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就算不看三国,我们只看大西军领袖孙可望和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后的待遇,也能猜到吴三桂的结果。所以说,吴三桂想抛弃部属,单独回辽东老家养老。理论上可行,但现实根本行不通。

他的部属不会允许他拍拍屁股走人,而他又无力以低成本镇抚部属。康熙也不可能在他没有遣散部属的情况下,给他善终的待遇。吴三桂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就只能造反了。最起码,造反还不至于两头都不捞好。搞得部属恨他,恨不得把他全家都千刀万剐。康熙也埋怨他,恨不得也把他全家千刀万剐。自己里外都不是人。另外,吴三桂腆个老脸,舍一身名节,忍着千万人的唾骂,为表忠心,弑杀永历帝,目的就是为了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样,获得世镇云南的特权。

但康熙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想让他变成世人眼中的笑话。这就不难想象吴三桂心中对清廷的愤恨之情了。(洪承畴曾叮嘱过吴三桂,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断不敢撤藩)一生努力和牺牲,终究沦为笑话,这也能算是全身而退吗?名誉难道不值一提?因此,我并不觉得吴三桂真心想全身而退。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吴三桂自己清楚。

北京成为明清两代都城的原因和异同之处,有哪些?

北京成为明清两代都城相同之处在于俗话所说:天子守国门。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①明朝朱棣为何要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呢?◆公元1403年朱棣正式迁都北平,并且将北平改为北京,就此北京成为明清两代王朝的都城。

朱棣迁都北京的结果是有利有弊。但他迁都的目的主要由以下四点原因。▲(图为明成祖朱棣时期的疆域图)第一点:就是南京作为都城本身就不合适。◆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多次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洛阳去查看是否可以迁都。但由于西安和洛阳过于破败而作罢。可见,朱元璋也知道南京作为都城并不适合。这是朱棣迁都的原因之一。第二点:就是朱棣为巩固自己的帝王之位。

◆由于朱棣是篡位登基。而南京是朱允文所在之地,朱元璋的孝陵也在南京,朱棣的心理难免有些‘’忐忑‘’和‘’惧怕‘‘ 所以希望迁都到自己的龙兴之地。也就是说,朱棣迁都就是要巩固自己的帝王之位。当然,南京的气候和生活气息朱棣也不适应也是原因之一。第三点:原因就是出于军事战略布局考虑。◆朱棣作为一个大军事家,马上皇帝,深知大明的威胁来自北方。

而南京距离太远。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控。而迁都北京就相当于亲临一线。所谓天子守国门就在于此。朱棣也知道北京离‘’前线‘’太近,所以设立九边防御蒙古和异族的入侵。▲明朝边境防御体系——九边重镇第四点:原因就是出于打压南方扶持北方。◆就是出于打压南方,当时南北经济不平衡。国家经济的中心在南方。如果再定都南方,势必造成更大的反差。

而且朝廷之上南方人占据大多数。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以及经济平衡发展迁都北方是必要的。南宋偏安一隅就是最好的教训。以上四点是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但迁都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过漕运将南方的物产运往北京。造成巨大的浪费,而北方的经济始终没有发展起来。都需要南方接济。再就是北京地处‘’边境‘’有一个朱棣这样的强势皇帝固然是好。

但后世的皇帝未必都是朱棣。从明英宗开始,瓦喇几乎年年犯边境。导致后来北京戒严。到崇祯年间,九边防护破坏殆尽。北京几乎就是不设防的都城。这也是大明亡国的原因之一。②清朝建都北京,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1、文化上◆北京在清朝入关之前已经作为元,明两个朝代的都城。可以说是一个帝王之都,文化底蕴和经济条件都相对发达。

2、军事上◆北京的地理位置优秀,北望长城,东濒渤海,易受难攻,而且离满清的大本营沈阳位置较近,进度可攻,退可守,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都城。▲清代疆域图3,思想上◆北京作为当年大明的国都,满清的定都技巧显然是“占都城已诛复国之心”。试想一下,国都都被别人占领了,复国的信心和锐气一定是大不如前了。这内是从思想角度分析的。

 7/8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雄霸  九州  谋事在人  连通  圈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