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伤仲永》是否暗喻司马光?

谢邀。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盖儒者之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符,而天下之理得矣。”《伤仲永》是暗喻司马光的论调,不知从何而起。但在现今的网络世界里,这也不足为奇。我们根据王安石“名实相符”的方法一对应,答案就很清楚了。《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短文,笔者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全文很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这篇文章共分三段,第一段写金溪人小时候很聪明,没上学就能做诗。家里人拉着他到处挣钱,不让他学习。

第二段写作者见到方仲永时,他已经天才尽失,泯然众人了。第二段,是王安石的感慨,他说。人的天赋有好有坏,就算是天赋很好,也要后来的教育,才能成就大器。就算是天才,如果不学习,也不能成器,如果是一般人,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王安石的这篇文章,是劝人努力学习的。与当是初中课本上的另一篇古文彭端淑的《为学一篇示子侄》意思差不多。

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与司马光毫无相关之处。在历史上,从来没看到谁说这是暗讽司马光的。因为它无论是主旨和文中细节,均与司马光沾不上边。现代人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完全是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想象的唯一依据是王安石与司马光是政敌。但政敌不等于不共戴天的仇人。司马光与王安石之争,在历史上就被称为君子之争。这与明代后期政治上所谓的忠奸之争是不一样的。

我们还是对比一下吧。这篇文章里的方仲永,小时候很聪明能写诗,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泯然众人了。后来当然也没有什么出息。而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且学习刻苦。我生学语既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这一点,与方仲永绝不相似。另外,司马光十九岁的时候,就得中进士,进入仕途。这与方仲永也不相似。王安石一开始就说明,方仲永是“金溪人”,金溪是江西的地方,王安石是江西人。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伤仲永  伤仲永方仲永  文言文  告诉  《伤仲永》告诉我们  文言文伤仲永方仲永为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