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那样,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的,所谓“亲亲之爱”,只要是正常人,没有父母不认为自己应该好好陪伴着孩子慢慢成长。可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工作占用了人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全面侵占了本该陪伴孩子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家长们都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在现实中,真能做到这一点的家长并不多,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既然自己没办法做到,家长就只能寄希望于基础教育了,毕竟除了家里,孩子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学校。因此人们对中小学教育方面的事情非常关心,所谓的“择校热”“学区房”等名词,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了人们的态度。 2、想给孩子自由,又怕孩子学坏,想温柔对待孩子,又会经常被孩子惹得发火。 已为人父母的人想必会明白这种感受,有时候想顺着孩子的意愿行事,可是往往很担心事情失控,把孩子带向不好的方面。

平时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冲孩子发脾气,孩子只是在探索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可是一旦孩子做了一些蠢事之后,无名之火压都压不住,一通怒火倾泻后,看着孩子惊恐的表情和委屈的泪水,又感到很自责。所谓的“情商”,在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于是,基础教育再次成了父母的救星,他们希望学校和老师能扮演自己饰演不好的角色:既给孩子自由,又让孩子学好,而且还能温柔地对待孩子。

3、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但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又会强迫孩子学很多东西。 基础教育阶段最严重的问题,恐怕就是父母的这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虽然很多伟人名人都说过,人生不是赛跑,而是一个过程,应该顺其自然。可是面对竞争无处不在的现实社会,哪个父母又敢不为孩子的将来筹划打算呢。因此很多父母即使非常认同“孩子健康快乐就行”的理念,但依然会代替孩子做选择,逼迫着孩子从小就学习各种技能或才艺,于是造成了不少孩子的童年过得并不是那么快乐。

4、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很不满,但又无能为力,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只好削尖脑袋把孩子往名校送。 现在的人一般只会为两件事求人,“老人看病,孩子上学”,说直白点,谁愿意求人,还不是因为没办法。有名的医院和大夫少,想早点把老人的病治好,只能托关系;有名的学校和老师也很少,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各种想办法。

甚至在几年前还以孩子上学的事情作为主题,拍了一部影响不小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如果不是舆论热点,不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也就没这出了。 至于说K12阶段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大部分都因人而异。总体来说,是家长的要求比较多而杂,孩子的要求比较少而纯。具有一般共性的大约是如下几条: 1、家长希望学校是认真负责的,能给予孩子正常的教育,不要动不动就发生体罚甚至虐待学生的事情。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需求  分析  学生  学生需求分析是什么  需求分析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