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下期,第五个号码为27,那么27 10=37,下期杀01肖,结果第1362期开出号码为:01、03、04、20、22、28 18,特码为18,杀号正确。  6、上期和值尾=下期要杀尾数  例如:第1360期开出号码是:01、02、19、31、32、36 21,和值尾即是开奖的六个平码加起来的和值尾数,那么01 02 19 31 32 36=142,下期杀2尾的特号,2尾的号码为(02、12、22、32),结果第1261期开出号码为:04、06、07、25、27、33 17,特码为17,杀号正确。

我们再来看下期,04 06 07 25 27 33=119,下期杀9尾的特号,9尾的特号为(09、19、29),结果第1362期开出号码为:01、03、04、20、22、28 18,特码为18,杀号又正确。  上述介绍的方法需要灵活交叉运用,也可以用在超级大乐透生肖乐方面。  注:如果计算结果大于36,就用计算出来的大数减去12,得出来的数在生肖表里找到相应的生肖,就是下期要杀的生肖。

“八仙过海”为什么是“八仙”不是“七仙”或者“九仙”?

首先从物理学说一下为什么不能是“七仙”、“九仙”过海,过海的话讲究平衡,人数是八的话,正好是偶数,更容易平衡。而变成“七仙”、“九仙”就不对称了,过海更容易倾斜,而且古代也讲究对称,平衡。下面再从我国古代文化细细讲来:先说为什么不是七仙过海,如果说七仙过海会很容易联系到七仙女,七仙女是天庭皇亲,过海干什么,应该是“七仙戏水”吧,更唯美动人些,这画面是很美好,所以“七仙过海”是不合适的,还是“七仙女下凡”吧。

再说为什么不能“九仙过海”,古代的神仙和道教有密切的联系,在道教文化里,我们首先会想到太上老君,他的《道德经》中就有记载“物极必反”,而“九”为数之极,一般皇帝才可以用,所以有九五之尊这个称谓,一般人(包括神仙)用不起这个数,如果用了,比如“九仙过海”,九数之所极,代表这九个神仙将在不久后就会消失,违反了道教的思想,所以不能用“九仙过海”。

中法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为何被称为是“战胜而败”的战役呢?

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1883年12月,法国入侵越南北圻,进而窥伺中国的情况,然后想以越南为跳板,对中国展开侵略。而在朝廷之中,面对法国在越南肆意妄为的行为,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吵的不可开交,但最终,主战派占了上风。清政府出兵支援越南。这是中法战争的背景。那么,这场战争为何是一场“战胜而败”的战役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885年3月下旬,清政府在著名抗法将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之后,前线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决心乘胜追击,痛打法军,制定了以下作战目标。◆冯子材定于4月中旬率东线全军进攻北宁、河内◆唐景崧准备出牧马,进攻太原◆广东方面准备出钦州,沿北圻东海岸进攻广安◆与此同时,云南军务鮑超率所部30余营前往龙州,随时准备入越作战◆西线滇军在取得临洮大捷之后,又收复了广威等地,乘胜向兴化发起了进攻。

从以上战略目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这边形势一片大好,完全可以赶走法国,逼迫法国撤军。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在朝廷中,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却占了上风,在他们的建议下,清政府出人意料地于4月4日与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并与7月7日向前线各军下达了停战撤兵命令。在大好军事形势下,清政府突然宣布停战撤军,坐失良机,使得主战派和前线将士可谓是痛心疾首,愤恨不平,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儿战国,马上就要前功尽弃了。

对此,冯子材等爱国将领致电张之洞,联名要求清政府“诛议和之人”。同时,主战派的左宗棠等人也上奏朝廷,反对中国先行撤兵。张之洞提出:“停战则可,撤兵则不可,撤至边界尤不可。”因为,“我撤敌进,徒中狡谋,悔不可追”。如果非要撤兵,则必须由法国先撤“基隆、澎湖之兵,我方才可撤兵”。御史赵尔巽也提出:“法人先立定归还基隆,澎湖之约,明订退师日期,然后我尽撤关外之兵。

”他们认为:在这场战争中,法国是战败国,而不是清政府。所以,理应由他们先撤军。如果中国先撤关外之兵,一旦法国乘机发起进攻,中国必然抵挡不住。另外,他们还建议在靠近滇、桂边界划出一隔离地带,避免与法军的直接对峙,引发事端。然而,尽管主战派给清廷最高统治者说明了利害。但清政府依然不为所动,他们对主战派提出在越南战场不先撤军的意见极为不满,强令两广总督张之洞和云贵总督岑毓英务必按期撤兵,以免节外生枝,再起事端。

而对于划出隔离带的意见,开始表示赞同,但后来因法国反对,也就不了了之了。总之,清政府在急于议和的心态支配下,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与主战派的意见格格不入,对于此前一再提出议和必须“无伤国体,不贻后患”的原则已经完全抛之脑后。清政府之所以在取得镇南关大捷之后,采纳李鸿章“乘胜即收”的主张,迫不及待地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造成“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怪异结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清政府始终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虽然被迫进行军事抵抗,但始终没有坚定抗战的决心,即使再打了胜仗之后,也依然寄希望于外交谈判解决问题,这在之前已经显露出端倪了。1881年8月26日,清政府虽然公开对法宣战,但幕后的谈判一直时断时续地进行。1884年12月,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及其帮手充当中法调停人,秘密与法国政府谈判。

经过讨价还价之后,清政府一再让步,双方分歧逐步缩小。而这时,正是清政府取得镇南关大捷之时。此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因为军事上的胜利,态度变得强硬起来,使谈判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而是不顾国家利益,仓促签订停战协定,彻底葬送了前线军民浴血奋战所取得的成果。二,为了收回基隆、澎湖。法军于1884年8月5日攻占台湾基隆,10月23日法舰队司令孤拔宣布封锁台湾海面。

台湾巡抚刘铭传虽然督率清军英勇作战,终因兵力不足、军援难济,未达驱逐法军、收复基隆之目的。另外,在清军收复谅山的 第二天即1885年3月30日,孤拔舰队又侵占了澎湖列岛。这 种情况,也成为清政府急于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这表明:为了收复基隆、澎湖,也不得不赶快签订停 战协定和天津条约,因为法国视清政府软弱可欺,坚持必须在正式签约之后才从基隆、澎湖撤兵。

三、清政府本身的财政危机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共耗费白银两千余万两,有人说是三千余万。由于军费开支巨大,入不敷出,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据统计,从1883年9月到1885年3月,直接用于军费,以“广东海防”、“福建海防”、“援台规越”等名义所借外债共8次,总数约为库平银1760万两。清政府面对如此巨大的财政支出和外债累累,对于要不要把战争进行下去,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更何况,以李鸿章和郭嵩涛为首的主和派甚至将民穷财竭和将引发内乱作为反对战争的理由之一,向清廷提出过警告。以致于后来左宗棠气愤地说道:“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所以,以上所述,就是清政府为何在取得战争主动权的情况下,会急于求和。因此,中法战争对于清政府来说,完全就是一场“战胜而败”的战争。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九数  至清  象数  易学  脉络  
下一篇