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诗歌的一般教法――朗读教学为主(①初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诗歌的韵味。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一下作者,时代背景,以便于深刻理解诗词的内容。这就是编者,教师教学要达到目的。知道了这些,教学《江雪》时就容易多。诗歌鉴赏,我们就是要学习诗人的独到匠心。

觉得诗词教学与中小学教育应该如何结合?

你觉得诗词教学与中小学教育应该如何结合

“诗言志”。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写诗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不是为了简便好看,不是为了不拘一格。而是运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即爱憎分明的感情。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一下作者,时代背景,以便于深刻理解诗词的内容。然后通过一句句,一层层的剖析,最后归纳到作者写诗要表达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爱什么,恨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要学生受到什么教育。这就是编者,教师教学要达到目的。能否通过这一课堂教学达到目的,关键是教师对这诗歌的理解程度,理解深刻,对诗歌的思想性挖掘就深,学生受到教育就大,受到鼓舞。同时,在分析思想内容时,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的,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内容,也学得了表达方式。诗歌鉴赏,我们就是要学习诗人的独到匠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做好课堂设计?

你觉得诗词教学与中小学教育应该如何结合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重要的,也是要花费很多功夫的。要想设计好一堂好课,我们应该从“研读文本、研究学生、设计课堂活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如何做好课堂设计,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在这里,我就课前“研读文本”这个环节,跟大家进行分享:研读文本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做的事,也是我们上课前的必修功课。

什么是文本?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篇章。文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文本”: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狭义“文本”: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它至少负载着三重内涵:①创作的时候,文本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②在面世以后,文本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赋有社会意义;③在编入教材以后,文本就打上了编者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编者的选择标准和价值追求。

所以,我们研读文本要边读边思考:①从文体的特征上读,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②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读,思考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③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上去读,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④从语言手法上去读,思考怎么写出来的文章?⑤从编者的意图和单元目标上去读,思考为什么要放在这个位置?⑥从教学的价值去读,思考当下为什么教这篇课文?比如在教学《江雪》这一课前面,我们不仅要知道它是一首古代诗歌(五言绝句),还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歌是正永贞革新失败,贬官闲职,与官场不合的时候。

不仅要知道古诗写的是什么景(下雪的冬天一个渔翁孤寂地垂钓。)什么情(孤独郁闷却高傲凛然坚强不屈),还要知道诗人写诗时运用了那些语言手法(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人运用到了夸张、对仗、互文的修辞,“千、万”与“古、独”“绝、尽”与“钓”形成对比,以此进行烘托渲染,突出人物的品格)。同时,要明白编者把这首诗放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是两首古诗,两则寓言,两篇民间故事)的用意(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知道了这些,教学《江雪》时就容易多。1、情景激趣,导入新课。2、以诗歌的一般教法――朗读教学为主(①初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诗歌的韵味。②精读――读出内容,读出表现手法。③研读――读懂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情感)。3、以诗歌的语言特点,拓展中国的古代文化,引导学生喜爱读诗,热爱我国的灿烂文化。 当然,研读了文本,知道要教些什么,还是不够的。


文章TAG:诗歌教学应有整体意识  如何搞好诗歌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