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性格、语言、心智等原因,有些孩子可能通过动作、行为表达对家人的感恩:如念叨(有好吃的希望和爸爸、妈妈分享;去好玩的地方渴望与家人在一起游戏等),担忧(害怕家人生病;父母出门叮咛开车慢点;天气变化要家人增减衣服等),自律(家人有事时自己穿衣服、吃饭;作业主动完成;替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事例有其他因素在里面,但家长不可忽视孩子报恩、感恩成分的存在。

高校要求学生小楷写家书,旨在感恩教育,你怎么看?

学校应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书法学院,学书法的学生练小楷。至于感恩父母,这个不过找个由头写小楷罢了。月月写,月月感恩,其实父母就明白这个是学校的任务。孩子也明白这个是学校的作业。从这个问题里,我们看到的某些冷门专业的尴尬。其实书法专业的学生,肯定会焦虑自己未来的职业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会考公务员,考老师回老家。我从照片里也看得出,这些孩子应该是来自小地方的农村孩子。

不是说书法这种国粹文化不应该断了香火,这些冷门专业的学校往往都是小地方的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除了练习小楷,感恩父母,学校是不是应该鼓励他们多接触这个真实的世界,现在人工智能,新媒体,科技行业这么发达,难道真的只能回老家考公务员当老师,只能把时间都花在写小楷上。这个问题折射了,中国大学也是阶层分化严重,北上广的大学一流大学,各种名人演讲,创业大佬演讲,很多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最沿线的商业形式,可以很早做准备。

而西部省份的师范类,农林类大学,还是用的十几年不变的教育方式。西部的落后,都说是人的思想落后,人的思想落后就是大学的落后。我记得2012年,有一则新闻,浙江一个高职学院,把开淘宝店和学分挂钩,如果开了淘宝皇冠店,可以评优秀,这个做法引发很多争议,但是也折射出浙江地区的实用主义精神。感恩不是问题,每个月感恩写小楷给家里都不是问题,学校管理层的形式主义,以及脱离社会,才是大问题。

如今传销式“感恩教育”进校园,小学生痛哭,这种教育方式你怎么看?

从2015年以来,“感恩教育”就开始进入校园。根据互联网上的数据,至今为止“感恩教育”的演讲会已经在全国20余省各中小学中巡回举办。在一段感恩教育的视频报道中,看到的“感恩教育”是这样的: 一个人在台上,对台下几百名学生声嘶力竭、慷慨激昂的说: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的妈妈是最伟大的,那就是中国孩子的母亲!她们一年到头在家做牛做马,她们一年到头为我们付出,我们从来不理解她,我们从来没有想想她的不容易!最后我们的妈妈有了情绪,她们只能发泄在她们最有安全感的人身上,那就是你们!如果不发泄出来,我们的妈妈就不能继续正常的更好的爱我们!首先从感受上来说,这样的感恩教育没有给孩子带来被爱,被支持的幸福感,而是一种“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而你从来都不理解,你对得起你妈吗?”的羞愧感。

心理学家大卫 霍金斯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他意外的发现“羞愧”竟是最负面的情绪。我不禁怀疑,这种激发孩子羞愧心的教育是不是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同时让我非常不安的是内容上的谬误。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应该是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和付出与之后,一种内心升涌起暖意,一种自然的希望回报的愿望。而不是像“感恩教育”老师所说的,“妈妈的唠叨你就应该忍受”的压抑和委屈;也完全不是“你不让妈妈发泄出来,妈妈就会得精神病,就不能更好的爱你”的恐惧;也不应该是喊着“别让爱你的人失望”这样的口号,让孩子们不敢质疑,只能实现父母期望的沉重绑架……这些,对孩子的自我评价、安全感、独立思考能力都伤害太大了。

我相信,对“感恩”的宣讲中有很过激的,也有比较理性的。毕竟我们通过媒体听到的只有一个视频和几张照片。但是问题是,这样主张以绝对化语言、情绪化气氛去做的教育,它的质量的可控度如何呢?媒体上对“感恩教育”的态度其实很一边倒,基本都是质疑的声音。然而为什么有这么多学校会欢迎这样的教育进入校园呢?有的不仅是学生听,还召集所有家长来听,来接受孩子的集体磕头。

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学校发现,孩子到了某个年龄,会出现违背父母学校的要求,甚至和他们发生冲突、不好好学习的状态。学校可能在认为,这是孩子太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结果吧。要评价一种教育理念是不是好,我认为最基础的标准是要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让被教育者追求真相、成为自己,还是要控制一个人,成为我们满意的样子。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感恩  教育  大学  内容  对感恩教育的再认识  大学感恩教育内容怎么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