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藏戏具有独特的魅力?  5. 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总结每段的大意。  给学生时间思考,指名回答,老师明确。  6.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3自然段):用设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  第二段(4-7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  第三段(8-18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面具特色。

  第四段(19-21自然段):藏戏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并一代一代师传身授下去。  7. 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师:齐读第一段,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是写藏戏的特点?  生:(连续的三个排比式句的问句,更能突出藏戏的特点,还含有民族自豪感。)  指名朗读这一段。  8.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1)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2)指小组代表回答。(略)  教师板书:传奇色彩:勇敢的传奇;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艺术的传奇。  (3) 教师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  至今日,在每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着他的画像,让他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  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4)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9. 有感情的自读第三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主题,研读时填空:  ( )的面具 ( )的舞台 ( )的演唱风格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3)指2—3名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四. 教师板书: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  没有固定的舞台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  五.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后,也许同学们已经喜欢上它了。从藏戏可以想象到,许多地区、民  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而藏戏自然、古朴,有神秘的独特魅力,看  戏时的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极美得享受。

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9. 欣赏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2)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三.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组词。  婀(婀娜 ) 浑( 雄浑) 俊(俊俏 )  容(容貌 ) 舞(舞姿 ) 身(身份)  唱(唱腔 ) 敦(敦厚 ) 赞(赞叹不已)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带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1).(善者 )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  (2)(国王 ) 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 威严);  (3)(王妃) 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4)(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5)(巫女)的面具是半白半黑的,象征其性格(两面三刀);  (6)(妖魔)的面具是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三. 板书设计  《藏 戏》  藏戏的形成、艺术特色。

  传奇色彩:勇敢的传奇;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艺术的传奇。  特点: 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  没有固定的舞台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三】朋友们看了我的教学设计以后,可以回答问题了吧?我的答案是:《藏戏》这篇课文说了藏戏的形成,特点。不知道答案是否正确,请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师来给我打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写于四川成都。这年八月,诗人旅居成都自家建的草堂,秋天的风雨造成草堂漏雨,诗人通过此诗叙述了自家茅屋被秋风所破,致使全家人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全诗可分四个部分。文章的精髓应是最后一个部分。(第四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释文那里能得到成千上万间的大房子呢?让天下读书的寒士能在遮风蔽雨房子里有欢笑,风雨侵袭不了,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有这些高大牢固的房子呢?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是心情愿的。为什么第四部分是全诗的精髓呢?现作如下陈述。前三部分是叙述秋风破自己家的草堂,全家受雨淋的经历,是为最后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慨作铺垫的。

第四部分是主题,是立意,是诗人要想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数反映社会现状和人民生存的疾苦。面对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面对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败;面对低层广人民生活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突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上面的陈述充分说明第四部分是全诗精髓的依据。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善画  士人  课文  东安  这篇  一士人善画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东安一士人善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