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之意为“ 主体”,亦意为“ 黑”。“ 苏”之意为“ 族”。“ 泼”之意为“ 男人”。与“ 泼”对称的“ 摩”,其意为“ 女人”。知“ 诺苏泼”之意为“ 主体的族群”或“ 尚黑之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废除不合理的侮辱性的他称,彝族人民已逐渐少用或不用地区性支系的称谓而自愿统称为彝族。

2、人口演变概况1949年 以 前 ,在 很 长 的 历 史 阶 段 中 ,彝 族 人 口 数 量 是 缺 乏精确统计的。据现有资料,我们没有发现历史上彝族曾经历过人口 大 起大 落 的 发展 变 化 过程 。但 1949年 以 前 ,彝 族 地 区社 会 经济落 后 ,生产 、生活 水平 低下 ,人口 再生 产主要 表现 为高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类型。

如以凉山彝族聚居区为 例 ,在 1956年 民主 改 革 前 ,今 凉 山州 的 昭 觉 、美 姑 、布 拖 、喜德 、普格、甘洛 、金阳、越西 、雷波9县,以及乐山市属的马边、峨边两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习惯上被称为四川大、小凉山的腹心地区 ,面积约35000多平方公里 ,这些地区比较完整地保 存 着 凉 山 彝 族 奴 隶 社 会 形 态 。

汉 武 帝 元 鼎 六 年( 公 元 前 111年),置越嶲郡,今凉山州基本上属越嶲郡管辖。其时:今峨边县和金口河区在大渡河以北的地区属犍为郡南安县( 今乐山市),大渡河以南地区属越嶲郡灵关道( 今甘洛县一带);今马边县西部地区属越嶲郡,马边县中部属南安县,而属金沙江水系的马边东部地方和雷波县则属犍为郡的僰道管辖。

现存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上的人口数字,最早见于《 汉书·地理志上》:“ 越 巂 郡, 户61208,口408405,县15。”考虑到汉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唐蒙奉命开发“ 西南夷”设犍为郡时,汉族已开始进入凉山,现今马边县城驻地民建镇北部的劳动乡金家山石牌子处还有汉墓存在 ,以及 近年 来在四 川凉 山发现 大量 汉代 砖石墓 和汉 代居 住遗址,足证。

因之上述户口当非尽为彝族先民“ 西南夷”。从这时起 ,到( 清 ) 嘉 庆20年( 公 元1815年 ) 四 川总 督 常 明 清查 凉 山彝 区 人 口 为 280000人 止 ,尽 管 上 述 人 口 统 计 不 可 能 精 确 ,但 大体说 来 ,纵贯 凉山彝 族奴 隶社会 人口 发展 的全过 程 ,从公 元前111年 到 公 元 1815年 共 1926年 间 , 凉 山 彝 族 奴 隶 社 会 的 人 口 约在 30~ 40万 左右 ,人 口变 化平 稳 。

说明 凉山 彝族 人口 发展 的基本 趋 势是 增 长 十分 缓 慢 的 ,也 说 明在 公 元 1840年 以 前 凉山 彝 族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本上没有超出适应的最大限度。但到了近代,凉山彝区“ 生齿日溢”,人口再生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逐渐遭到破坏,人多地少,形成“ 夷地多歉”,生产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于是人口相对过剩,迫使人口大规模地向凉山外部迁徙 。

 3/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彝族  白彝才  冤家  主体  彝族打冤家什么意思  白彝才是彝族的主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