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枯萎的杨树开花,老年女子嫁给年富力强的男子,没有祸害也不值得称道。)在“枯杨生稊”和“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和“老妇得其士夫”这种天道和人道之间只有模糊的相似性,并不存在任何合乎逻辑的必然关系,由此归纳出的“无不利”、“无咎无誉”的结论更是站不住脚的(可以举出无数的反例加以推翻)。

这种“推演”无非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的反映,或许还有一些生理上的道理,但是与逻辑推理无关。中国传统的说理方式不具有逻辑性,是许多中外学者都已指出过的一个事实,这甚至可以从国学家们对杨振宁所做的胡搅蛮缠的反驳中体现出来。易经对这种非逻辑说理传统的影响有多大,是否是其源泉,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杨振宁不过是对老学术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为何引起如此大的风波?狭隘民族主义与伪科学相结合的思潮在中国虽然不像十几年前那么流行,但是仍然大有市场。

风水、占卜、命理、天人感应、巫术等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传统迷信在死灰复燃的同时,又往往被披上迷人的科学外衣,甚至有人声称它们代表着“新科学”,至少也是“潜科学”、“类科学”。也有人论证易经是超前的科学著作,里面蕴涵着量子力学、相对论、计算机理论、遗传密码等众多重大科学发现。还有人要以易经指导科学研究,根据它提出“太极原子模型”,推演出“太阳系有十四颗大行星”,或要用它预测气象变化。

杨振宁指出易经的思想和方法根本就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要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承担罪责,自然也就否定了易经是“科学明珠”、“科学指南”、“科学预言书”种种无稽之谈。已有许多人做过类似的批评,有的批评要比杨振宁的演讲更严密、更尖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但是杨振宁做为人人敬仰的大物理学家登高一呼,其影响非同小可。

特别是,杨振宁向来被视为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华人(许多人可能还记得,1988年中国各大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刊登过杨振宁对电视片《河殇》的批评。这次又是《甲申文化宣言》的发起人之一),反戈一击,矛头直指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的易经,更要让易学家们恼羞成怒了。这实际上是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延续,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反映出当今中国科学与玄学、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反科学的争斗的激烈程度。

《易经》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易经》的精髓与智慧是什么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书论  观物取  中取  喻书  成语  观物取象是什么成语  古代书论中取象喻书的3大核心思维方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