五个就很难让人信服了。

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在《Science》《Nature》这种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有多难?发表了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科研工作者曾经对我说过,作为一个华人,如果你能在《Science》《Nature》这种期刊发表一篇文章,那么你可以在你所从事的细分领域在国内横着走。这句话,也许不能回答在这两个期刊上发表了文章后的意义。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先从两个角度展开——无论在中国多顶尖的研究,其论文必须首先发表在国外期刊才显得有分量,为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因为想给题主提供答案,才把这个问题拿过来,旁证一下。

其原因,一个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

而中文期刊的论文或文献,因为大多数国外科学家都不懂中文,中文也不是国际通用语言,所以中文文献在全球的影响因子很小,即使把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的顶级期刊上,也很难引起全球科学评审体系的关注和影响。所以,我国科研考核模式都是以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以及获得的影响因子,作为考核指标,也是比较客观公正。一项统计研究,告诉你能不能在《Science》《Nature》发表文章一项统计研究,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得出能在国际顶级期刊杂志能发表论文的已经形成了“阶级固化:。

2018年,PNAS发表了一一项研究,来说明科研期刊中的“chaperone effect”,直译为伴侣效应,但其潜台词是科研界的“阶级固化”。在PNAS发表的这篇文章中,研究者收集了1960年到2012年间在386个科学期刊上发表的610万论文的作者信息,按照学科分为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和跨学科期刊,其中Nature,Science及PNAS被作为跨学科综合期刊的顶级刊物单独列出。

然后,文章认为,能否在国际期刊尤其是顶级国际期刊,包括Nature,Science这些杂志发表,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实验室负责人,在中国可以还包括课题负责人,英文简写为PI。研究者分析了收集到的610万篇论文的属于PI通讯作者,因为这些论文的最为PI的通讯作者,其国际地位、曾经发布的国际论文的影响因子,简单说PI在能够发表顶级期刊的”阶级固化“中的层级,决定了你的论文能否或有多难在Nature,Science上出现。

研究者公布了这些PI的属性,并将这些实验室负责人或课题负责人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新秀类PI,他们既没有以第一作者也没有以通讯作者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第二类是资深类PI,即这类PI之前曾有以通讯作者在该期刊发表过文章;第三类是传承类PI,即这类之前在该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文章,却是首次以通讯作者发表文章。

所以,能否让你的论文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按照这项研究的结果分析,你的实验室负责人或课题负责人,应该曾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那个时候,他的导师或者前实验室负责人应该是当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一次类推)发表过论文,如今他作为课题负责人,让自己的学生或下属发表,这次PI作为通讯作者了。如果你有这个机会,在这个平台,你的论文至少比其他人要容易——得多。

然而,这个研究的结果还显示,近年来,新秀类PI的文献越来越少,而资深和传承却在不断上升,这点在医学界尤甚。这个结果再次验证了国际科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阶级固化“效应已经产生。作为新人,想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更难了。所以,作为一个新人,要想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就要成为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过文章的PI。

而这类PI,通常在国内也是站在细分研究领域的顶端,或者早就是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你说,你想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难吗?自然,如果真的发表了,那你也可以凭着名号,在国内横着走。SCI论文发表在SCI上的价值说到论文,任何同学都知道SCI,但千万不要小白同学把SCI论文和Science杂志的缩写混为一谈了,不懂可以不说,但别闹出笑话。

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发表SCI论文并不难,现在的SCI论文权重越来越低,因为这个领域也是一个产业,也存在着不入流的SCI,收钱就给发的SCI,成为科学领域论文发表的灌水区重灾区。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发普通SCI并不困难,掌握了科研技巧,够勤奋的话,批量快速发文章也不困难。

我想人工智能领域估计也能开发出一个只能生产SCI不同等级的论文智能机器人。但是,发表在四大顶级期刊《自然》《科学》《细胞》《柳叶刀》上的论文,无论SCI级别,都是大牛。最后给个结论——要想在Nature,Science在发文,找一个做过Nature,Science杂志论文的通讯作者PI很重要.感谢题主邀请回答.。


文章TAG:科学中国人发表的论文如何查询  项目编号如何查询  科学  中国  中国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