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坐轿子的,臣民是抬轿子的,皇帝锦衣玉食,享犬马声色之乐,为了江山稳固,皇帝不能太吝啬,奖罚下属有度,此统驭之术也。皇帝富有天下,特别是皇二代、皇三代,拥有金银财宝无数,皇帝他不差钱。事实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赏赐的。总之,作为皇帝的独有之物,作为皇帝显示龙恩、奖赏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是绝不可能随随便便使用的。

什么皇帝赏赐的钱财叫“金瓜子”?

为什么皇帝赏赐的钱财叫“金瓜子”

大家是不是觉得,金瓜子应该是长下面这个样子的?其实真不是,金瓜子其实就是对碎金子的称呼,没有固定的形状。制作金瓜子没有固定的模具,也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所以都是一个个的小金粒儿,并不是瓜子儿的形状。实际上,除了秦汉时期黄金流通较广外,后来民间极少有金子流通。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制钱才是最常用的。电视剧里一次扔出一个银元宝,也是过分夸张了,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

金子是王公贵族和上层社会的人才会拥有的,到了清朝,金瓜子更是成了皇家的专属物品。而且,这东西的作用已经不是购买商品,而是专门用来赏赐下人的。皇帝看心情,随意抓几个赏赐下人,算是一种恩宠吧。实际上,皇帝赏赐下人,并非只有金瓜子。玉石、珠宝、黄马褂,各种小玩意儿,甚至吃剩的御膳,也都可以赏赐下人,看心情呗。

古代皇帝经常赐大臣“万两黄金”,不肉疼吗?

古代皇帝经常赐大臣“万两黄金”,不肉疼吗

皇帝富有天下,特别是皇二代、皇三代,拥有金银财宝无数,皇帝他不差钱。皇帝是坐轿子的,臣民是抬轿子的,皇帝锦衣玉食,享犬马声色之乐,为了江山稳固,皇帝不能太吝啬,奖罚下属有度,此统驭之术也。皇帝对于有功之臣,多有赐百金的,赐千金的,赐万金的却少。能得万金赏赐的大臣,这是大臣立了大功,龙心大悦,狠赐一笔。

大臣们得万金,一般不独吞,还要拿出可观的一部分,分赏自己属下的有功之士。有多钱了,还做一些慈善事业,上下共沐皇恩,发誓忠君爱国,有利于人心所向,有利于国家安定大局。受赏万金的大臣,众同僚贺喜,同僚说好听的话,也不能白说,得请请客。遇到有困难的朋友,得送一些钱让花花,还有诸多杂项的额外支出。古代的黄金,限于冶炼水平,纯度不如现代的,斤两换算也少于当代水平。

大臣得皇帝赐万金,除去额外花销外,自己能剩七、八千金,这落下来的钱,若在繁华京城,能购买一所带花园的大宅,外加娶几房夫人,添置些梨木家具,再有诸杂役丫鬟保镖的工资等等,钱基本够花了。如果钱省着花,再置几百饷地也可以。遇到国家有事,发生大的战争,好吧,大家都知道你有钱,你应该比别人多捐献很多,这责无旁贷。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在清朝宫廷题材有关的影视剧和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皇帝用金瓜子打赏的剧情,只要他心情好,金瓜子都是一大把地赏赐给后宫或下臣,非常的豪气大方,正应了皇恩浩荡那句老话,激动得受赏者叩头不止,三呼万岁,大谢龙恩。但这只是文艺作品里的夸张,起到营造气氛,强化剧情,突显人物性格的作用。事实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赏赐的。

此话怎讲?要说清这个问题,当然要从金瓜子的来龙去脉说起。 其实,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作为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因其形状似瓜子而得其名,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一两左右。一两金子价值不菲,而铸造成金瓜子后价值便更高。因而持有一枚金瓜子就如拥有了一笔巨款,那要是拥有几枚十几枚的话,就是大富,因此一般人是不可能拥有的。

所以拥有金瓜子是身份高贵的象征,那些使用和拥有它的人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名流大贾。但到了明朝初年,已有规定在民间不能流通金银,而到了清朝之后,金银的流通要求就更加严苛,于是奇货可居的金瓜子便成了皇帝独享的御用之物,由他专门用来赏赐他所喜欢的后宫大臣与王公贵族,或者名流大贾与有大功之文臣武将。久而久之,金瓜子就成了皇恩与荣耀的象征,有幸得到金瓜子者,都会将其供奉在客厅中,以此彰显皇恩眷顾。

搞清楚了金瓜子的来龙去脉,也就明了它绝非轻易得到之物,而且即使得到,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得到,否则,金瓜子就成了寻常之物,失去了尊贵恩宠的特质。总之,作为皇帝的独有之物,作为皇帝显示龙恩、奖赏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是绝不可能随随便便使用的。 既然金瓜子不可随意赏赐,那么影视剧与小说中的清朝皇帝大把大把赏赐金瓜子,就成了一种戏说,一种虚构。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皇帝  金子  五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