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创新,赵秀君再继承张派传统剧目的同时,也在积极尝试其他流派的剧目和新编剧目。比如将梅派名剧《生死恨》改编成为张派《韩玉娘》,又将传统剧目《马昭仪》和《武昭关》两出老戏精简合并成为新戏《楚宫恨》。因此聪继承到创新,赵秀君都是名副其实的张派代表人物,传承经典车别具个人特色。当然,张派也只是在众多天津流派的一支,其他如天津裘派三大花脸(邓沐玮,康万生,孟广禄),杨派传人张克,杨乃鹏,程派名家刘桂娟,李佩红,都能代表天津京剧水平的大家,所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在这里也就不一一例举了。

天津曲艺除了相声、快板还有什么比较有名?

天津曲艺除了相声、快板还有什么比较有名

天津被誉为“中国北方曲艺之乡”,是因为其早在清末民初,就继承发展了北方的相声,单弦,东北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莲花落等二十多个曲种。此外,还孕育出了许多本土的特色曲种,有天津时调,巧变丝弦,西城板等。由于这座魅力城市独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各个曲种可以在本地自由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曲种之间还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和学习,使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文化盛景。

首先,我要先介绍一个最具天津特色的本土曲种——天津时调时调,时:即为时兴之意,调:就是曲调的意思。所以通俗的讲,时调就是“流行歌曲”。时调类曲种遍布全国,一般认为发源于明清时期,发展于民国。而天津时调,就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流行歌曲”,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时调小曲一般传唱于底层人民之间,贴近人民生活,流传甚广,种类也繁多,有流传于青楼妓院的“鸳鸯调”,有手工匠人自编自唱的“靠山调”,还有人力车夫传唱的“胶皮调”等。

天津时调没有一般曲种的“铺纲”这一陈规,即上台时一般要对着观众说句讨好的话,才能开唱。而时调是票友一出场,弹弦就唱,一曲唱罢,即可鞠躬下台,甚为简练。虽说时调不需要“铺纲”,但是在早期还是有一些陈旧的陋规,比如在女艺人演唱时,男艺人在一旁插科打诨,说一些下流的话,这叫“时调前脸”,非常的低级趣味。如今,随着曲艺的改革,这些陋习通通都被革除了。

说起时调,我不得不提起一位时调大家——王毓宝先生王毓宝先生13岁登台,活跃于曲艺舞台77年,用一己之力挽救该曲种于危亡之中,不断推陈出新,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推出了《大红旗》,《雨后花》,《摔西瓜》,《军民鱼水情》等新曲目。还培养了刘迎,高辉,刘渤扬等一大批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为中国曲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毓宝先生和相声大家马三立先生的合影天津时调是幸运的,发展到如今虽然历经坎坷,但终归雨过天晴。而有些曲种就没那么幸运了。下面,我再介绍另一个天津本土的曲种——西城板西城板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用天津方言演唱,因其早期流行于天津西城一带,故而称之为“西城板”。其发源于底层人民之间,极富生活色彩,唱腔激昂,曲调简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代表作品有李永泉的《打老道》,吴静山的《打马洪》,刘小江的《送崔通》,《辞绿林》等。

但近年来由于传唱度不高,后继无人,前途十分堪忧。最后,我要介绍一个形成于天津,流行于天津和北京之间,赫赫有名的曲种——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中的一种,形成于清末民初,它是由“木板大鼓”和“卫子弟书”合流而成。在表演形式上,增加了琵琶和四胡,吸收了京剧的唱腔,采用了大量卫弟子书的曲本,形成了现在流传至今的模样。

京韵大鼓的第一代大师即为上图中的人物——刘宝全先生,他改良了京韵大鼓的唱腔,规范了节拍,借鉴了京剧的表演因素,为京韵大鼓的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京韵大鼓推陈出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曲目,有《罗盛教》,《激浪丹心》,《野猪林》等,20世纪80年代后,又出现了王杰,王玉兰等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特色美食  艺术  荟萃  特色  天津  荟萃特色美食与艺术  天津有什么特色艺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