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有弱水(甘肃张报河)、泾水、渭水、漆水、沮水、沣水。《禹贡》九州中,除了叙述著名的山川治理经过外,还记述土壤、田地、物产、运输道路及备地的部落。先秦著作中的九州都是理想区域。战国时期虽有九州名称,但实际并没有实行过这种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实行郡县制,设立三十六个郡,没有州制。 汉武帝“独尊儒术”,才根据《禹贡》和《周礼·职方》的记载,分全国为十三州。

最初只是监察机构,直至西汉末,州才形成一级行政机构。与九州制相对应的是五服制。即以王都为中心而向四周扩展,分甸、侯、缓、要、荒。王都五百里内叫做甸服。甸 服外四方五百里称侯服,即诸侯分封区。侯服以外四方五百里称缓服,是介于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其作用一方面推广中原文化,另一方面负有整顿军备保卫王都和诸侯的安全。

缓服以外五百里叫做要服。要服外五百里称荒服,是少数民族居住处。方三于里中国土地上,五畿(甸)直接控制的仅方一千里,故五服制在西周时期卖行过,到战国消亡,而九州制在战国开始酝酿,到汉末才实现。五服制和九州制是代表两种不同的地理概念,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行政制度在地理领域中的反映。五服制是西周分封制的理想,九州制却是孕育着大一统下的郡县制。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太守”是封建王朝郡县制下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之前叫“郡守”,汉景帝之后改称“太守”,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域划分也一直有所改变,所以“郡守(太守)在不同时期对应今天的官职也有所不同,下面简单说明一下: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那时候“郡”是比“县”还要低的行政单位,由于中国还未一统,且“郡县制”也还未成形,所以这里就不予讨论。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开始逐渐形成“郡县”两级管理体系。秦国统一后,废除分封,在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有乡,里,亭三级。所以此时的郡守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秦朝律法规定,“里”才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而“亭”只是治安机构,所以“里”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一级。西汉建立后,西汉王朝延续了“郡县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分封制”,所以西汉就出现了“郡国并行制”,不过王国与郡守的地位相差无几,汉景帝时期,改“郡守”为“太守”,此时的太守依旧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类似于监察御史,到了王莽时期,他将州刺史改为“州牧”,将十三州改为九州,并大大提高州牧的职权,使之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所以此时的“州牧”在职权上已经取代“太守”成为类似于今天的省长级别,但由于新朝存在时间很短,所以新朝灭亡后,“州牧”一职随即被取消。

东汉建立后,基本延续了西汉的行政划分,直到东汉灵帝时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再次设立“州牧”,使之位居“太守”之上成为一州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此时的“州,郡,县”三级就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因而此时的“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级别了。后来在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度逐渐混乱,天下州郡县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州已经没有可管辖的郡,所以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设立“州县”制,一州长官为刺史,后来隋炀帝又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到了唐朝,又有几次“州”“郡”之间的变换,最终在唐肃宗时期确定为“州县”制,“太守”从此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但成为了“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例如“刺史”,“知府”。

中国古代被称为“九州”,是指哪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而自汉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尔雅》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周礼》中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至迟自汉代起的华夏之区域与《禹贡》所载九州之区域等同,九州等同于汉地。又有“东夏” 、“南夏”、“西夏”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漫画  九州  宝藏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