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读他认识的图形。他会这样“读”:这是方形、这是圆形、这是三角形等。稍后看简笔画教材的时候,他不是学画画,而是认读那些图形里,哪些是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圆形。比如,他会“读”:这棵树有三个三角形、有一个长方形,这棵树有一个圆形、有一个长方形等等。4.有一天,在农村老家。孩子很认真地问我:妈妈,婆婆家的猫猫怎么不会说话呢?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委屈地说:我问它的,它就在那里望着我喵喵地叫,就是不答应我。

我乐了,正准备给他解释,他却还沉浸在他的思维里,继续问:妈妈,你给我读的那些故事都是假的吗?天哪!这牵涉到文学创作的问题,叫我怎么去回答!当然不能给他讲这么深奥的问题,用他听得懂的语言解释就可以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中间表现出的质疑精神,是多么珍贵!这是孩子3岁以前的“阅读”情况,那时他还大字不识一个。

你看,孩子的阅读是不是让人很好笑?但是,我的孩子启蒙阅读的那段时光,我和孩子都过得很快乐!你再看,孩子的阅读和书本中讲的故事是不是风马牛不相接?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在这种特有的自我陶醉的“阅读”中,形象思维和对书本的兴趣都发展了起来,而且会自主地地去思考、去质疑。可见,阅读的作用有多大!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的阅读是超前于对汉字的认识和对拼音的掌握的。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还是先审题吧。题中的第一个信息:孩子7岁,刚上一年级。题中的第二个信息:不识字,也没学拼音。题中的第三个信息是:老师不该让孩子课外阅读。信息分析:第一二个信息是提问者的意思,是这个问题的原因;第三个信息是老师的行为,是由第一二问推出的结果。根据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得出:第一二个信息,与第三个信息之间,没有逻辑联系。

所以,这个推论不成立。老师还是要要求这样的孩子课外阅读的,家长只能配合和支持。不然,你的孩子很快就落伍了。那么,这样不识字也不懂拼音的孩子怎样进行课外阅读?1.老师怎么做: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给学生朗读这些课外书,并适当点评。接着,要求孩子们复述老师朗读的部分。然后,要求学生回家把老师朗读的内容讲给家长或者其他的人听。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可以在班上组织讲故事比赛。老师做这一步的目的,一是起一个示范作用。二是把学生引入课外书精彩的情节里面去,挑起学生对课外书阅读的兴趣。三是能助推识字教学。随着学习时间的后移,这些学生会逐渐识字、逐渐识拼音,就能够囫囵吞枣地学习自己独立阅读一部分课外书了。2.家长怎么做:(1)本来,家长应该从孩子有听觉开始,就给孩子读故事;从孩子开始使用视觉功能时开始,给孩子看各种配有简笔画、或者配有动漫插图的故事。

现在有许多适合0——3岁孩子看的图书和杂志。但是,从题主提的问题看,部分家长没做这一步。那就只有从第(2)步开始。(2)如果老师布置得有复述故事的作业,就先落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要认真听,至少要假装听,要假装提一些不懂的问题,助推学生深入阅读。(3)像老师那样给孩子朗读故事。然后解读故事。现在,国家恢复了语文应有的地位,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助推孩子的课外阅读,才是最正确的做法,而不是质疑老师的做法。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积累  一年级  语文  小学  途径  小学语文学习中积累的方式和途径  一年级阅读积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