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虽然没有经历过解放前万恶的旧社会、内战时期、三反五反和大跃进时代,但文化大革命却是作者全程经历的时代,作者出生年代和成长历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困难的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鲜明对比。他能写出这样催泪的作品,由此可见,作者对生活体会深刻,对人生有巨大感悟,对社会变化有巨大感触。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笔下的闰土等成功的、触及读者心灵深处的灵魂艺术作品,都是借助普通人物来反映特定历史社会的大众生活,都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不是也是对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寓意呢?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历史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生活。解放以后,人们虽然从万恶的旧社会解放出来,但是贫穷落后依然伴随着人们,捡树叶、吃树皮、挖野菜等人们饥不择食的事情在中国的五、六、七十年代时常发生。我想余华先生的《活着 》这篇艺术作品,可能是想借助富贵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告诉人们近代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吧!富贵的人生经历也告诉人们:一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遇到再大的困难,人生有多么的不幸,都要坚强的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二是努力不一定能过上幸福生活,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有幸福生活;三是只有国泰才能民安,只有国强才能民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国内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小说改编成电影,写毕业论文,有没有好的推荐?

题主这个问题,问题很具体,有的放矢国内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电影化改编,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我这里挂一漏万,说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谨供参考。立论方向之一:电影与当代文学的互动,如何因应特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众所周知,第五代导演,很善于借鉴和转化当代文学,特别是各种新流派小说的“果实”。有一则趣闻:张艺谋曾苦于“一(剧)本难求”,偶尔在旧书摊上,读到一本文学期刊上,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蹲在那读完。

于是,就有了后来扬名威尼斯,国际影坛留名的《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是对原著小说很成功的电影改编。由小见大,不妨引申思考—第五代导演为何有“剧本荒”?当时的电影创作环境有何特点?—喷薄而出的当代文学,尤其是新小说创作高潮,有何重要性?—作为时代的文化意绪,这一波小说-电影”蜜月期”有何启示?所谓高屋建瓴,题主结合具体的毕业论文方向,试试能否翻唱新曲?以上只是很粗浅的小设想,相关论题肯定有人写过。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论文  电影  赏析  活着  活着电影论文怎么写  电影赏析论文怎么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