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推出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七个道德范畴,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与风骨,是中国人的思想根源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民族探求“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是中国人日常的行为准则。这就说明,儒家思想并不是通过灌输、强迫对中国人产生影响的。那么,儒学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历代的儒家学者,不断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并将这种诠释与制度、法律、风俗、习惯等结合起来,从而才能够历经千年而不倒,宛如凤凰一般总是在走向末路的时候浴火重生。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也就是后人定位的儒家文化,始于春秋时期,在中国历朝历代各个时期中始终作为官方理论思想。儒家思想就是儒家文化的中心内容,儒家文化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极其深远,儒家文化其精神内涵集中在:“仁、义、礼、智、信、忠、孝”七个方面。儒家思想推出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七个道德范畴,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与风骨,是中国人的思想根源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民族探求“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是中国人日常的行为准则。

儒家文化因适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其演变发展到现在,通过后人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步成为了现阶段中国文化的主流部分,并在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占主导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思想、价值、作用,在塑造中国民族精神方面,在自强不息屹立在世界之林方面,在今后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中的思想教育等各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自创立以来重视人的思想品德,重视人的德性培养和品格素质提升.一直致力学习和推崇有道德追求与高尚人格的人士。近年来儒家思想中一些文化领域受到质疑、争议,究其原因是儒家文化执行过程中往往强调了某些方面的重要性,而忽视或不重视另一方面。从而引起了一部分现代学者的批评,个别文人甚至提出去其糟柏的偏激说法。

大可不必过激行事,文化观念不能简单认为是糟粕,应该是某人、某时期、某些现象的价值偏好和文化偏差。我们耳濡目染的经典儒家文化代表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都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影响至深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存在和推崇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儒家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纲领。

儒家思想是怎样对中国人产生影响的?

儒家思想是怎样对中国人产生影响的

在很多当代人眼里,接受一种思想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好像这种思想可以直接进入到其他人的脑海中,并对其行为进行影响。我把这种误解概括为“从思想到思想”。事实上,这是可能的。打个比方,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天天给老百姓灌输“三民主义”的党义,等其一旦败退大陆,马上就会人亡政息。三民主义只是作为历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而存在,换言之,是一种死了的思想。

但儒家思想很奇怪,很多人都抱怨儒家思想有很多糟粕,可不论怎么改朝换代,不论经历何种社会形态,而且新文化运动后儒学早就不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到今天,儒学仍然作为一种思想、一种学术顽强的存在着。这就说明,儒家思想并不是通过灌输、强迫对中国人产生影响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是不太了解历史了。那么,儒学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历代的儒家学者,不断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并将这种诠释与制度、法律、风俗、习惯等结合起来,从而才能够历经千年而不倒,宛如凤凰一般总是在走向末路的时候浴火重生。

阶段一我们都知道,儒学诞生于春秋时期,其基础是“先王之政典”(章学诚语),其历史背景是三代与列国,经过孔子的“删削”或“修订”才得以形成。总而言之,儒学是一种在诸夏列国体制下形成的思想。所以,当中国从这种“封土地建诸侯”的列国体制,在战国和秦的变革中,逐渐走向秦汉开创的中央集权、“一人专制”(徐复观语)的体制时,儒家就没落了。

诸子百家,儒家在这一阶段是很边缘的。那么,儒家为了适应这种体制,通过董仲舒、公孙弘等西汉前期儒家的努力,引入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灾异等诸多新的概念,将儒学改造的适合当前体制的新貌。这种改造,并不完全是向专制制度屈服,是很复杂的,其中当然有一些“虚与委蛇”的地方,但也有很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地方,最重要的思路就是:以儒学来改造皇帝。

我们不讨论这种改造成功与否,我们只说儒家的措施,这主要包括:以儒学垄断仕途,塑造儒家型的官吏,如汉代的循吏等;以儒学诠释法律,将秦流传下来,汉代延续使用的法律进行重新解释,如“春秋决狱”等;以儒学垄断教育,这个早在卫绾当宰相时候关于举贤良的法令已经开始了,到公孙弘改造博士弟子制度,以及两汉诸多后妃皇子接受儒学教育等等,都已经实现;以儒学改造礼仪祭祀,儒学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插手礼仪祭祀的改造,经汉元帝、成帝、哀帝等多方反复,到王莽定型,到东汉延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举例,但这些举措都有一个共同点:自上而下,通过法律和政治制度来改造国家体制,再通过国家体制来影响人民。

儒家思想这种“自上而下”影响社会的方式,一直持续到唐。阶段二唐代,佛道大兴,儒学作为一种思想再次边缘化。虽然唐代的国家制度仍然是基于儒家思想建立的,但这是因为这种国家体制已经定型,一般人已经看不出来儒家的影响了。所以,从中唐开始,儒家学者开始谋求一种新的方式来影响民众,赢得民众。他们从韩愈的“原道”,到宋初的陈抟,到北宋的二程,终于到南宋的朱熹,形成了一种新的儒学,也就是理学。

理学是如何影响老百姓的呢?很多人都只知道明清的科举,但未必知道,宋代的理学在当时是新儒学,是不被宋代官方所承认和重视的。理学的措施也不只是科举,还有很多,例如:以理学推崇心性修养,静坐、打坐,从禅宗处争夺民众;以理学制定家规家训,从家庭家族夯实基础;以理学制定乡规民约,开设义塾,建立义庄,育婴堂等,从地方实现影响;以理学垄断科举,这个大家都知道了。

大家注意了,和上面汉晋时期儒学的路径不同,这些宋明以来的儒学路径,也有一个共同点:自下而上,通过从心性到家庭家族到地方,逐渐上升到国家和天下,实现儒家思想对人民的影响。这种影响方式,从制度的层面一直持续到清末,而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则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当媒体在弘扬家风、家规的时候,当网友以“孝”或“不孝”对社会现象进行点评的时候,当有些案件令人脱口而出“没有天理!”的时候,当读者在一桌吃饭先敬老人的时候……当代的中国人仍然在不知不觉接受着这一思想的影响。

最后,展望一下。目前,儒家思想又进入一轮调整期,因为时代又变了。今天的时代,是以开放、宽容、理性、民主等价值观为核心,社会制度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新的时代下,旧的儒学肯定不适用了,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比如从孔子(前500年)到西汉(0年),或是从中唐(800年)到南宋(1200年),大概需要有4-500年左右的时间,儒家或许可以再次焕发生机。


文章TAG:儒家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如何看待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