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使得职称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起来非常费劲。其次,大家要知道,职称改革并不是每个人的呼声,职称的既得利益者和潜在既得利益者太多了,对已评上职称的人,当然希望职称是终身有效的,待遇是按职称兑现的;对大部分准备评职称的高校教师而言,只要职称条件不是太高,大家还是有盼头的,所以说,在职称这个框架下,大部分教师还是相安无事的,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教师群体,而是教育本身。

最后,大家要清楚,职称的成败不在于职称本身,而在于长期以来所奉行的铁饭碗思想。只要铁饭碗不破,职称制度怎么改都跳不出五指山。因此,职称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身份改革,一旦身份问题解决了,职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上是对职称改革现状的一个总体判断。实际上,走的比较超前的清华北大,已经基本打破了身份障碍,实现以岗位代替职称。

下一步,他们还是面临一个终身制的问题,也就是:一边要打破教师铁饭碗,实行全员聘用,另一边,又要保证一些特殊人才的终身制,构建稳定的学术氛围,两者缺一不可,其平衡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好了,我们再回到公平这个问题来,在现阶段职称改革框架下讨论公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审公平。这个是大家最关注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越是好的学校在公平性上做的越好,首先是评审环节的设计,全部送外盲审,甚至送国外专家,做到这点,公平性就没有太多争议了。其次,学科内开评审会,不会出现文科评工科这种跨学科评审的情况,做的好坏大家基本都有共识。另外,这些学校的老师追求会更高一些,一般的后门是走不通的。相反,差一些的学校,尤其是一些省属院校,关系往往能起很大作用,打声招呼表达点意思就会有奇效,这种事,在我所在的211高校都偶有发生。

要扭转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先下定改革决心,至于怎么具体保证公平,说得简单点是要更准确反映教师的实际水平,但做起来却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什么是教师的核心价值?一个科研好的教师和一个教学好的教师谁优谁劣?一个发论文一个做项目一个获成果奖,到底谁更厉害?甚至,一项成果目前全世界都接受不了,但说不定若干年后被证明为正确的,这又该怎么认定呢?所以说,人才评价很复杂,而且,再好的经也容易被念歪。

第二,待遇公平。教授的工资比讲师高,这没什么问题,但教授的课时费比讲师高,这就不太合理了。同样学时的课,有的教授还上了一辈子,课都不用备,闭着眼都能讲,年轻教师可能需要同时准备好几个头(比如分别要给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讲),备课的强度非常大,但课时费反倒只有教授的一半。同样,一些学校的科研奖励也是如此,年底绩效津贴的系数也是。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教学改革  高校  深化  论文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改革论文怎么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