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第一课《天地人》来说,认识6个字“天、地、人、你、我、他”,这六个简单的字的安排即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感悟“天地人你我他”之间奇妙的联系。就第二课《金木水火土》来说,一来一、二、三、上、下字形简单,字义明晰,有利于学孩子掌握字的写法和意义。二来联系生活,理解“金木水火土”,了解自然万物的存在并感受其存在的意义。

此课的内涵之深远,可谓匠心独运。另外还有第三课“口耳目”对人体各部位的认知和第四课《日月水火》对象形字造字法的认知,以及第五课《对韵歌》对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的简单认知和韵律的认知,这些内容和识字的安排无不渗透着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诠释,渗透对中华文字的深厚情感,也多角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识字可以有效辅助拼音认知,辅助突破拼读难关。

《汉乐府·江南》为什么能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来学习?

答:“江南可采莲”《江南》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它看起来简单,简洁,实际意境优美意象繁复,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咏鹅》诗,甚至可以说连一些现代成年人都只是明白表意,实际内函并不太懂。《江南》釆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釆莲人釆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她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釆莲俊男美女的歌声和笑语融成一片,看,许多小伙子和釆莲姑娘们正在调情说爱呢。

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妙在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诗歌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采莲时作者双眼所见之美景,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游动为引线,看呀鱼儿一会儿嬉戏在莲叶的东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在莲叶的西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到莲叶南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到莲叶北面。这即是眼前美景,又是釆莲′姑娘小伙子们口中所唱的歌声。

全诗一气呵成,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如闻起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浮想联翩,感到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反复咏唱,余味无穷,极富“禅意”。全诗如下:《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釆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可:这里含“适宜”,“正好”的意思

相比之下《咏鹅》诗表面看是复杂实际上意境就比较简单一些了。全诗如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现在就可以明白了吧,把“江南可采莲”《江南》取代《咏鹅》成为一年级学习的第一首古诗,这也就不奇怪了,主要是教材与时俱进,为了培养孩子们从小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诗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为启发式教学垒好首块垫基石而打基础。

小学一年级语文考倒一帮家长,“四”字的第二笔到底怎么写,横折钩还是横折,你怎么看?

我没有怀疑人生,我是一直在怀疑语文老师到底在折腾个啥。前段时间刚讨论过语文试卷的阅读题,原文作者自己写出不标准答案那几个“要点”。现在又来一个笔划问题。为什么语文课里有这么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些所谓的语文知识,除了打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有什么作用呢?当我说作用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不是问这些语文知识怎么赚钱,我是问你这些语文知识是不是会把学生教傻教笨?四字的第二笔到底怎么写?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写法,四字的第二笔,有些字体是横折,有些字体是横折钩。

类似的情况还有田、日、目等很多字。打开任何一个编辑软件,更换字体就看见了。大家之所以为这个笔画吵来吵去,说到底还是中小学教育的“标准答案”思维造成的。总是认为世界上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且老师知道这个标准答案,这完全是胡扯。校园之外的真实世界里,很多问题都有很多个正确答案。学校老师之所以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思维,就是为了建立老师的权威,高高在上洋洋自得,用标准答案来制造权力。

语文教学改改吧少一点折腾,多一点快乐。那个拼音表,拼音表的正确读法,可以改改啦?手写输入和语音输入已经普及了,背那个阿波切爹还有什么意义呢?笔顺真的很重要吗?笔顺的意义在于写字的时候帮助把字写好,但是把一个字写好看真的只有一种写法吗?改变笔顺也能写好,为什么要扣我分呢。某个字的读音:人能听懂,机器能听懂,为什么还要纠结“在这里要这样读,在那里要那样读”。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一年级  语文  小学  上册  百分  百分教育小学一年级语文同步课堂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竖弯钩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