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太史慈四十一岁死时,为何会发出“大丈夫当提三尺剑,以升天子之阶”这样的喟叹?憋屈!失望!其实就是临终发出了终极牢骚:在开疆进取这一块,你孙权比你哥孙策差远了!害得我太史慈只能做一个守城之将。回到正题,今天咱们主要说说刘繇为何不重用太史慈?当时孙策的进攻很犀利,刘繇手头只有张英、樊能这样的将领,没有像样的猛将。

有人进言拜太史慈为大将,刘繇却说:“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刘繇许子将就是许劭,三国著名评论家,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营销标签”就是他给贴上的。许劭当时为了躲避战乱,离家投奔了扬州刺史刘繇,成为了刘繇的重要谋士。那么,刘繇的话就不难理解了,意思就是我若拜太史慈为大将,许劭会笑话我的。

言外之意就是用太史慈是个昏招。△许劭关于原因,目前主流观点是太史慈年轻、没名气、出身寒门,刘繇看不上,委以重任没有说服力,所以只让太史慈负责侦查任务。这个解释说得通,我部分认同。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或者说是太小看刘繇和太史慈了。东汉社会,讲究世家门第,寒门难入仕途,入了也难有发展。刘繇自身有名望,又是宗亲世家,他的伯父刘宠是著名的“取一钱太守”,在江东颇得人心,刘繇也能因此沾光。

所以,刘繇在江东声望很高,很得群众拥护,是理所当然的。刘繇和刘表很像,都是单身赴任,手里没兵、没资源,只能靠与当地世家豪强合作。单枪匹马成不了事——犀利如孙策也是在要回父亲旧部,有了程普、黄盖等人的辅佐,才逐步走上巅峰的。如果刘繇贸然提拔太史慈,这明显是破坏规矩、破坏平衡的举动,因为世家豪强对兵权很敏感,对破格提拔寒门也会心有不满。

不信你看看曹操提拔寒门的措施,到了曹丕时期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曹魏也算是被世家反噬了,所以其中的阻力是非常大的。结语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刘繇不完全是看不上太史慈,他也知道太史慈是猛将。可问题在于,刘繇急需的是整个江东豪强的支持,比起这一点,一个太史慈并不是关键。我推测,有人进言重用太史慈时,刘繇说怕许劭笑话的言语,应该是变相地向江东豪强表明态度,安抚他们自己会守规矩而已,并非就是单纯轻视太史慈。

东吴名将太史慈真的是被张辽射杀的吗?正史上太史慈最终结局如何?

张辽将太史慈射杀时在演义当中。那是在合肥之战之时,太史慈献计里应外合偷袭张辽,即先派内应混入城中,再到晚上于城中制造混乱,打开城门,策应大军。但内应却被张辽发现并识破,张辽于是将计就计打开城门引太史慈入城。太史慈入城后,顿时间万箭齐发,虽然紧急撤退了,但依旧中了数箭,身受重伤,战后不久便逝世了。但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其实太史慈的死与张辽是无关的。

正史上的太史慈性格为人和演义差距不大,不仅勇武过人,而且相当忠孝,曾为救对母亲有恩赐的北海太守孔融,单骑突围到平原向刘备求援,最终求得了援兵,解救了孔融。解救孔融后,太史慈前去投奔了与自己同郡的扬州刺史刘繇,在其手下做了一个侦视军情的小兵。当时正值孙策来攻打刘繇,太史慈与一个小兵两个人在侦查军情时恰好遇到了同样勘察敌情的孙策等人,孙策当时虽然带的人也少,但都是黄盖、韩当这种级别的人物,两边差距还是不小的。

但太史慈完全不惧怕孙策,与孙策对战,两人不分上下,孙策抢了太史慈的颈后手戟,而太史慈也拿下了孙策的头盔,两人斗在一起,等两家军队赶到,单挑才被终止。之后刘繇被孙策打败,太史慈被俘,孙策与太史慈单挑过,深知太史慈的勇猛不在自己之下,于是十分诚恳的请太史慈协助自己打天下,最终将太史慈感动。太史慈降孙策后,跟随其平定了整个江东,还镇压了不少骚乱的山贼。

孙策死后,孙权任命太史慈建昌都尉,都督建昌、海昏等六县,抵御屡次侵犯的刘表之侄刘磐。刘磐因骁勇善战,令孙权相当苦恼,因此孙权将太史慈派去震慑他,刘磐忌惮太史慈勇猛,果然不敢再前来骚扰。此后太史慈一直镇守于此地,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仅四十岁!临死之前,太史慈曾相当不甘心的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颇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那种无奈感伤。太史慈很早就死了,他并没有如演义那般,参加过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他去世之时,刘表还没去世,曹操还在平并州,东吴的大敌还是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演义中将他的死延迟到了公元214年,后调了八年之久,可能是不愿意将这样一个名将的死写的太过于简单吧!。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UI  太史慈  太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