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率先“尊王攘夷”,维护了华夏集团的团结,进一步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魏晋南北朝,朝廷偏安一隅,但也数次发动北伐,彰显了华夏的自我认同。以后,收复中原,抵抗异族入侵与征服成了“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20世纪初,由于受到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华夷之辨”渐渐被民族主义替代,发挥着保家卫国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

不可否认的是,“华夷之辨”有其历史局限性。传统中原经济文化的发达,使得华夏民族充满了优越感,主要表现在文化上。长久以往之下,也让华夏民族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的潮流和发展,最终造成了全面落后于世界的惨剧,任人宰割,屈辱至极。至于“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百年屈辱的黑暗历史,到如今依旧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华夷之辨”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周朝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为手段,形成了诸侯拱卫周天子的政治格局。如此,诸夏的形成自然会产生共同体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不断,四夷势力发展壮大,伺机入侵中原。经齐桓公“尊王攘夷”而称霸,“华夷之辨”观念成为了现实。其后,历朝历代根据不同需要,发展了“华夷之辨”的内容,使之一直流传了下来,经久不衰。

明朝时期,东南亚国家是真的认可中国的“华夷秩序”和“朝贡体系”吗?

老陈来回答:明代在东南亚地区构建的华夷秩序是一个复杂而又脆弱的体系。传统华夷统治理念的奠基,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支撑,及朝贡贸易丰厚利润的引诱,共同构成明朝华夷秩序建立的先决条件。它的脆弱性在于一旦支撑它发挥作用的条件发生变化,它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瓦解。同时它又是一个“虚实一体”的存在,明朝的确在永乐时期全面地在东南亚地区完成华夷秩序建设,东南亚诸国大量涌入明朝“朝贡”,接受明朝“册封”,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它实的一方面。

但即使在明朝实力雄厚的时期内,东南亚国家前来“朝贡”的目的也不完全是明王朝所认为的政治臣服,东南亚是否将明朝视为真正的“宗主国”还是未知数,所谓“四夷朝贡”“万邦来朝”的盛况很多时候都是双方的一种自我妥协和退让,目的是满足明朝统治者对“君主华夷”地位的追求,这是它虚的表现。华夷秩序在每个时期或阶段内的虚、实程度并不相同,明王朝所承诺的“主华夷”“一视同仁”,也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双方在华夷秩序的遵守与维护上都有相矛盾的一面,明朝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华夷秩序从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体系。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华夷  观念  传统  制度  传统的华夷观念是什么  华夷制度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