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这样写到:“他是一个完全正确的艺术家,除非是自己所完全熟知的事,否则他便不会动手去写——在他的作品里,若以抽象的观念为出发点,那就是不完全的作品。”正因如此,屠格涅夫不欣赏左拉的小说,认为“是主义使他迷途的,由于他持有‘原理’,所以使他的头脑变得狭窄了。”他也不满意同时代法国作家的创作风格,批评他们“不追寻理想的路,而过分地仗恃着想象,他们的文学有文学的派头”。

作为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他的作品正如其人,不喜欢极端。在任何绝对化的主义面前,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一个冷静的、顽固的旁观者。他不会为了宣扬主义的目的去粉饰、雕琢,在他笔下,几乎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实在。他急切地向世人申明:“我从来没有单靠自己的想象力创造过一件作品。当我要制作某作品中的人物时,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人物。

”巴扎罗夫这一人物形象的雏型是他所认识的一个青年医生;罗亭的身上有他青年时代好友的影子;《前夜》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都源于一个与他相邻的青年地主赠送给他的一本自传性的小册子;《春潮》的构思基于他在德国法兰克福游历时的一段亲身经历……。总之,他力求使自己的创作源于真实。同时,他也不热心于对主人公的结局加以旁观者的评价,他知道与感到现象的根源,但他所表现的只是盛衰中的现象本身。

综观屠格涅夫的全部小说作品,还会发现除《猎人笔记》和几个中篇小说外,其余大部分尤其是六部长篇小说都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叙事方式。也就是说,他刻意让自己与整个事件和小说中的人物拉开一段距离,以便于利用旁观者变换观察角度的自由去开掘更多人物的内心世界,避免因拘于一个叙述角度以及从此角度贴近地刻画其他人物而产生的局限。

试想,如果通过丽莎之口去描述拉夫列茨基的心理活动,怎能不让人心生疑问呢?屠格涅夫这样做,既是为了使自己的笔尖更自由,也是为了达到一种客观、写实的效果。此外,屠格涅夫还是一位力求节约的作家。他总是希望用最简练、最朴实的语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尤其反映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他的长篇小说在字数上是不占优势的,它们没有托尔斯泰小说中连篇累犊的哲理化抒情,也没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冗长的自我剖析。

对代替了主人公的位置进行的主观化抒情,他总是做到适可而止,不让读者对自己心生厌倦。前面提到的“隐蔽心理描写”方法便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他的小说经常都是在某一个危机的时期里展开,很多作家都是喜欢从主角的幼年时代展开故事,连托尔斯泰也从距离作品中心很远的插叙开始落笔。屠格涅夫则不然,几乎完全采取突然跳入主题的方式。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小说  艺术  小说的艺术表现指什么  什么是小说的艺术表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