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早研究屏蔽现象的是王衍用(1993),并将邻近热点旅游区的旅游区定义为“热影区”。许春晓(1993)在论述旅游资源非优区时,认为旅游资源之间具有屏蔽现象。随后其他学者也开始了相类似的研究,陈传康(1996)通过对北京文化景观的强大“阴影”功能的揭示而评价“老北京城”微缩景观项目的可行性许春晓(2001)回顾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屏蔽现象的类型及性质,并对屏蔽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进行概述。

此后李国平(2002)、杨振之(2003)、肖星(2004)、张英(2004)、刘睿文(2006)等相继展开了相关研究。但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旅游形象屏蔽的概念混淆;(2)旅游形象屏蔽的产生机理不清;(3)旅游形象屏蔽的概念体系缺失。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三、旅游形象屏蔽的相关概念解析1旅游形象的概念解析国内外学者研究旅游形象已有30多年,其概念界定日益严谨和完善,对形象本质认识日益深刻并逐渐取得共识。

Echtner和Ritchle(1993)提出了目的地形象概念框架,即属性一整体链、功能一心理链、共同性一唯一性链3个连续链; Mazanec(1994)提出形象变量可归结为3个方面,即主体(subjeets)感知(方面I)围绕客体或目的地(Obiectives)(方面Ⅱ)的特定属性(Attributes)(方面Ⅲ)进行;李蕾蕾(1999)也指出旅游形象概念结构包括主体(人)、客体(旅游地与媒介信息)和本体(人脑对客体环境与媒介环境的感知);杨永德(2007)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蒲公英模型,从形象主体、客体及信息媒介三方面归纳形象本体具有的维度,为旅游形象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在结构。

由此看出,旅游形象的研究已经不再从单一方面入手,而是涉及到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即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介体(旅游业)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分别形成感知形象、服务形象和资源形象。那么,在研究旅游形象延伸问题旅游形象屏蔽时,也应该同时考虑这三个要素。2屏蔽的概念解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屏蔽有两个解释:像屏风似的遮挡着;屏障。

从这两个解释可以认为,屏蔽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遮挡。在物理学中的屏蔽效应是指:由于其他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由此看到,屏蔽现象应该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第二,一物体对其它物体产生了遮挡。这样就把物体自身缺陷或不利因素排除在屏蔽现象之外。

3旅游形象屏蔽概念解析王衍用(1993)提出“热影区”的概念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学者依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理解对其进行了定义,目前各种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各种定义进行总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概念比较混淆,有众多提法,如“热影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地屏蔽现象”、“游客感知灰度区”、“阴影区旅游地和投影区旅游地”、“形象遮蔽”、“旅游资源非显优区”、“边缘旅游地”、“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非主流旅游资源”等等;(2)研究角度单一,多半只考虑旅游地屏蔽。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形象  感知  正面  旅游  旅游形象感知是什么意思  美国形象不再正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