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已经有了残败的迹象,却仍旧挺立在枝头,特别是它那风霜雨雪催不折的枝干,更是显出一副傲骨,不肯向日益残酷的寒冷和霜雪低头。意思是: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而要放眼长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主要通过枯荷凋零与菊花挺立的对比,写人的精神和气节。一、字面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秋天已经深浓得有些寒凉了,亭亭玉立的荷花早就枯萎凋落了,原本硕大的可以承接很多雨水和清露的荷叶,也早已经凋零得不见了踪影。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已经有了残败的迹象,却仍旧挺立在枝头,特别是它那风霜雨雪催不折的枝干,更是显出一副傲骨,不肯向日益残酷的寒冷和霜雪低头。

这一前一后两句诗,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运用荷花遇到风霜雨雪轻易就凋零的软弱,来和傲视风霜雨雪依然挺立的菊花作对比,衬托出菊花高贵坚毅的品质。这两句诗看似写眼前所见之景,实则以物喻人,写人内在的高贵精神品格。深层意思是说,面对艰难和残酷的现实,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一身铮铮铁骨去面对,用不屈不挠和勇敢顽强展现自己独有的风骨。

二、融入全诗看深层涵义先说说苏轼写这首诗的背景。当时是宋哲宗元佑五年,即1090年,苏轼正在钱塘(现在的杭州)担任太守一职,和当时已经58岁的刘景文因偶然的机会相遇,只觉志趣相投,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为此,苏轼向朝廷极力推荐刘景文,才让多年怀才不遇的刘景文有了小小的升迁空间。可惜的是,刘景文仅仅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就不幸去世了。

苏轼为刘景文深感惋惜和遗憾,再怀想起他的坎坷遭遇,于是矗立在秋尽冬来的萧瑟季节深处,有感于眼前萧索景物,写下了这首充满欣赏和赞许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后两句面上写景,表达了一年中最美好也最难以忘怀的景色,是橙子已经澄黄而橘子还嫩绿青翠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橘树在寒冷的冬天仍然枝叶苍翠,不凋不落,同深秋初冬时节依然凌寒而开,叶绿枝挺的菊花具有一样令人敬仰的品格。

前面已经提及,苏轼的这首诗在借景喻人,实际上是在用菊花的临霜不屈和经冬犹绿的橘树来比拟刘景文高洁挺拔、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于是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也就呼之欲出,苏轼意在告慰刘景文的在天之灵:你经历了诸多的不顺和曲折,又很遗憾地离开了我,可是我依然记得并深深怀念的,是你面对不顺和逆境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坚贞不屈的优良精神品质。

三、写在最后苏轼向来是个乐天派,虽然他的仕途也并不顺利,还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却对这些淡然处之,不挂心头。这从他《定风波》中的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可以得到映证。初看这首《赠刘景文》,如果不了解这首诗是在苏轼的好友刘景文去世之后写成的话,可能会误以为这是苏轼为了鼓励刘景文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生活而赠给他的七言绝句。

意思是: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而要放眼长远。短暂的不顺和打击总会过去,收获美好的时刻也终将到来。若真如此,也就与诗歌的原意背道而驰了。这也正好凸显了掌握写作背景对理解和把握诗歌内涵的重要性。希望各位朋友在把握诗歌涵义之前,先尽可能多地了解创作背景,这绝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如果您觉得分析比较到位,欢迎评论、点赞和转发。


文章TAG:残犹有  傲霜枝  中傲  辜鸿铭  真实  真实的辜鸿铭是什么样  菊残犹有傲霜枝中傲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